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的草地学课程教学实践

2023-04-15何虹稣孙志华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3期
关键词:内化牧草草地

何虹稣,孙志华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草地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和草业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草地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广阔视野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现代草业专业人才是“双一流”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陈述性知识的传递仍然是效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整个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复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知识只是单向的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总是处于被动,不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入对分教学模式后,融合了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使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内化吸收知识点。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讨论以及小组间讨论可以加速知识吸收,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1 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PAD 课堂)教学模式始于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一半为教师讲授,一半为师生交互式讨论学习[2]。该模式是一种原创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结合教学实情创立的教学方法,与中国教育发展理念相吻合。同时,课程的最终考核模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型结果评价转变为丰富型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讨论效果。

学习过程划分为3 个阶段,教师讲授P(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Assimilation)、学生课堂讨论D(Discussion)。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精讲-留白,教师将课堂的重难点进行讲授,为下个阶段学生的自学吸收做准备。第二阶段是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经验,完善和丰富知识框架,这一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也使得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第三阶段的形式是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特点为“亮、考、帮”,逐层推进,将自学内化后的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资料查找和自主学习,教师共同答疑、评价、总结,查缺补漏,对知识框架进行充实[3]。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发现者和交流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让教师真正做到授人以渔[4]。3 个阶段看似各自独立又彼此相互关联。

中国高校课堂仍以传统讲授型课堂为主,讨论型为辅,授课模式较为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较低。讨论型教学的初衷在于通过课堂讨论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生间的讨论容易偏题,教师把控课堂运行走向难度大,导致课堂易出现假讨论、真混乱现象。因此,对分课堂模式推陈出新,该教学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5-8]。学习了对分课堂教学相关理念后,尝试将其应用于草地学的教学中,有望改善教学质量,提高草地学的教学效果。

2 对分课堂在草地学课程中实践的必要性

草地学是研究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和畜产品,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草地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草地合理培育与利用以及牧草生产、饲草料加工等知识,是动物科学专业和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动物科学系相关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前期课程知识掌握得是否熟练、专业技能是否扎实,将对以后课程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草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掌握草地植物的基本特性,生态学、生物学习性,草地形成、发展、演替,草地调查规划等繁多的知识,指导后续草地生产、利用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学习难度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非常紧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黑板+粉笔+多媒体”为载体的教授方式,教师“一言堂”概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没有交流,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很难使学生对草地学产生热情,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因此,知识成了单方向的传输,学生不能及时内化吸收。由于教师将大量的课时放在讲授知识上,缺少实践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轨。

对分课堂模式的实践,更加注重学生。通过前期精讲,了解天然草地主要植物分类方法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深度挖掘天然草地植物的具体分类科属(至少6 个科)、饲用价值以及代表植物的分布范围,在课堂上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参与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教师总结本章节主干知识,解惑答疑。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特征,老师更多地是扮演引导者,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地解决草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草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3 对分课堂在草地学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

对分课堂采用教师精讲留白,学生自学吸收,知识讨论内化的新教学模式,每个步骤都是对前一过程的总结和升华。传统草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单向地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后,学生处于被动,自学吸收内容来自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此时遇到问题,若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能就放弃了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使得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运用对分课堂后,课程内容不再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缺实践,而是强调知识点的整理、记忆和掌握。学生通过教师精讲后,能主动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可以提升知识点的内化效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延长,在教师精讲后,播放课程内容相关课件或者视频,通过课堂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调动积极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主动吸收,在课余时间仍可继续探究感兴趣的知识点。因此,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指挥者、权威考核者和评判者,而是知识的引路人。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和探索,学生能掌握重点知识,还可以查缺补漏,将“植物”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草地学相关的知识。

4 基于对分课堂的草地学课程教学实践

4.1 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

选取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校2020 级本科生2021 年春季学期的草地学课程进行教学实践,4 个班共95 人。以2020 年春季学期进行传统教学的2019 级102 名授课学生作为对照组。总学时为40 学时,其中理论课32 学时,每周4 学时,共8 周完成;试验课8 学时,每周4 学时,共2 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草地的自然、经济属性及草地主要植物及其特征;②掌握中国常见草地分类方式,特别是新疆天山北坡天然草地垂直地带分布的特征、生态习性及放牧用途;③掌握草地合理放牧利用的方法,能在结合当地环境条件下选择放牧地,合理的季节性利用和管理;④掌握草地植物的饲用价值,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人工草地田间建植与管理);⑤掌握牧草生产与加工方法,从植株收获到干草调制与青贮加工。

4.2 教学实施

该课程教材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毛培胜主编的《草地学》(第四版)。由于草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实践没有将课堂时间对半分开,而是将理论课堂3/4 的时间给教师课堂讲授,1/4 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学习;试验课注重积极动手参与,时间比例划分为1/4 的时间教师课堂讲授,3/4 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学习。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见表1。

表1 草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草地学课程类型分为理论课和试验课,在第一堂理论课上,讲述完绪论知识,给学生完整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过程(图1),组织学生分好学习小组,加入课程QQ 群。之后每节理论课前3/4 的时间,教师系统精炼地讲授理论知识,选取能体现草地学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图片、视频案例整合到课件和教案中,实施精讲式留白。后1/4 时间,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讲授草地资源时,展示世界草地资源以及中国草地资源分布,激发学生对比思考,为“草地资源特性”问题留白。由于石河子大学所在地区处于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可以继续补充能呈现天山北坡天然草地垂直地带分布的图片、视频素材,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将学生在自然界看到的草地景观与系统景观分类相结合,要求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草地资源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植物配置模式。在此基础上,课堂1/4 时间用来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各小组选1 名代表进行总结并反馈,教师总结典型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共同答疑。该学习环节也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去表达,去试错,去总结,让学生有所准备,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同时,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责任和担当。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为教学考核打基础。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试验课前,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草地学课程知识积累。由于牧草生长季节性强,种类繁多,不仅要了解植物构件特征,如叶、花、根、种子等的不同形态,还要了解区分界、门、纲、目、科、属、种,掌握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等天然草地常见牧草类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试验课上课场所为校园牧草种子繁殖基地及种子萌发实验室。要求每个学生观察任意一种牧草植物,自主识别鉴定其中文名和拉丁文名,以作业的形式准备PPT 展示,明确该牧草的主要形态特征及饲用价值,讨论并总结该牧草的主要生长习性、分布范围和最佳种植方式;牧草种子检验及萌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指出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问题,讨论并提出更好的种植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及时补充。整个试验完成后,学生提交1 份试验报告。通过梳理整个试验目的、试验内容、试验步骤及试验意义,及时检验实践教学成果。同时也将个人观点与他人观点进行交流,完善教学效果,团体协作,使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进入未来社会实践的代入感。

课后学生可以将资料查阅过程中找到的牧草图片和文档发布在QQ 群聊中,师生一起讨论其生长或栽培方面的相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3 教学考核评价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考核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引入过程性评价方式[9],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各考核内容按不同的权重进行划分,草地学课程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的考核体系见表2。

表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草地学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的重构

5 基于对分课堂的草地学课程教学效果

5.1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认真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内化和吸收。草地学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学及考评效果明显。与2019 级本科生相比,2020 级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到课率、及格率和平均成绩都有所提高。每位同学都可以识别禾本科、豆科、菊科及常见科属的牧草植物,能熟练掌握新疆栽培牧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燕麦草、无芒雀麦、黑麦草、鸭茅、高冰草、沙打旺、红豆草、四翅滨藜等十余种牧草的栽培方式。在查找相关资料和分析牧草品种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学习主体,学习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

5.2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草地学课程内容多,学习难度大,大部分学生学习压力繁重。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通过精讲留白式讲授,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自主学习、吸收、内化具体知识点,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见解。在该过程中,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基础较差的同学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也有所不同,在课余时间还可利用QQ 软件平台进行深入讨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

5.3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对分课堂模式的关键点,相关知识体系和专业水平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课知识点,教师要不断的精简,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还要全面掌控课堂,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应变能力和共情能力,才能圆满完成对分课堂的教学任务。

5.4 对分课堂的时间安排和方法要恰当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科学的时间分配相结合。对分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课后内化吸收、学生课堂讨论对整节课进行分配,又不能太过于生硬,要做到衔接自然,过渡流畅;切忌一刀切、赶进度、凑内容,要无缝衔接,有连接性,才能与学生同步同频,带动学习节奏,使课本内容和知识有机融合。

5.5 形成综合性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

草地学课程教学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增加了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试验课考核内容,注重过程化考核,形式更加多样化,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在过程性考核环节中布置的相关作业,诸如课堂汇报等,从理论课堂、试验报告、期末考试各个方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增加参与度与成就感,从而促进课程授课的良性循环。

6 小结

草地学课程理论知识强,需要明确草地植物个体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草地植物组成、草地发生规律、生态学特征、草地类型、草地利用和保护、人工草地建植、饲草生产与加工等方面的内容,为天然草地的保护、利用,以及促进饲草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尝试,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更加注重师生双方的角色主体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堂知识采取教师引导,学生面对新知识,展开内化吸收后,开展组内讨论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教师的教学内容涉及面更广,促进教师强化核心素养,精益求精,在知识传播中实现教师引领,做到教师教学、学生内化吸收。教学中根据该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考核体系,将过程性评价方式和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为草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提供新思路。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帮助学生收获友情,提高综合能力。基于以上的教学实践,将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内化牧草草地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草地上的事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Laughing song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草地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
牧草总在雨季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