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乡”话江门
2023-04-15刘安沐
刘安沐
这里是开年第一热剧《狂飙》背后的小城,剧中的“京海市”就在这里取景。
这是一片被誉为“江通四海、门迎天下”的热土。20世纪初,漂泊海外多年的华侨纷纷回到家乡,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造家园行动:中西合璧的学校、图书馆、碉楼、侨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世界文明的先风奠定了这里“第一侨乡”的雏形。
它就是被称为“中国侨都”“岭南儒城”“启超故里”的岭南重镇—江门。
江门五邑
江门,别称“五邑”,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佛山、肇庆,南濒南海海域,毗邻港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因地处西江及其支流—蓬江的汇合处,两岸烟墩山与蓬莱山对峙如门而得名。
除了“五邑”这个别名,江门有时也被称为“四邑”或是“六邑”。邑者,城镇也。早在秦汉时期,江门地区就有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五座城邑。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明末清初的“四邑”(新会、恩平、新宁和开平四县)以及清末民初加上赤溪的“六邑”,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以“五邑”代称江门。这五个地方的人文风俗基本一致,且在海外有大量“五邑”籍华侨,他们团结一致在外打拼,故“五邑”之称闻名海内外。
建市前,江门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17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五邑人的海外打拼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前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五邑”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因此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
广府代表
江门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古村落、让著名作家巴金陶醉的“小鸟天堂”、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古镇、在岭南难得一见的古劳水乡等。
这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当地不仅拥有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还拥有白沙茅龙笔、荷塘纱龙、新会葵艺、开平水口泮村灯会、台山广东音乐、蔡李佛拳等大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明代大儒陈献章(陈白沙)、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爱国侨领司徒美堂、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我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党的新闻事业卓越领导人吴冷西、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粤剧大师红线女等无数名家。
新会古称冈州,是梁启超的故乡,自南宋设郡以来,一直是“五邑”地区的中心。从新石器的贝丘遗址到唐朝的官冲窑址,从宋朝的孔庙到明清的古塔……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会集中了江门最多的历代遗迹。除了可以登圭峰山,看青山翠岭之外,还可以去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观鸟,看一座泥墩、一株榕树经过300多年繁衍生息造就的生命奇迹—千万只鸟栖息于“生命之树”上,“一树便天堂”。1933年,巴金乘船游览后叹为观止,写下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家喻户晓。新会的宋元崖门海战遗址也值得关注。如果想带些手信返程,当地的陈皮和小青柑是不错的选择。新会陈皮是“广陈皮”正品,素有“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已有700多年生产历史,曾是清廷贡品,著名的中药汤剂“陈皮半夏汤”和“二陈汤”就指定用新会陈皮入药。古井烧鹅也是新会的驰名特产,具有皮脆汁美、肉香甘甜的特点。
开平立县于清初,在之后的数百年间,下南洋和前往美洲“淘金”的开平侨民将财富带回家乡,结合当地防洪、防匪的需要建起一座座碉楼。开平碉楼于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赤坎是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镇,现存街道、建筑大多是20世紀初由华侨出资兴建。这里的600多座骑楼依水而建,3千米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骑楼街侨味十足。
台山建县于明弘治年间,其最出名的景观是上、下川岛,有着“珠三角”最出色的沙滩和海水。上川岛山峻石奇,森林茂密,拥有30多千米的优质沙滩,岛上有西方第一位来华传教士方济各墓园、乐川大佛等景点。
位于开平以西的恩平古称恩州,设县于东汉,是五座城邑中建制最早的一个。这里也是有名的“中国温泉之乡”。
鹤山是清雍正年间从新会东部和开平北部析出的县,其北部和佛山相邻。古劳水乡就在鹤山。数百年前,古劳人通过堤围,将一片泽国变成了梦里水乡。
江门原点
漫步江门市,抬眼望绿,处处飞花……这座低调的小城很时尚,22.1千米长的西江碧道蓬江段,犹如一幅摩登插画,汇聚了咖啡馆、彩绘、卡通动物雕塑等时尚元素;这座小城也很古老,斑驳的建筑、陈旧的街道、兼容并蓄的地域特色,让它成为不少热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走进蓬江老城区的三十三墟街,犹如回望江门的历史,充满岁月痕迹的旧骑楼向人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三十三墟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街道名字,而是墟顶街、堤中街、常安路、莲平路、兴宁路、北街等数条历史街道的统称。三十三墟街的名字来源于水埗头的三十三级青石板台阶。这处石板台阶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两侧商铺林立,是江门经济、文化的发源之地,也是江门城区数百年风雨沧桑和光辉繁荣的见证者。
拾级而上,就到了墟顶街,也就是当年墟市所在地。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朝,至今已有600余年。彼时,这里是原蓬江河的过渡埗头,闸门上写有“江门”二字,陈白沙的诗句“二五八日江门墟”指的就是如今的墟顶。当地百姓在山坡上辟了一个墟市,人称“江门墟”,因其地势较高,也被称为“墟顶”。在农历每月初二、初五、初八的墟日,附近乡民乘船来此趁墟,他们将船停靠在水埗头下,再沿着三十三级台阶进入墟市。来趁墟,自然是有生意的,所以就有了卖鸡地、京果街、打铁街、东南胜街、新盛街……墟顶街因此被公认为江门的城市原点,今天的江门市区便由此发散开来。20世纪20年代末,河滩一带的旧民居被拆除,通过民间集资修建和拓宽了道路,建起了三至四层高的骑楼。
在江门数百年的变迁中,墟顶街区一直扮演着城市核心的角色。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江门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脉络。
开平碉楼
在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碉楼星罗棋布,几乎村村可见。开平碉楼区别于其他古碉楼的特点是,将岭南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有机融合,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塔楼式建筑,集防卫和居住功能于一身,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从中可以看到古希腊式的柱廊和古罗马式的柱式、拱券和穹隆等。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也随处可见。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鼎盛于20世纪初,现存1833座。它们的兴起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明朝后期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当时的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属于“四不管”地带,匪患猖獗;加之此处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洪涝频发,因此,村民修建起碉楼以防盗匪与水患。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比普通民居高,且坚固厚实,窗也比普通民居开得小,窗外设有铁板门窗。修建碉楼时,上部四角建有角堡,角堡为突出悬、挑,呈全封闭或者半封闭式,既可监视敌情,又可居高抗敌。
按照使用功能,开平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和更楼三类。众楼,顾名思义,由全村人家或者若干户人家集资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之用。众楼通常建在村后,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较少,但很强调防御性。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得最早。居楼也多建在村后,一般由富裕人家独资修建,通常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阔敞亮,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其造型美观多样,外部装饰性较强,在满足基本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居住的舒适性、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更楼有更夫打更巡视之意,故名,主要建在村口或者村外高处,其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与报警器,有利于及时发现匪情并报警,是各村联防的产物。更楼出现的时间最晚。
开平立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历时十载建造的花园别墅。该园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和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享“华侨园林第一园”之美誉。立园分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部分,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用桥亭或通天回廊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榭,布局优雅,独具匠心。其主建筑包括六幢别墅和一座碉楼,尤以“泮立”“泮文”两幢别墅最是华丽壮观,其楼顶为中式重檐结构,覆绿色琉璃瓦。室内地面和楼梯皆用意大利彩色水磨石,60多年过去了,仍旧光彩照人。墙壁装饰有以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彩色壁画、浮雕和大型涂金木雕。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开平市塘口镇,有铭石楼、云幻楼等15栋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这里的碉楼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为了防贼,前后门上方开枪眼;墙体有的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也有用混凝土包青砖构成;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铁枝、铁板、水泥等建材均为进口。
铭石楼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座碉楼,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该楼共六层,首层为厅房,三至四层为居室,第五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六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六根罗马柱托起一座中式亭阁。这就是电影《让子弹飞》中黄四郎的家。
锦江里村是黄氏家族在清朝光绪年间按规划建成的。这里的碉楼数量虽然不多,但就单座楼的规模与精美程度皆为开平碉楼群中的佳作,尤其是建于1923年的瑞石楼,楼高九层,是开平最高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曾多次出现在开平的各类宣传照上。它的每一层都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且毫无重复,但整体又呈现一种奇异的和谐之美。内部装饰则是岭南传统样式,门窗皆雕龙画凤。马降龙古村落是中国最美古村落之一,这里的碉楼群由保存完好的七座碉楼和八座西式别墅组成,其中的天禄楼是1925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
古劳水乡
若说新会以陈皮著名,那么台山的海鲜不遑多让,鹤山则有一整座的“威尼斯”—古劳水乡。
古劳水乡又被称为围墩水乡,在鶴山西北部,地处西江之畔。元代以前,西江河段没有堤围,西江涨水时,洪涝漫漶,古劳全境饱受其害。到了明洪武年间,古劳人冯八秀呈请兴筑“古劳围”,堤下各“围”皆以“墩”为单位,同时利用多变的地形,把房屋、农田建在土墩上,并利用涨退潮,循环击活围内水流、灌养墩地,凭借“九窦十三坑”的巧思,依河成街,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古劳因此从滩涂泽乡变成一座南国水城。
水乡有舟,也有桥。纵横交错的石板桥为其一大特色,一条条石板桥蜿蜒围绕、贯穿古劳水乡。过去,水乡人与外界交往,除了小舟,就要依赖这些石板桥。咏春宗师梁赞、醒狮创始人冯长庚、凉茶大王王泽邦、影后胡蝶等无数古劳人,都曾缓缓行于这些石板桥上。
位于上升南湾祖附近的“水龙桥”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水乡现存最长的石板桥,呈S形横卧水中。它是连接村落至西江边的重要纽带,也是古劳人的出入要道。当年,不少去海外打拼的古劳人都是从“水龙桥”离开的。外出谋生的古劳人长年不能回乡,家中亲人为寄托思念和祝福,在月上中天、夜色已深的佳节,会到“点天灯桥”上燃放孔明灯,借灯寄思,以报平安。
古劳的荷花很出名,盛夏时节,“三百亩荷花竞秀,数千只白鹭齐飞”,成为水乡最美的瞬间。
古劳有很多榕树,树龄大多在百岁以上,根深叶茂,郁郁葱葱。人们习惯在它们的垂须上系满红绳,挂上灯笼,祈愿良辰顺遂。这些榕树就好似一个个小绿洲,穿插于水边屋旁,绘就一幅乡情浓郁、景色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画。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琼州,乘船沿西江经过古劳水乡时,也曾被这里的风光吸引,泊船于此。当地的东坡亭和朝云亭就是为纪念这位大文豪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