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部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作用研究

2023-04-15郭连杰陈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体化交叉学科

郭连杰 陈虹

[摘 要] 适应新时代发展变革需要,增加高校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是目前高校建设的大势所趋。高校的管理机制随着学科分类的不断细化而改变,学部制改革是目前高校改革的趋势之一,通过在对北京工业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学部制实体化改革有益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但是需要在学部框架内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的虚体组织,以便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方便学科的交叉发展。探索研究在学部中成立青年教师协会这一虚体平台在学科交叉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交叉学科;学部制;实体化;虚体平台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教育管理研究课题(GL2020-B10)

[作者简介] 郭连杰(1986—),女,北京人,硕士,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学科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学科建设研究;陈 虹(1977—),女,山西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国际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国际化教育和学科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07-0013-04[收稿日期] 2022-05-24

世界上学科的发展一方面高度分离,另一方面高度融合,而综合化是其主要趋势,例如近些年的化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学科背景、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解决了相关领域中的世界级经典难题,当今社会想在单科中独自取得原创性成果已经很难或基本不可能,必须加强学科間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在综合化教学的趋势下,我们需要探讨学校内部的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术资源等)如何进一步整合,如何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如何探索跨专业乃至跨专业类的人才培养。而学部制的建立,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基础。

一、交叉学科的管理体制

(一)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在英文中与“跨学科”是同一个词“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1],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1926年提出。交叉学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划分。广义的交叉学科是指“科学交叉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学科,还包括各学科内部交叉形成的学科;狭义的交叉学科是指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交叉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在国内,关于交叉学科的观点有多种说法,基本上包含了交叉学科的方方面面。

从2020年8月,“交叉学科”成为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之后的第14个学科门类[2],这说明发展交叉学科已经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级专家队伍中50%以上的人分布在高等院校,40%以上的人分布在独立的科研院所,只有7%的人分布在企业第一线[3],高等学校学科的多样性是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优势条件,尤其是综合型高校,为校内实现学科交叉提供了无限可能。

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设置了首个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该交叉学科围绕国家和京津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求,突出交叉学科的特色,凝练形成了循环经济交叉性研究方向,2018年顺应学校学部的改革要求划归至材制学部。在学部制建制下,继续探索多学科协同建设交叉学科的新模式。

(二)当前交叉学科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结构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划分:领导体制、行政体制和学术体制。其中领导体制和学术体制已基本定论,行政体制的架构形式对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可简要分为校级行政机构和二级学院教学科研行政机构,如果行政组织结构功能失调将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学科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协同、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2020年交叉学科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意味着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时代正式到来。但是,行政机构的划分仍停留在与学科精细划分相适应的模式中,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曾经模仿过日本、苏联和美国等国家的模式,但是最终我们需要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模式。大学院系治理需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打破传统的院系设置,整合校内资源,整合研究队伍,共享学术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搭建科研交叉平台,增加交叉平台的办学自主性和积极性[5]。目前多个大学实施学部制,但是人员管理和考核仍在各自原有的行政机构,学科协同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北京工业大学学部制的发展历程

(一)实施和发展思路

为了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深化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统筹和整合资源,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型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和拓展学科领域,北京工业大学于2016年6月开始筹建第一个跨学科新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信息学部,学部全面负责党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离退休、国际化等各方面的工作。学部党政联席会议为学部最高决策机构,党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同时,学部党委会和学术委员会按照工作职责独立发挥相应作用[5]。之后逐步建立城建学部、文法学部、材制学部、理学部、环生学部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改革范围覆盖了20个一级学科中的18个,90%的一级学科被纳入学部,为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了平台。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夯实体制机制基础,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为各学科的交流融合创造了便利条件。实与虚的区别主要是有无行政权力或政治权力:实体型学部兼具行政管理、政治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功能,党务、行政、教学、科研等管理职能及相应建制一应俱全;虚体型学部不承担党政管理功能,只承担全部或部分学术管理功能[6]。在学部的组建过程中经历了虚体、半虚半实体、实体三个过程,并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北京工业大学绩效工作实施办法》《北京工业大学财务管理办法》《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办法中,人、财、物等办学资源执行校院两级管理,给学部更多的自主空间,引导学部优化学科结构、整合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在北京工业大学学部制改革中采用实体型,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前进,秉承“教授治学”的理念,学校的架构向“大学—学部—学系”三级学术组织架构转变,更加尊重和强调学术自由。经过实践发现,此种组建形式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二)材料与制造学部的架构

材料与制造学部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5个一级学科,以及物理学共建学科和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学部成立后,改变原有学院模式,形成了“2+4+X”的学部结构,以及在党政联席会、党委会领导下的2个教学院、4个研究院所虚体教学机构和34个研究所(中心)实体科研机构的学部架构。

学部打破了原有学院的模式,采用基于团队制的研究所管理模式,形成了一个正处级领导下的多个大学科群并行建设的格局,从招生教学、人才引进、科研管理、国际化建设到绩效考评、职称评聘等实现学部内的统一和个性化。

(三)材料与制造学部交叉学科发展探索

学科是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统一体,需要非正式的、自由的空间,建立交叉学科的“虚拟组织”和“自组织”等[7]。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由研究的问题而决定的,当现有学科架构不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相应的研究和技术条件又满足新学科发展的需要时,新的交叉学科自然产生,所以学科的设置和划分要以问题为导向,而不能为了交叉而交叉,这样容易出现拔苗助长、跟风等现象,所以要先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的组织环境。

在学部的体制下,从党建引领到学科建设规划,都要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交叉学科相较于传统学科需要更加灵活的组织架构,传统的组织建制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学部实体组织下建立了“青年教师协会”这一虚体组织,制定了符合学部发展的“启明计划、启智计划、启融计划、启航计划”,全方位地为学部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撑,除了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和其他学科有进一步交叉发展的可能,材料与机械制造、激光与制造、仪器科学与微观物理学等也有了进一步交叉发展的可能。从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区域问题等方面出发,为教师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支持,在学部制的体制下,原有学科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方便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北京工业大学第一个交叉学科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在保持独立学科建设的同时,与学部其他学科有进一步的合作和发展。

在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虚拟组织”和“自组织”的同时,需要从整体上为学科发展提供实体环境和基础政策保障,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招生、培养、科研等各方面的改革,也给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招生方面,材料与制造学部材料类和机械类的本科生招生实现了一级学科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宽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专业选择自主权,为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模式的打通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统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针对交叉学科发展需要制订引才计划和各类项目名额划分,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加适用的队伍建设规划,如现有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在成立学部后新入职教师5人,其中包含外籍教师1人,占该交叉学科全体教师的31%,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材料学科多名教师跨学科招收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学科的学生,在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增加了学科间的交流。

在科研方面,增加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科研交流、项目申报、奖项申报等工作,促进和加强了前沿学科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简化了平台共建、设备互助的手续流程。在学部的未来发展中,将从制度上进一步鼓励和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优化资源的配置与共享,形成学科群的优势。

三、学部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创新交叉学科观念

我国高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学院设置过多、学科方向重复、结构混乱、平台建设类似等问题,影响了学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部制改革针对学科的分割、细化,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科研平台建设质量,调整学科的整体队伍。希望通过建立“跨学科的学术组织”以彰显学科优势,发揮学科的诸多作用。在育人方面,学部制改革要求按照学科的大类培养,使学生能够厚基础、宽专业,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5]。

针对传统的院系体制,学部制体制有利于统一思想,通过改革产生实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引领、组织建设为保障、制度建设为支撑、活动建设为载体的工作机制,发挥学部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对学科的交叉创新提供了必要且统一的发展思想,在学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学部“一盘棋”。

(二)统一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

从北京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学科在学部制后的发展来看,交叉学科建设是可行的,在统一的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体系下,可以使学科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科研究上,尤其是学部内的学科交叉,在同一管理机制下,可以保障交叉学科发展的人、财、物等的支持,可以从提高效率、保障发展等方面阐述交叉学科的优势,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等,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三)开放互补,实现全员共享

在学部制的改革过程中,学校会进一步加强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部制在实现资源开放、成果共享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推进交叉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启示与建议

(一)上层制度有待完善

犹如军队行军一样,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从学校的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从学校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确定要发展的交叉学科专业,并在人员组成、招生培养、绩效考核、行政管理等方面确定了具体的规范方案。在组织、制度、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与现有的固化的学科设置有所区别,使交叉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学部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部制改革不是高等学校遇到所有问题的“万金油”,历史积攒下的人事安排、岗位调整、权力平衡等问题不能全部寄希望于学部制改革,不能将学部变为放大了的学院。学部的规模一般较大,与学院制相比教职工的数量等有很大的变化,管理层面也出现了管理人员统一、管理链条缩短、原二级机构变三级机构、教学人员管理事务增多、教师不适应等情况。学部制的改革,要将整合学术资源作为学部制改革的重点,以学术自制作为学部制改革的现实目标,以高效管理作为学部制改革的着力点[8]。近年来,我国大学学部制改革主要是整合学术资源,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率,改变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状况[9]。实现“教授治学”,给学术更多的自由,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离。学部的学术组织机构对学部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学部的行政人员应该不再在学术组织机构中任职,目前关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切实分离还很难。

(三)交叉學科的发展要融入学部的治理中

学部制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但交叉学科的管理机制还没有成熟,交叉学科是以实体架构运行还是以虚体架构运行需要就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建设方案。关于交叉学科教师的成果认定、绩效考核等也需要与原有的传统教师的考评机制有所区别。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往往不是两个学科简单的组合,而是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同时,在学科的资源、资金和配套机制的匹配方面也容易被忽视或支持较少,因此需要在管理机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仲林.交叉科学与交叉(跨学科)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29-35.

[2]“交叉学科”成第14个学科门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EB/OL].(2021-01-14)[2022-04-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1/t20210114_509767.html.

[3]谭卫和.我国90年代高级专家群体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人才,2001(4):29-30.

[4]杨玉洁.中国高校内部行政组织结构演变70年述评: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7):37-41.

[5]谢辉,高阿那.推行学部制改革完善大学院系治理体系: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3):42-45.

[6]李均,屈西西.国内高水平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现状与建议:基于23所“985工程”大学的考察[J].江苏高教,2020(2):9-14.

[7]刘小强.论交叉学科组织建制的悖论和建设策略[J].大学与学科,2021,2(3):39-45.

[8]王伟宜,董照星.我国大学学部制构建现状与未来走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0,40(12):2-8+137.

[9]刘文晓.“学部制”改革究竟改什么:对“跨学科”融合中“人”的透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9):31-35.

The Study on the Role of University Faculty System in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ity Research

: Taking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of BJUT for Example

GUO Lian-jie, CHEN Hong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new situation, it is a general trend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creas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anarity Research (IdR).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also changed with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Faculty refor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find that the Faculty reform is benefit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dR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Young teachers association, aims to push discipline to a higher level depend on union organization, and keep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at the same time. How does the Young teachers association play a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dR also has been explored.

Key words: interdisciplianrity discipline; faculty system; substantive; virtual platform

猜你喜欢

实体化交叉学科
宿迁宿城区推进乡镇安委办(消委办)实体化运作 落实基层监管责任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徐州市推进网格“实体化”布密风险“感应器”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SEG沙特公司正式实体化运行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