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夹砂粗陶成型技艺调查研究

2023-04-15白雅力克赵腾

佛山陶瓷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窑壮族手工

白雅力克,赵腾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桂林 541006)

1 前言

2011-2020之间,笔者在广西全境、云南东部地区和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壮族夹砂粗陶生产窑业进行了田野调查。据调查发现,壮族夹砂粗陶传统成型技艺保留着手工业时代制陶技艺特点,而且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这些年的田野调查中得知,壮族夹砂粗陶生产基地总体上形成了两个地区和两种成型技艺特征。第一种是云南东部地区文山一带,广西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地区的粗犷、大气而简练的纯手工成型技艺;第二种是广西南宁、贵港、北海以及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高州、化州等地区的精细、小巧而复杂的混合成型技艺。

2 壮族夹砂粗陶泥料炼制技艺

壮族民间窑业夹砂陶泥料炼制技艺大概有三种。分别为:人力手工炼制、牛踩和沉淀池过滤和机械炼制。其中,人力手工炼制泥料比较常见,这种炼泥工艺一般情况下是在调配好的干陶土粉中加入适当清水,之后进行手工搅拌、揉搓、拍打等工序进行炼制。手工炼制泥巴方法虽简单有效,但是耗体力耗时间。

牛踩和沉淀池过滤炼制是传统手工业时代早期壮族陶工常用的一种炼泥工艺。随着工业化的渗透,这种传统炼泥工艺在广东和广西地区越来越少见。这种炼泥工艺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搭建高低不同的几个水池,在最高水池中放入按比例调配好的陶土;二,陶土入池后,人工捶打提炼大块泥巴,去除杂物后太阳下暴晒若干天;三,从最高处池子开始放水,淹没陶土表面浸泡几天;四,将牛拉进已浸泡好的泥池中,牛踩踏炼制成泥浆;五,等泥巴被牛踩踏均匀后变为泥浆,工人把泥浆池侧面的通道堵塞口打开,让池子中的泥浆流入下一层水池中;六,用第五步骤所采用的炼制方法对剩余泥池依次进行过滤,将最后泥池中的泥逐渐过滤沉淀后就能得到最理想的泥巴。这种传统炼制泥巴工序虽然耗时,但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当地丘陵地貌的自然环境,使炼制泥巴产量大、节省劳动成本和工人体能,所以能够传承上千年之久。

现如今,广西个别地区诸如桂林临桂区五通镇和南宁宾阳县邹圩镇一带的少数民窑还在采取传统的牛踩沉淀池过滤炼泥工艺。除此之外,其他地区民间窑业中绝大部分已经采取现代炼泥机、搅浆机和釉料球磨机等现代机械设备来炼制泥巴和釉料,并提升了炼泥生产效率。

3 手工成型技艺

当代壮族民间窑业夹砂粗陶成型技艺采用以下手工成型技艺:

3.1 慢轮盘筑拉坯成型技艺

慢轮盘筑拉坯成型技艺一般在小尺寸日用陶瓷上采用,该成型技艺属于慢轮上盘筑和拉坯混合成型,是慢轮旋坯成型工艺的一种。该成型技艺以广西百色靖西市地州镇龙腾村民窑最为典型,百色龙腾村的泥料是以黄黏土90%+石英粉10%的比例进行炼制。石英粉是将石英块放在溶洞下方石头凹陷处,用木棰捶打而成的粉末。将附近的地下黄粘土挖出后晒干、筛选、浸泡、过滤,然后加入石英粉,再次手工炼制后便可成为可使用的陶泥。

成型过程是:①在慢轮上撒一层干陶土粉,然后放陶泥,用木棰拍打成一定厚度的泥板底座,成为陶罐等器皿的底部。②泥板上粘接泥条一圈,随后手工拉坯向上爬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再一次粘接泥条一圈后再一次慢轮旋转拉坯向上爬升,以此类推,旋转盘筑和拉坯一体成型。③因为底层有一层干陶土粉,成型后用手直接夹住底座便可以搬运移动,而不会与慢轮之间粘连,从而无需用拉线等工具分割。这种成型技艺与纯拉坯成型完全不同,其中包含拉坯、盘筑、旋转和粘接等,是一种综合工艺。此成型工艺的优点在于制作工艺简练、粗犷、原始,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不足之处是耗时、费力,而且器型规整度和厚度均匀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壮族民间窑业慢轮盘筑拉坯成型工艺与其他省份民窑同等工艺比较研究后发现,广东、贵州地区民窑没有此工艺,而只有云南玉溪市元江县土锅寨一带彝族民窑、西双版纳曼斗寨、曼郎村一带傣族民窑以及海南三亚黎族自治州天涯镇布曲村一带的黎族民窑中有此工艺。以云南民窑为例,与壮族民间窑业工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成型过程中泥坯内部用鹅卵石等圆滑型工具来垫底,外用平面用木拍工具来拍打旋转成型,而壮族民间窑业不采用这道工艺。以海南黎族民窑为例,不同之处有:黎族民窑采用无轮泥条盘筑法成型工艺。三个省份民窑除了这些差异性以外,其他成型工艺环节基本一致。如此看来,壮族民间窑业采用的慢轮盘筑拉坯成型工艺与其他省份民窑比较后发现,拉坯、盘筑、旋转抛光和粘接等综合性成型工艺混合运用,显示出了地域性制陶工艺的创造性特征以及工匠的多元技能和自然质朴的造物精神。

3.2 旋转拍打成型技艺

该技艺在钦州浦北县石埇镇望街岭一带的民窑中较常用,多用在大型圆形器物的成型上。

过程为:①在木板上撒一层干陶土粉,放上泥巴,用木棰拍打成泥片,作为器物底子备用。②泥片底上用泥条粘接一圈后再用两种不同规格和形状的工具将其内外拍打,成为泥圈。③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粘接一圈泥条,然后进行旋转拍打成均匀厚薄的圆圈,以此类推,一层一层向上旋转拍打成器物。此成型技艺的难点在于必须双手相互配合,同时发力,进行拍打旋转。在制作过程中,工匠左手拿着类似蘑菇造型的圆弧形木制工具,在器物内壁用力向外推,右手拿着平面木棒来拍打外壁,内外同时用力使泥条挤压排气并成圆弧形胎体。此成型工艺的优点在于手工痕迹突出,适合制作大尺寸的各类圆器。在旋转拍打过程中工具上刻画的图案印压在湿软坯体上形成自然装饰,给人以原始朴素的艺术韵味。另外,拍打的过程中泥巴中的细小气泡容易排出坯体外从而提高了烧制成功率。不足之处是耗时、耗力,影响生产进度。

壮族民间窑业旋转拍打成型技艺与其他省份民窑同等技艺比较,只有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上登村一带的白族民窑有相似之处,而其他地区基本不采用此技艺。这是因为该技艺适合制作大尺寸器物,而体积大的器物制作中使工匠耗体力、耗时间,民窑投入成本过高而回报少,故而逐渐被模具压坯等工艺所替代。剑川县白族民窑该技艺的不同之处有:当器物制作一半以上高度后采用木制内圆圈骨架来支撑内部造型,其目的是拍打成型过程中防止整体器物变形和倒塌。而壮族民间窑业不采用内圈骨架支撑,而是泥坯厚度和干湿度来调节起到支撑作用。另外,云南白族民窑采用分上下两段制作工艺,等两块坯体半湿半干后粘接成为一体的技法。除此之外,两省民窑其他工艺环节基本相同。从以上比较中看出,壮族民间窑业成型器物尺寸更大,坯体更厚重,技艺更老练和简单有效,显示出了壮民间窑业技艺的独特性和工匠的自信、敢于挑战和创造性造物精神。

3.3 泥板贴筑成型技艺

该泥板贴筑成型技艺与普通纯泥板成型技法有所不同,需要木制模具来做骨架支撑。这种成型技艺常见在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一带的民窑中,一般制作夹砂粗陶烟道和井圈等产品时采用。

具体成型技艺是:①用细线将炼制好的长方形泥巴割成薄厚统一的长方形泥板。②在木制模具骨架上卷一圈,成为筒形结构的圆柱体。③在坯体半湿半干时抽出里面的木制模具,不加任何装饰,也不施釉,放入龙窑中用中温1200℃素烧成品。该泥板成型技法的优势在于成型简单、快速、易批量生产等;不足之处是只能制作简单器型,而其他复杂造型却没法采用。

据田野调查发现,壮族民间窑业的泥板贴筑成型工艺在周围其他省份民窑中没有出现,泥板贴筑成型工艺成为了壮族民间窑业的唯一性工艺特征。

3.4 手捏成型和拉坯成型技艺

手捏成型技艺一般用于不规则造型的陶塑、仿生器物或者复杂组合型器物之上,因为造型复杂,不易脱模,也不宜采用其他成型技艺。手捏成型工艺具有明显的自由性、创意性和艺术性等优势,以植物仿生的茶壶制作为例,茶壶上方的枝蔓等必须手工捏塑才能成型。手捏成型技艺一般都在广东西部和桂东南地区民间窑业生产。拉坯成型技艺在云南、广西和广东各地区民窑中普遍使用,尤其是南宁宾阳和钦州一带的民窑使用更广泛。壮族民间窑业常用的拉坯设备有很多种,其中以传统地车(快轮的一种)为多见。此设备由木制和陶制材料制成,主体部分在地底,地面露出大轮盘。使用时用木棍插入轮盘侧面的凹槽中用力甩动,轮盘惯性旋转一段时间,等速度慢下来后再次用木棍甩动片刻,以此类推直到拉坯工作结束为止。除了地车,还有手动慢轮、脚动慢轮等,这些设备相对于地车而言轮盘直径小,只能制作尺寸小的产品。

4 混合成型技艺

壮族民间窑业除了以上纯手工成型技艺以外还采取手动辘轳压坯成型、机械压坯成型和模具成型等机械和手工混合技艺。其中模具成型技艺最突出,具有地方性特征和主流生产技艺。模具成型工艺一般都采取器物主体部分用石膏模具机械旋压成型,而盖扭、把手、嘴和其他装饰造型部分用手工捏塑和注浆成型后手工粘接成为整体。混合成型工艺成型速度快、标准化强、易批量生产,因此在各地区民窑中普遍受欢迎。

4.1 模具机械压坯成型技艺

模具机械压坯成型技艺一般在餐具、罐坛类日用圆器产品生产中比较常用。这些产品具有同心圆为主造型、形成整体性立面变化、容易脱模等特点。另外,此方法具有制作工序简单、快速、标准化强和易批量生产等优势,因此大部分生产圆器类产品的民窑都采用此成型技法。具体成型工艺是:在石膏模具内放入适量泥巴,然后机械向下压入石膏模具,伴随着模具旋转使泥巴自然压坯成型。

4.2 模具注浆和手捏成型混合技艺

造型复杂、形体转折多、起伏变化大,甚至不规则造型的产品则采用石膏模具注浆成型技法。据调查发现,广西少数民窑个别产品成型时采用手捏和模具注浆两种成型工艺混合使用。例如,陶塑主体部分用石膏模具注浆成型,而不易模具注浆成型的配件则采用手捏成型,最后粘接成整体。如果此陶塑有细长的手、足、角等组合性零碎造型,则采用手捏成型,等干燥后在主体部分上进行粘接组合,后期进行修复、打磨和浸釉等工序来完成整体造型。其优点是可以解决不规则造型产品的批量化成型的速度与难度,而且能发挥出手工技艺带来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艺术魅力。不足之处是制作难度相对大、耗时、耗力、拼接中容易造成错位、开裂、变形等情况。钦州一带的民窑和贺州黄田村一带的民窑生产的各种陶塑成型工艺最为典型。

壮族民间窑业陶瓷产品的成型技艺多种多样,除上述成型技法外还有多种混合成型技艺。除此之外,最具地方性壮族特色的成型技艺是百色靖西市凌准村旧窑慢轮拉坯和百色市靖西市地州镇龙腾村的慢轮盘筑拉坯成型技艺,是广西本土壮族夹砂粗陶成型技艺的典型代表,因此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结语

壮族民间窑业制陶技艺特点有明显的“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传统民族民间技艺特征。从制陶整体性技艺而言,壮族民间窑业产品的各项工艺特征是由材料的特性来决定的,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陶瓷泥料、釉料和燃料的特性来进行针对性设计生产的。壮族夹砂粗陶传统技艺蕴含了古代岭南地区稻作文化传统制陶技艺的细腻、认真、精益求精的民族造物精神。从产品的成型技艺上看,云南东部、广西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大部分民窑还保持着盘筑、拉坯、模具压坯和手捏等传统手工成型技艺,而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民窑制陶成型技艺则不同,习惯采用石膏模具机械压坯、手工拉坯、手工泥板成型、注浆成型等半手工半机械混合技法。各地区壮族民窑制陶成型技艺特征充分反映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桂西北地区制陶成型技艺特征充分显示了桂西北云贵高原山区独有的稻作农业文化生活需要而形成了朴实厚重,制作潇洒大气、不拘小节、成型追求胎体厚重、功能强大、结构稳定、追求优越质量和物美价廉的设计特征。而桂东南部地区民窑已经开始呈现向工业化生产转型趋势,形成了相对精细、胎体薄、尺寸略小、手工和机械混合搭配成型,注重表面肌理和装饰等设计特征,并伴随着两广地区民间商业味道。

猜你喜欢

民窑壮族手工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做手工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手工DIY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民窑青花并非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