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氏传统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之特色浅析*

2023-04-15孟丽娟赵耀东方晓丽刘强曹婧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温通经气郑氏

孟丽娟,赵耀东,2,方晓丽,刘强,曹婧

1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2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3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抚州 344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受环境、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因素影响,眼耳鼻等五官科疾病发病率渐趋年轻化。西医治疗此类疾病主要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存在停药后复发,副作用大等缺点。临床研究证实,针灸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经络、气血,正本清源,治疗五官科疾病效专力宏,特别是郑氏传统针法具有操作简单,疗程短,疗效卓著的特点。该针法源于《内经》《难经》,创始人为我国现代卓越针灸学家郑毓琳先生,他秉承家学,勇于创新,将传统针法和内功相融合,独辟蹊径,形成了独有的郑氏特色针法,在治疗五官科疾病方面疗效超群。郑毓琳先生仙世后,其长子郑魁山在家父学术思想和特色针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令郑氏针法更加完善、成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其独树一帜的手法,深受患者及医者的推崇,现将其治疗五官科疾病浅析如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凉泻热补法

凉泻、热补针法是郑魁山教授在“透天凉、烧山火”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本于“针下寒”“针下热”之意而创[1]。古人依据《周易》理论,将奇数9和补法相配,偶数6和泻法相配,形成数字补泻法,9、6补泻作为针刺操作的基数,只有和捻转、提插等具体手法配合才有凉、热的作用。在古代河图之数中,5为河图之母数,成数赖之以生,5居中央属土。万物得土以生,郑老师古而不泥古,将9、6简化为3、5之数,和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开阖补泻相配达助泻生凉,助补生热之效,操作简单且不失其精髓和疗效,郑氏针法强调信左原则,注重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因其在揣穴、进针、候气、守气中起着重要作用[2]。

1 凉泻针法

该针法在操作时,押手揣穴,刺手将针刺入,候其气至,押手减轻压力,刺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感针下沉紧,将针带着气感提退少许,后针尖朝着有感应的部位不间断缓插急提3~5次,拇指向后再继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右捻提退推弩守气,针下空虚松滑,产生凉感[3]。《难经·七十八难》曰:“得气……动而伸之是谓泻”,将针捻提,针体向上、向外,提者为泻;“提,欲泻之时……故曰提以抽气”,《医学入门》云:“补泻提插活法……泻针先深入而后浅,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4]”通过手法针力实现气的传导,捻提、急提引邪气散逸,邪气衰退,针下沉紧感减轻,针下松空。人体阴气受于五藏,泻者先深后浅,将阴气从内引持而出,使针下虚空、松滑,术闭后,急速将针拔出,外门不闭,摇大其道,给邪以出路,除此之外,行轻插重提时,使得穴处形成一个空洞,容纳更多经气,令经气本身膨胀,内能被消耗,经气不活跃,温度亦随着下降,达凉泻的目的。

《诸病源候论》云:“目,肝之外候也……其液竭者,则目涩”。于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行凉泻针法,运用1次轻插重提手法,使邪气从内引持而出之,将郁热之邪引到天部宣散,再行2次3~5数捻提手法,阳顺阴逆,右转(向后)生阴寒,后疾速出针,不闭针孔,为阳热之邪利其路,泻眼周火热邪毒,以清透目络,配肝经荥穴行间、原穴太冲,胆经合穴、下合穴阳陵泉,均行凉泻针法,清泻肝胆,滋阴明目,直达此病之本,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症疗效显著优于捻转泻法组[5]。实验证实,凉泻针法可使皮肤温度平均下降1℃[6]。

2 热补针法

《针灸问对》曰:“按,欲补之时,以手紧捻其针按之……故曰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7]”,《难经七十八难》言:“……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将针带着气感由浅层向深处推进,以纳气为主,是谓补,窦汉卿在其著作《标幽赋》中言:“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此针法在针刺得气后,押手加重压力,调节气感至合适强度,行捻按针法3~5次,后针尖不脱离气感,顶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刺手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将气导入,针尖抵着有感应的部位左捻推按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针下产生热感生阳以助补,操作完成后急扪针孔,使温热和温补效应较长时间停留在穴位内,以鼓舞正气,温通经脉,促进血运[8]。《素问·调经论》:“补虚者……闭塞其门……精气乃得存”,行此针法,毫针容纳经气的空隙,使经气受到压力,促使经气运行加快、活跃、温度亦随之升高,冲开经路之障碍、瘀阻,向远方传导,达补益的作用。

2.1 眼部疾患 《诸病源候论》云:“风客于睑肤之间……其皮缓纵,垂覆于目”,上睑下垂主因脾胃虚弱,积虚成疾,治疗当补益脾胃,升阳举陷。脾俞,足三里内应脾土,得气后,左手施压,加强气感,行1数重插轻提3~5次,将体表的阳气“从外推而内之”引入地部,再行2次3~5数捻按法,阴逆阳顺,左转(向前)生阳热,针尖带着气感紧推慢按引阳气深入,针下产生热感,令阳气在针感引导聚集下充盛满实,虚症得以补充,阳主升提,脾主肌肉,使垂下之眼睑升举有力。太阳、鱼腰等局部穴位均行热补法,经捻按、推弩守气,令针下沉涩、紧实产生热感,温煦鼓动眼周经气、血液,荣养目络。押手置于风池穴下方,将气感推向眼球方向,令温热感自后项沿头顶两侧徐徐到达眼球,眼内充满温热感,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穴位局部,经过数次针治后,患儿双眼平视基本对称,眼睑可正常闭合[9],实验证实[6],该针法可使局部皮肤温度上升、增进血流、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进而改善视物昏渺朦胧等症状。

2.2 耳部疾患 《灵枢·经脉》记载:“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热补法施于患侧风池穴,得气后,左手拇指向患耳推弩,控制针感方向的传导,令带状虫爬感向耳内传导,守气片刻令气至病所,风池穴疏肝利胆,热补针法产生的温热气感疏通壅滞之经气,流通气血,改善耳部微循环,治疗耳鸣疗效明显[10]。

2.3 鼻部疾患 针刺单穴风池,得气后,行热补针法,押手将针下气感推向鼻部,令针感直达病所,患者感鼻子酸胀难忍,温润舒适。风池疏散风邪,使真气得以布散,清气上升鼻窍,该穴通阳维脉,维系一身之阳气,故针此穴能激发阳维脉功能,引升阳气,令机体之阳奋起卫外,起到扶正固肺的作用,治疗后,患者嗅觉消失症状得以改善,针1次告愈[10]。现代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刺激下鼻甲前端覆有丰富血管的海绵组织,引起下鼻甲血管的舒缩,扩大鼻腔的容积和横截面的面积,进而疏通鼻腔,改善通气,来增多传导至嗅区的嗅素,改善嗅觉障碍[11]。

温通针法

温通针法是郑老基于《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及《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宛陈则除之”的理论而创。临床善于治疗虚实夹杂的各种疑难病症,操作时,医者押手拇指揣切穴位,刺手刺入,待气至,押手逐渐加压,刺手拇指向前下方捻按9次,针尖牵着有气感的部位急插慢提9次,后再捻按针柄9次,针尖抵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令针下继续沉紧,意密守之,不失针感,同时押手拇、食指紧按针穴另一方,控制针感的传导方向,推动针感传至病所,并产生热感,守气数分钟缓慢出针,扪闭针孔[12]。该针法的“温”和热补法之“热”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故在治疗目的上亦有差别,温通针法更强调疏通,犹如开阀门注水,水顺阀而流,而后者的最终目的是补益,闭阀注水,池中之水越蓄越多,如热补之补益[13]。达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目的。于风池穴行温通针法治疗眼部疾病,称为过眼热,是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特色手法之一[14]。

1 眼部疾病

温通针法在术式操作上,针应9数,行至阳之数,手法深透有力,刺激量大,针刺效应蓄积明显。运用具有“温散”作用的“过眼热”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眼底出血及巩膜炎,使热感传送到眼周,通过推弩守气,令针感快速沿经络走向传到眼周的病变区域,促进眼部患处瘀血的消散及吸收[15-16]。《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颈项是脏腑精气上荣于目的重要通道,风池穴位于颈后区,行过眼热针法,疏通颈项气机,令温热感上传眼球,加配穴足三里等健脾强肌、养精明目,治疗上睑下垂、弱视疗效卓殊[10,17]。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18]增强视觉中枢的生物电活动,有效调节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达到濡养视网膜和视神经之效。视神经萎缩是由诸多原因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轴索变性萎缩,以视功能不同程度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属眼科难治之症,该病可以是其它眼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必虚,而温通针法的特色是“温”“通”“补”与之十分契合,以温为手段,温运气血,达到“通”“补”的目的,以疏通气血经络,使得精血上营于目,穴位风池(双侧)、瞳子髎、太阳、丝竹空施以温通针法,温热感渗透穴位各层,温散邪气,改善局部气血供应,通过其独有手法配以腧穴,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以明目,治疗气滞血瘀型视神经萎缩可明显拓宽视野,改善视觉功能[19]。研究证实:针刺通过影响大脑纹状旁区,继而增强视觉中枢的生物电活动,促进视神经的修复,改善视觉传导功能[20]。

2 鼻部疾病

《针灸大成》载:“风池,主洒淅寒热……鼻鼽衄……”于风池穴行温通针法,令温热感从后脑沿经络传导至鼻腔,配合郑魁山教授治疗风寒型鼻炎经验穴方,上星、攒竹等治疗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以祛风散寒,宣通鼻窍,在改善鼻部症状、鼻腔体征、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方面均显著优于氯雷他定组[21]。风池是胆经与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行温通针法针该穴治疗感冒后失嗅,押手推弩,引导针感向鼻部感传,患者觉鼻腔有温热通畅感,除此之外鼓动阳跷、阳维、少阳经经气,令气至病所,疏通清润鼻腔,余穴针刺方向均向鼻腔,令针感沿着经络循传至病所[10,22]。研究显示:通过针感可调节脑神经功能,助其恢复司嗅觉的功能。另外,温通针法可升高IL2、降低IL4,恢复人体免疫系统Th1与Th2细胞之间的平衡关系,治疗肺虚感寒型AR疗效突出[23]。

3 耳部疾病

温通针法虽以补法为基,但因其同时又具“温”“通”之效,故补泻兼具,耳鸣耳聋临床多属虚实夹杂症,《甲乙经》曰“气厥耳目不明……风池主治”,风池胆经腧穴,胆气通于耳,运用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于患侧风池穴行温通针法,鼓动经气,令热胀感传导至耳中,温通耳部经络,推动气血流通,通调肝胆经气,配合百会、外关、翳风等疏调耳周郁滞之经气,调和气血,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特发性突发听力损失疗效确切[24-26]。现代亦有研究报道,针刺风池穴有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内耳动脉血运的作用。该针法气感柔和,针术操作细腻,在其9数蓄量刺激下,作用于在风池穴有利于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淋巴水肿,以提高听力[27]。

郑氏家传针法

1 二龙戏珠

“二龙戏珠”[8]是郑氏针法学派根据善用针者“气至病所”总结的治疗目疾的一种针刺技术,选取眼周局部穴位瞳子髎、丝竹空、太阳行二龙戏珠针法。押手揣穴似侦察兵,探知穴位虚实,拨开针刺部位血管、筋腱,刺手捻转进针,得气后,针尖方向和左侧押手同时朝向上眼睑方向,持续不间断推按、捻转,急插慢提或轻插重提3~5次,配合捻按、关闭或捻提法守气,令热感或凉感传向上眼睑及眼球,后提针至皮下,调整押手及针尖方向向眼球及下眼睑,重复施行以上操作,令针下热胀感或凉麻感循传至下眼睑和眼球,气感一上一下包绕整个眼球。配合腧穴疏通眼部经脉,开窍明目,在提升视力、视野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行此针法,在经气推动作用下可通畅支配眼睛的神经通路,显著改善患者视网膜的缺血状态[28]。

2 喜鹊登梅

“喜鹊登梅”是郑氏传承人在传统复式针法青龙摆尾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将提插、捻转、推垫等手法融合形成的一种针刺手法[8]。经络是运行气血,输注精气的重要通道,于瞳子髎、丝竹空、攒竹、鱼腰、太阳穴行该手法,押手按于上眼眶下缘,以防进针刺伤眼球,刺手速刺进针,医者感针下沉紧后,刺手中指垫于针体,拇、食二指持针柄,令针体、针尖上下摆动,行九数补法,六次泻法,使针感持续不断地传导至眼内,以患者眼内有温胀感或凉润感为宜,后出针揉按针孔。以上腧穴所在经脉均与眼直接或间接相连,故可疏通到达眼睛的经络,为目精气血津液的输送畅通道路,另外,针刺以上诸穴可刺激眼部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兴奋眼周神经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达到开窍明目、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效,诊治糖尿病眼底出血疗效显著[29]。

3 白蛇吐信

该针法为郑氏家传针技之一,集齐刺和导气针法于一体,由2枚毫针结合提插、捻转法构成[8]。双针齐刺捻转入穴以增强针感,得气后,施行一伸一缩的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动作,重插轻提9次为补法,轻插重提6次为泻法,依据病情留针后出针。取颊车(右),合谷(左),左手揣按穴位,右手持2枚针齐刺入穴,边捻转边进针,得气后一伸一缩的轻插重提6次,疏风清热,泻火热之邪,经一次治疗患者牙龈肿痛消失[30]。

小 结

“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恰当的补泻手法可事半功倍。在郑氏针法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郑教授重视对针刺基本功的训练,指出练气功可调神,日日练习,每天坚持,才能在针刺时将补泻意念集中在针下,巧妙调动全身各处的精、气、神,使其聚指端而施于针下,作用于穴位,意力结合—“势若擒龙,力如伏虎”。《灵枢·本输》言:“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始终”,在手法对机体腧穴的一定刺激下,通过经络的传导,调节机体阴阳、气血,达到改善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目的。郑氏针法治疗眼病以“过眼热、喜鹊登梅、二龙戏珠”最具代表性,多选胆、三焦、膀胱经及眼周的经外奇穴,经络、腧穴归属于脏腑,故针刺以上经络之穴,可调肝肾等脏腑功能,以达治病求本。耳部疾患,常选胆经风池穴、三焦经、小肠经腧穴针刺治疗,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症的病机与温通针法相符。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胆经之穴治疗鼻病,疗效突出,临床值得深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温通经气郑氏
温通刮痧联合中药塌渍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疼痛效果中的应用
人体经脉养生律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富贵黄金屋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温通活血乳膏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TNF-α、IL-6、NF-κB表达的影响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的影响
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