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不足及改善建议
2023-04-15贾玉红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服务中心
贾玉红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服务中心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有效约束经济事项与财务活动的同时,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还相对较低,未能严格监管财务活动和落实内部控制,影响了财务决策的可行性与财务行为的规范性。由此,事业单位应将构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水平提升的根本,并深入分析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改进,以此来达到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组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强化,可以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社会经济建设水平。
首先,事业单位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有效强化,可以使财务管理机制得到完善,对单位内部的相关经济活动有效监督。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财政资金管理活动,包括财政收支、费用控制、预算管理等。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工具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确保财务部门能够把相关财务数据真实和准确地记录在案,将财务信息有效汇总,为单位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并深化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使新会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1]。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有效发挥公共管理职能,通过财务内部控制规范单位履行服务职能的具体行为。财务内部控制具备梳理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势,所以相关事业单位需要有效强化财务内部控制,使财务工作得到完善,提高廉政建设水平。
最后,事业单位通过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为单位各项业务工作落实提供保障。从事业单位角度分析,财政资金是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基础。利用财务内控将财政资金与财务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与规范使用,可以确保事业单位的一切投资决策的效益性。除此之外,通过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得到优化,使非必要的成本支出得到减少,使工作人员行为得到有效规范,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意识基础相对淡薄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现状来看,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环境缺失是影响其管理水平的关键原因。这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未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产生正确认识,没有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加以完善。具体来说,一些事业单位由于未对财务进行内部控制,在单位发展过程中对其的重要作用没有产生深刻认识,进而导致其没有高度重视财务内控的建立与执行,存在形式化现象。一些单位的员工认为财务内部控制仅关乎财务管理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程度不高。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比较淡薄,进而导致其财务内控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
据分析发现,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如依靠经验清查资产、财务审核不够严谨、合同管理与审批不够规范、采购流程混乱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展开分析,其与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实践中,虽然相关事业单位通常会结合上级管理部门所下发的文件,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完善,但相关单位未对管理流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制度细化、调整不够及时、到位,现有制度体系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所有业务活动,导致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一些事业单位的岗位责任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职权和责任划分,在权责分配方面不够合理,存在职责缺失或重复分配的问题[2]。
(三)关键业务活动控制不严
1.预算业务
在事业单位发展和职能履行过程中,预算是其重要的经济基础。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预算业务内部管控制度,进而对预算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单位由于未对预算业务的管理机构合理设置,进而导致单位的预算资金出现浪费问题。此外,由于预算执行分析制度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不够完善,预算执行效率并不高,甚至还可能出现预算和实际执行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弱化预算控制,单位财政资金未得到充分利用。
2.收支业务
在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收支业务是其核心业务,同时也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管控内容。但一些事业单位未针对收支业务合理构建内部管理制度,这也导致单位在收支管理方面出现虚假票据、私设“小金库”等问题。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未对收支业务的岗位合理设置,这也导致收支业务的办理存在混乱现象。
3.采购业务
首先,一些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出现质次、价高等相关问题。其次,一些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业务开展过程中,未对相关管理机构合理设置,在采购时容易发生超预算和无预算等情况。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活动还不够规范,容易出现舞弊以及串标等行为[3]。
4.资产管理
资产业务是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的一项重点管控业务,但由于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出现资金浪费以及资产闲置等问题。
5.项目建设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进而导致项目的预期目标未能得到有效实现。与此同时,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有效控制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环节,使得招投标工作出现违法违规等情况。
6.合同管理
一些事业单位还存在合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合同业务管理岗位设置不够合理、未有效控制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问题,进而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造成影响。
(四)缺乏财务审计监督机制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除了要制定和实施内控制度以外,还需要做好对制度体系和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工作。从理论上来说,监督评价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进一步保障内控的有效运行。一旦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事业单位将无法发现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无法发挥出财务内部控制具有的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部分单位虽然设立了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但自评主观性较强,未能有效利用外部审计评价优势,导致审计控制与监督作用有效发挥,极大地降低了财务内部控制效果[4]。
三、事业单位改善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建议
(一)建立从上至下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首先,领导层主动学习。对于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其需要主动学习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从而对财务内控的重要性产生正确认识。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业务部门的业绩指标加大重视,而且还需要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降本增效作用形成深刻认识,确保有效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
其次,全员参与。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充分理解,明确该制度体系需要引导全员参与,具体来说涉及到事业单位的资产、基建、审计、财务、人事以及采购等部门。单位领导层需要作出表率,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宣传和贯彻,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向各部门和各项流程中有效分配,以此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最后,培训和交流。事业单位需要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氛围,并向各部门及其员工有效渗透财务内控理念,使财务内部控制的各项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为此事业单位应为内部员工提供良好的交流与培训机会,使其能够充分学习和掌握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在内部形成人人懂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良好氛围[5]。
(二)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首先,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财务内控的实施提供指导依据,使内控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事业单位需要对财政部所出台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导意见进行充分研究,明确相关的控制规范、要求,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完善制度细则,从而构建一套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财务内控制度。
其次,需要明确岗位职责。事业单位需要依据自身特点,对职能部门合理设置,同时还要明确各部门的具体权限和职责,防止出现职能缺失或者交叉等问题,使各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应对业务流程图合理绘制,科学编制岗位说明书,对不同部门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具体义务以及职责进行明确,合理分解和细化财务内控,明确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定位,使其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最后,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对比事业单位当前阶段所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突出了风险管理,可以在对关键业务流程充分梳理后,及时找到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使风险问题得到有效防范。相关事业单位在全面的内部控制过程中,需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以及重要的业务,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使单位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对关键业务活动的控制
首先,预算业务控制。相关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需要在单位预算编制工作中积极参与。在执行预算时,各部门需要结合预算对各项支出作出合理安排,从而使预算刚性得到保证;在预算评价期间,事业单位应科学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并在各业务部门的考核范围内纳入预算执行效果。实践中,事业单位应设置预算业务的相关管理机构,具体包括决策、工作以及执行等机构。与此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对各部门之间的预算沟通协调机制进行优化,并健全预算执行的分析制度。
其次,收支业务控制。事业单位应针对收支业务合理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对收支业务明确具体的归口管理部门。对于各个业务部门而言,其需要向财务部门及时提交关于收支业务的原始凭证,而财务部门则需要统一管理与监控收支业务,并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收支业务展开会计核算,从而使其得到完整记录。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对各类收支业务的流程审批权限、标准以及范围加以明确。财务部门应掌握各业务部门的收支业务详情,确保相关业务符合我国的财经法规的相关要求。而对于业务部门则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有效落实各项业务活动。
最后,资产业务控制。事业单位应科学合理地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有效管理货币资金,同时还需要保管、清查、配置、使用以及维修资产。事业单位需要对资产管理岗位合理设置,有效盘点单位现金,做好开设银行账户的申请和审批工作,有效研发与管理无形资产,优化实物资产的配置,合理使用资产。
(四)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机制。事业单位需要针对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主要评估制度完善性、财务活动规范性、投资决策效益性等,对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识别,对管理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形成闭环管理,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目标。通过有效开展评价工作形成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体系建设、制度完善等提供依据。
其次,审计监督机制。事业单位需要严格审计与监督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财务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改进对策。相关事业单位应对内部审计工作,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正确认识。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应对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加以保证,并配备相关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监督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审计工作中,相关被审计部门需要与其积极配合,并严肃对待内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实践中,单位要保证审计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并明确划分内审与内控的职责,从而使其能客观评价财务内控运行效率,使审计监督职能得到有效发挥[6]。
最后,结果运用。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结束后,需要对评价和监督结果充分利用,及时发现问题,并对财务内控体系加以完善和改进。同时还需要在绩效考核范围内纳入评价结果,作为考核人员工作履职情况的一项指标。另外,基于考核结果,还需进一步优化奖惩机制,根据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实施情况进行奖惩与晋升,落实追责问效制度,从而进一步强化单位各人员认真执行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在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相关事业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关键的业务活动,从而规避相关的财务风险,有效落实财务内部控制,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