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措施

2023-04-15陈保森深圳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心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9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信息安全行政

陈保森 深圳市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心

行政事业单位身处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下,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受到不可控制、预知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实际结果、收益同预期之间的差异,这些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财务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系、会计准则及制度等建设不够完善或落实不到位,执行存在疏漏,提升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仅削弱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也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机制成为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 的全新课题和挑战。行政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其作用是服务于人民群众,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上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存在着本质区别,其财务风险也具有独特性,其财务风险的控制的目的主要集中在经费是否合理、合法、高效的运用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可度量性、可控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明确自身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针对风险的成因制定相应的防范及控制措施,以保证财务风险的可控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安全、资金利用安全。

一、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会计信息安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较高,会计业务线上处理,虽然提高了财务管理及会计处理的质量与效率,但基于网络运行的财务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信息化系统等,面临着较高的信息安全风险。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非常严格,但也难以完全避免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如硬件风险,存储会计信息的服务器出现故障,或被计算机病毒入侵,导致会计数据被删除、篡改、复制等。软件风险,软件运行故障致使会计信息存储失败、丢失,以及软件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数据计算错误,或者是软件因黑客攻击而瘫痪。人为风险,财务或会计人员系统与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不高,非主观故意的操作失误,使会计信息遭到损失,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

(二)会计核算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执法监督及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如政府部门、税务部门、房管局、发改委、城建局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管理的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更好地行使各项职能,基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致使其财务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会计收支核算风险,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会计核算有时面临着填写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甚至是私自造假的会计原始凭证,影响到会计收支核算结果的准确性,限制会计核算职能作用的发挥,形成会计核算风险;二是账目内容不够准确,支出超出预算范围,占用其它项目经费,未能贯彻执行专款专用规定;三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需严格遵循现行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要求进行编制报送,但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报表内容不完整、会计数据准确性不够、编制不规范等现象,从而引发较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

(三)采购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涉及到大量资金的流转,在采购活动过程中隐藏着较高的采购风险。例如,采购规划与采购实施之间出现偏差,在采购规划过程中关键要素统筹考虑不够全面,像是采购时间、采购内容、采购支付等,从而影响到采购行为的规范化。或是采购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形成较高的采购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对采购工作有着严格的申请、审批程序,执行程序花费较长的时间,而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采购物资的供货期又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产生了采购预算滞后的现象,影响到实际的到货时间。以及还存在着采购前期准备不充分、采购流程监管不严、采购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形成诸多的管理漏洞,进一步加剧了采购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落后,财务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信息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建成,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系统将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财务信息化更及时、可靠地处理财务信息。但信息化工程是一项系统程,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财务系统管理制度不规范、信息化硬件运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使得财务人员难以适应复杂的环境,难以运用软件识别、评估、控制财务风险。

(二)责任主体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是财务风险防控的基础。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规模较大,管理层级多,在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为责任的主体,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部门的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风险防控管理责任需从上向下逐级落实,明确责任主体,避免出现问题时发生相互推诿现象。但一些单位管理风险和制度风险极大地影响了财务风险的控制效果。一方面,单位整体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单位资金的分配、使用过程中忽视成本、绩效;财务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缺乏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有效控制,工作业务流程流于形式,使会计核算出现了诸多问题;内部控制不力,未能起到财务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单位的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难以进行风险控制,单位内部权利制衡机制不完善,并且在财务风险发生后,责任落实不到具体的责任人,难以形成对财务人员、会计人员有效的规范与督促作用。

(三)预算管理不到位,埋下财务风险隐患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风险是其风险的重要组成,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失去预算的导向性,不能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形成刚性约束。

1.预算编制严谨性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及自身的其他收入,财务支出采取的是预算管理制度。承担预算编制工作的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一般非预算专业出身,预算编制专业受限,以财务专业角度编制预算,未能从单位全局出发。再者,负责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思想政治水平等,均会对预算编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预算编制不够严谨,编制结果不够理想。预算编制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的参与,负责预算编制的人员需熟悉单位的业务,与上层领导、各部门及部门人员进行反复的沟通交流,收集全面的预算编制信息,方可保证编制的准确性。但受到财务部门职能及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编制过程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编制信息收集不够完整、准确,使得预算编制偏离实际业务,增加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2.预算执行监督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编制为参照执行预算,但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对自身预算指标不够熟悉,未能严格遵循预算编制的要求,使财务支出偏离预算。再加上行政事业单位侧重于事后核算,预算未能覆盖至事前与事中,实际预算执行脱离财务监管,最终形成预算执行偏差。预算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财政监督等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参与程度不够,甚至是缺失,致使预算执行流于形式,引发财务支出不规范、财务风险过高等问题。

(四)财务监督跟进滞后,财务管理力量薄弱

在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后,加大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管力度,实行“双体系”会计核算,促使其探寻更加高效、技术性、周密性的财务管理方式,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深挖自身的财务风险,以制定切实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虽然新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原有的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思维模式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呈现出了财务管理薄弱现象,衍生出了会计信息不完整与失真、财务收支操作不规范、占挪用资金、不合理超预算等问题,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的难度与复杂性,影响财务风险防控职能的发挥,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探寻更为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

(五)财务人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能力参差不齐

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活动对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要具有信息化相关知识,现实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老化、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风险控制的实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防范控制信息安全风险

基于会计信息安全风险问题,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规范化人员操作行为,以此可形成对会计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防控。一是明确财务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等规范化管理要求,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的会计信息安全风险;二是改善硬件设施运行环境,如专门设置恒温恒压机房,维持财务系统服务器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三是引进并应用虚拟专用网络、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等,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针对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访问等问题,可应用病毒防范技术,如专用的杀毒软件,可截断病毒,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等,及时阻止黑客入侵行为。

(二)层层压实防控责任,加大核算风险防控力度

基于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及风险防控的需要,首先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上层领导还是一线工作人员,均要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风险防控责任,从上至下层层落实、逐一压实防控责任,以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夯实思想与人员基础;其次加强会计收支核算风险防控,持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严格遵守现行的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预算法等相关法规制度的标准要求,积极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的责任体制与会计收支核算管理体系,实行制度化管理,以有效防范及控制会计核算风险;最后规范化会计核算工作行为,会计核算人员严格审查会计凭证,针对填写不全、填写错误、填写不规范及存在疑惑的会计凭证,一律退回处理。各类票据、单据、书面证明等,需核实其真实性与完整性,避免存在瑕疵与问题的会计资料入账。

(三)构建全面监督体系,规范化采购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涉及到采购预算、采购审批、采购监督管理等工作,基于采购活动中的风险,一方面财务人员需深入学习政府采购相关的法规制度,利用预算管理、信息技术等手段监督采购过程,评估采购申请、审批程序、执行程序等是否合法合规合理,监督管控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以防止采购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等的基础上,开通外部监督渠道,如面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邮箱、官方平台等,接受群众监督。内部监督将工作触角延伸至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等各个环节,如采购文件的制定、采购申请和采购行为的监督以及采购合同的管理等,构建全面的监督体系,增强财务监督力度,杜绝采购风险的发生。

(四)加强预算过程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效用

1.精细化预算编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遵循的是先预算、后支出原则,预算编制不但要从事业单位的大局出发,还需注意结合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需要,并根据自身业务性质,选择并用好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按照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等的标准要求精细化预算编制工作,纳入一个部门的所有收入与支出。在预算编制之前,预算编制人员进入部门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收集预算部门收入与支出相关的文件资料,听取部门人员的建议,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随时与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保持沟通联系,调研其预算需求,并就一些疑难问题征求其看法与意见,进一步的完善编制,以确保预算执行的顺利推进。

2.动态监管预算执行过程

预算执行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较高,是财务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循预算编制进行管理,会计人员在接收到预算申请后,首先确定该申请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在范围内通过申请,如果不在预算范围内,则确定该笔支出是否为必要支出,是则通过,不是则予以退回,以此防范超预算的发生。为了杜绝预算执行过程的风险隐患,应动态化监管预算执行过程,及时收集各部门预算执行反馈信息,进行预算执行各项工作的调整及优化,确保预算管理与部门实际预算需求的一致性,提高预算执行质量。以及在预算支出后,利用财务系统跟踪监管该笔资金的利用过程,保证资金利用安全,避免挪用资金现象的出现。

(五)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单位要重视单位内各级人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各级领导、管理人员财政法规、政策的培训,引导管理人员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并运用专业知识识别、控制财务风险,提升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切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产安全。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财务风险大小程度、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基于财务风险类型、风险的成因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体系以及会计信息安全等的建设,夯实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的制度基础、人员基础、信息化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以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信息安全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