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管理模式探究

2023-04-15王振远衣刚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全民资源

王振远 衣刚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前言

国家体育总局于2016 年制定《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我国体育发展目标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深化体育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体育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中可见,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充盈,人们的健康观念明显提高,运动健身意识也随之增强,开展体育锻炼已逐渐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体育场馆的需求量也在提高。但据了解,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的社会体育资源匮乏,基本上都难以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现实需求。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发布的第八次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 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共计397.1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1 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m2,相比2013 年增多了将近50%。尽管从数据上来看,我国体育场地近几年有了明显扩增,然而人均使用面积依旧很低,如果仅凭社会公共体育场所、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等资源,已然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

基于此,为加快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产业迈出更快更稳的步伐,合理、正确、高效地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已成为眼下当务之急,这项优化举措不仅具备极强的社会公益性质,也能体现出国家资源“取之于民、用之用民”的贯彻原则,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利用价值,对于缓解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提高全民健身事业等都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资源种类及其服务全民健身管理的主要模式

1.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种类

在我国高校中体育资源具体包括了人才资源、场馆资源、环境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四大类。通常高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体育教师资源上不仅可保证质量还具备充足数量,教师拥有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其体育教学成果直接挂钩。高校体育课的贯彻落实,是对国家教育“健康第一”理念的执行,通过体育教学有利于其培养身体与心理同步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从而实现综合的教育目标。场馆资源指的是高校所建设的各种体育运动场馆、购置的各类体育运动设施和器材等等,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当前我国高校所持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占全社会资源总量的70%以上。环境资源则可看作是以上两种资源的兼并结合,通过地方政策引导将环境资源面向群众开放,从而为高校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社会市场”,这不仅是对高校体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更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信息资源则包括各种体育教学科研、体育知识技能等重点信息,未来这些将会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得以高水平、高层次发展的前提关键。

1.2、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管理的主要模式

(1)社区活动管理模式。

以社区活动形式为群众提供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这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行为,周边的街道社区可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确保不影响学生正常开展体育学习的前提下,设定好体育场馆资源的对外开放时间、区域以及活动形式等,双方约定好相关的权责,明确各方义务,从而制定好合理的全民健身管理模式。一般,双方可就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协定如下内容:针对定时开放的场馆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安排值守,进出场馆活动的社会人员必须要进行实名登记;针对免费开放的场馆要张贴醒目标识,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行场馆的转租、出租等开展各种有偿经营活动。一些室内体育场馆以及配备有专业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场馆,高校则可制定另行收费规定,收费标准要亲民,与高校教职人员等同而视,不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设限偏高。最后,还应确保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及环境卫生,确保服务质量,有必要的情况下应安排专业体育教师提供体育指导服务。此外,要求街道社区定期整理汇报群众诉求,及时反馈给校方指定负责人,以此有针对性的改善服务质量;同时,街道社区也应主动配合高校组织并开展全民健身服务,通过宣传引导群众文明有序的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

(2)委托管理模式。

如上所述,尽管国家教育及相关部门大力提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资源,然而很多高校的贯彻实施力度依旧不足,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管理的水平依旧较低。究其原因分析主要有二:一是高校主张以师生主体利益为先,考虑一旦开放体育场馆资源,则会占用到师生的活动空间,更担心会扰乱原本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二是增加高校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影响办学效益。比如社会群众使用高校体育场馆,加大场馆和体育设施设备的损耗程度,继而还需校方出资进行维护或更新。为化解上述问题,有的高校则会考虑与社会体育机构建立合作,凭借外来单位的管理优势从而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展代管服务,由体育机构向校方做出委托管理承诺,双方之间签订托管协议,体育机构负责管理高校各类体育场馆的开放及内部设施设备;同时,体育机构作为社会企业,也可与其他高校建立同等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和优势,达到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科学有效共享,在高峰期实施错峰引流用馆,以便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俱乐部管理模式。

高校可与周边体育俱乐部开展合作,从而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互通共享,比如,利用节假日、特殊节日等组织体育竞赛或体育娱乐活动,让学生也有机会与俱乐部成员开展联谊赛,以此不仅可丰富高校体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还可促使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俱乐部中来,此种管理模式则可促进双方实现共赢。通常俱乐部都是会员制,在会员活动安排上更为合理化,且会员制有自主筛选权,在与校方合作的过程中也就可尽量减少损坏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的问题发生;同时,俱乐部还可为校方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教练、场地管理人员,从而为科学高效的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提供可靠的条件支撑;此外,双方之间的合作也是变相为对方宣传的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挖掘潜在体育市场、增收会员,并将俱乐部付费体育项目针对高校进行有偿开放,通过举办各种联赛活动等扩大社会影响力,继而达到双方预期的合作效果。

(4)政府联合管理模式。

国家各大战略或政策的落地一贯少不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已在多个一线城市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试点区,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健身设施设备资金。通过政府联合管理,促使地方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社会问题更为关注和重视,如此则更有助于推进高校科学合理化全民健身管理模式的建成,推进各类管理问题的及时有效化解。比如,将高校对外开放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针对在全民健身事业上表现突出、成绩卓越的高校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从而激励并带动其他院校随之效仿,最终全面提高高校实施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

2、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力度不足

当前,尽管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占据我国社会总量的70%以上,然而除开高校自身必要的体育教学活动以外,这些资源的闲置情况是较为普遍的。虽然现阶段已有很多高校加入到体育场馆资源的社会化服务行列,然而由于高校其自身管理水平欠缺,或是处于一些内外在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很多体育场馆资源并未得到全面高效利用,造成高校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中的投入力度不足。

2.2、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服务本身就存有风险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公开面向社会化,这一实施举措本身就存在相应的管理风险,而由于承担风险的一方通常都以高校为主,这也就给高校实施这项服务带来更多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对于开放体育场馆资源的积极主动性。所以,针对管理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加以科学合理的管控十分有必要。经作者实践总结,归纳出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于全民健身在管理上存在的几点风险。

2.3、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可划分为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两种,由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这样一来社会人员会大量涌入校园,而高校无法保证这些社会人员都是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也有可能会有一些道德败坏的人群,甚至会有不法分子,从而对校园治安管理增添工作难度,对广大师生以及其他群众造成人身和财产威胁。同时,很多体育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风险性,而大部分群众都缺乏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极易在体育锻炼中发生意外,造成人为伤害。此外,大量社会群众的参与,加大了高校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的损耗程度,或是由于他们在使用中的不当也会相应扩大校园财产的损失。

2.4、组织管理风险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存在组织管理上的风险问题,这主要还是其自身缺乏相应服务管理能力的根本原因,很多高校管理人员习惯按照经验办事,从而造成体育场馆管理风险的扩大。因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要面向全社会,本身就提高了管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在此前提下管理人员还凭借以往封闭管理的经验,只会加大管理决策的失误,继而令体育场馆资源受损,或是造成体育活动的安排不合理、现场活动秩序混乱等局面,严重之下还会构成安全风险,令校方蒙受经济或声誉上的损失。

2.5、经济损失风险

由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于全民健身管理的不善,也会或多或少给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上述提到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面向社会化的四种管理模式,不同模式下的管理经济效益也各有不同。比如,高校开展自主经营管理,将所有体育场馆资源免费对外开放,这就需要高校自身承担全部的维修管理经费,如此一来高校缺乏经济效益则很难持续维系下去;而高校如选择与社会第三方机构建立合作,委托机构代管,此种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模式必定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弊端就是不利于校方把控自主权,给监管工作带来更大难度,同时过于突出经济效益也并非是高校实施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初衷,丧失了其原本用意。高校与俱乐部合作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社会公益行,其收费标准较低并可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而经常开办各种体育联赛及体育娱乐活动时也需更多的考虑管理安全和细节类的问题。

2.6、道德风险

此处所指的道德风险范围较大,比如由于大量社会外来人员流入校园,一些道德素养偏低的人可能会在校内做出不文明举动,随意吐痰、丢垃圾或是讲脏话等等,还有在重要公共场合不注意形象,大声喧哗吵闹,或是不爱护公共设施、校园绿化等,诸如此类不文明行为举动很多,而这对于校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给校方增加了日常管理难度,不利于高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也有违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化发展理念。

3、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全民健身事业的管理途径

3.1、提高高校开展全民健身服务的意识

在当前体育强国背景下,国家尤为注重提高全体公民的身体素质,提倡开展全民健身事业、走健康中国路线,其目的旨在强化全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国家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高校是国家加快落实全民健身事业的最关键一环,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所以,作为高校更应积极认识到自身所占据的主导地位,通过优化体育场馆资源来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到群众服务队伍中来,全面发挥自身的体育教育优势,为全民健身事业贡献一份力所能及之力。高校可效仿其他试点院校的成功做法,主动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资源,以低价准许社会群众有偿使用专业化的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并安排专业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当然,办学资本雄厚的高校也可主动与周边街道社区建立联系,有针对的宣传体育场馆资源,承担起高校的社会服务责任。

3.2、坚持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先

从教育本质上而言,高校的服务主体对象依旧还是大学生,因此高校不可本末倒置,盲目响应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将院校体育场馆资源过度面向社会开放,太过注重外来群众的参与体验和感受,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和地位。当前,社会上也偶有居民抢占学生篮球场、操场跳广场舞的行为,从而干扰了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空间;或是群众临时借用体育运动器材,造成学生上体育课没有器材可用;还有周边居住的小孩在校内追逐打闹,干扰师生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高校必须要一贯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将学生的实际需求摆在首位,然后再来实施资源的合理分配,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场地以供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同时外借的运动器材应及时做好登记并限量,以防影响高校自身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3.3、增强风险管控意识

由于在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问题,同时这类风险并非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高校应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意识,合理采取对应措施,加以规避防备。比如,高校可借助校园官微、宣传栏、团课活动、微信公众号等开展风险防范宣传,使师生都能意识到这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问题,随之提高自身保护意识。此外,高校还应对外来社会人员开展必要的风险教育和宣传,要求他们必须以实名制身份登记入校,并在校园进出口大量发放宣传手册,以此督促他们自觉遵守校方的规章制度,在校内做到举止文明、爱护环境和公物。

3.4、加强风险防控的科学性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社会很多领域都与信息技术密切挂钩,所以高校要强化风险防控的力度,则可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提高其防控科学性。通过构建在线信息系统平台,可对所有入校的社会人群进行人脸识别及身份登记,记录下他们每次进出校园的时间,通过在各体育场馆、校园重点公共区域安置摄像头,及时跟踪其行动轨迹,但凡有发生不良行为举动则可拍摄记录下来,以此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此外,高校还可通过信息手段分析校内各大体育场馆流量,在发现场馆可接待人数超出上限时,则可停止让群众入校活动。此外,高校还应与街道派出所建立合作,在校园内设立一个便民警务室,一旦存在诸如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等行为则可及时寻求援助,从而规避某些问题势态的进一步扩大。

3.5、提高绩效考核的实施力度

假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始终处在一种低收益水平上,毫无疑问很多高校将无力承担相应的维修管理经费,久而久之必会消磨掉他们的服务主观性,最终要么停止对社会群众开放,要么就是让该项工作趋向表面化。上述所提及的四种管理模式实则各有利弊,高校则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拟定管理方案,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得强化绩效考核的力度,重视评估方案中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问题,以便出现问题可及时止损、调整方案。比如,体育院校的各种资源可谓是最为先进和完备的,但并不建议他们将所有体育场馆资源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毕竟很多专业性设备的经济价值太高,而社会人群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操作经验,极易应操作不当而造成设备的人为损坏,这对于校方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因此,针对某些高端的健身设备,高校还应配置专业人员进行监督指导、有偿使用。

3.6、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安全风险总是无处不在并无法全面排除掉,因此高校还需积极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样在遇到紧要问题时,则可形成畅通的解决方案,及时传送消息给校内相关部门采取制动措施。比如,在预警方案中安排校医务室人员24h 值守,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善后工作,现场管理人员及时疏散场馆逗留人员,再来针对突发事件中的肇事者及问题展开了解和排查,并联系派出所进行执法处理。高校应多多借鉴并总结其他院校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就高校体育场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演和防范,尤其是一些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可提前做好规避,比如增设场馆警示标语,“禁止触摸”、“严禁吸烟”、“轻拿轻放”等等,这些会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

4、总结

总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服务全民健身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高校必须要加以重视。首先要主动提高自我开展社会服务的意识,强化所有参与主客体的风险观念;其次应制定以学生主体为先的管理措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风险管控能力等;最后还需权衡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的共赢问题,确保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可长期有效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全民资源
全民·爱·阅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