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到来
2023-04-15何玮华
◎ 何玮华
2022年底,一位六旬老人走进了我所在的广东省东莞市救助管理站,为我们送来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我自己在这里得到过社会的帮助,希望把爱心传递给更有需要的人。”老人的到来,让人心头一暖。
我2016年来到救助管理站,大部分时间从事受助对象医疗服务对接工作,但对这位老人并不陌生。早年间,老人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开青海老家,独自来到东莞打拼。经历了生意失败、务工不着,加之年龄渐大、体力减退,只能流浪街头,其间多次在救助站接受救助。
对老人而言,救助站或许就是他的异乡避难所吧。而对于救助站来说,这里救助的是一波又一波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社会困难群体。一方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站里硬件改善很多,对受助人员生活区域进行改造,更换餐桌餐椅、热水器、高清电视机、恒温饮水机,还加装了乒乓球桌等娱乐设施。2019年,站里还开工建设了安置中心及治疗中心,主要承担长期救助对象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救治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另一方面,救助站的门永远是敞开的。救助站提供的是临时性救助保护,求助暂时留宿期限通常是10天以内。在实际工作中,受助者只要不违反救助规程,站里一般不会强制终止救助,更多是通过教育引导、案例宣讲,引导受助人员自立自强。老人通常是住一段时间,然后就默默离开了,之后去向哪里不得而知,直到再次出现在救助站——不变的循环往复中,唯有健康和时光流逝。
有一次,老人在站内接受救助时突发身体不适。正巧我负责受助人员医疗服务对接,老人送医后被诊断患有慢性肺功能不全急性发作、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等疾病。
就在老人住院治疗期间,站里联系了他的户籍所在地政府部门。老人的父母已经去世了,也没有兄弟姐妹;老人是离异状态,但家属不在当地,联系不上。当地政府部门表示,虽然老人没有亲属,但如果返乡,他们可以提供救助。
可是老人不愿意回老家,一来,老家没有亲人可以依靠;二来,青海海拔高,他有基础肺病,不适合在那里生活。根据自愿救助原则,老人病情稳定出院后仍可以像之前一样,自行离开,救助工作也可以告一段落。但让这样一位羸弱老人走上街头,并不契合救助的内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站里希望为他寻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能够回归和融入社会。通过走访、链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我们得知一家镇服装厂正在招聘物业安保人员,于是立即联系属地政府部门,为老人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救助站对接用人单位和属地人社部门,为老人缴纳了社保。
如今,老人再回救助站,说起了他的生活:平时吃住在工厂,闲暇时就在附近公园、操场散步,工资待遇虽然不高,但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和医疗开支。
从接受救助到提供帮助,老人的故事让我感动,也深受启发:救助工作要从心出发,想人所需、急人所急,共同面对困难、逐一化解,才能使受助人员得到真正救助,实现先回归和融入社会、再反馈社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