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2023-04-15何克奎阮月欢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共同体中华民族

何克奎 阮月欢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于每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和情感,“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理念深植于各民族之间,而高职思政课则是培养这种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价值蕴意,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思政课教学应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有效认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每一位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认同

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有着大一统思想传统,但是高职学生对这种历史认同的理解往往是基于个人经历和感性认知,或者由于认知不够清晰而无法坚定地认同。“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并在不同的角度探究这些历史。”[1]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体系,特别是“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和历史渊源,并把它们更好地融入于日常生活中。通过研究“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尊重这些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能够更好地在文化多元化的场景中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能够通过政治教化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对于建立一个团结一致的国家至关重要,它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交织着文化的多元化冲突,许多新的社会思想和流行趋势正在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渗透发展,无形中给正处于价值观塑造期的高职学生产生带来不利的影响,也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带来挑战。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建设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对于打造中国特色民族工作体系的独特贡献,促进思政课教学和民族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合力,通过思政课和民族教育课程强化政治教化,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强大的精神动力,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三)能够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一主多元”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源自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像一种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黏合剂,把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大家庭,为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在多元文化场景中主动传播传统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参天大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遮风挡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现状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

一方面,民族教育专业课程缺位。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五个认同”,从而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民族教育专业课程理应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业课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仍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认知;部分高职学校将民族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因此可供选择的范围相对较小。”[2]另一方面,授课内容无法聚焦。尽管高职院校开设了思政课,同时将培养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之中,然而由于课程规模有限,实施起来仍然不够充分。同时,与族教育专业课程相比,思政课缺乏系统全面深入探讨民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民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不能有效深入探究民族问题,对民族工作有关的当前社会焦点、学生的关注点以及疑惑点等方面在结合现实问题的切入点上选择不足,在对民族专业知识的解疑释惑上缺乏有力的专业支撑,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对于民族教育知识的疑惑点。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

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在师生比的比例上,依据国家文件1:350的标准,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的比例没有达到预期的平衡。其次,青年教师的数量众多,但是中年骨干教师却相对稀缺,在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都有体现。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大量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才,而缺乏博士学历的人才,“老中青”的教师队伍由众多助教和讲师组成,但副教授和教授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教师主体地位凸显不足。首先,教师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感并不清晰。一些教师缺乏主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地方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提炼不足,对民族地区文化元素挖掘不够,对思政课和民族教育课程切入点把握不准,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去整合课程资源,使思政课在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其次,激发学生主体性不够。由于民族教育课程在课程属性上有严格的政策性,很多表达都是文件式的用语,教师往往担心把握不准,因而常常放弃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往往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自圆其说,并且缩短学生发言的时间,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最后,教师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在思政课上,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这些授课的教师大多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民族学专业或者与民族学专业相关的教师则相对较少,导致在民族学理论的素养欠缺而无法有效为学生解答民族学的专业问题,无形中影响教学效果。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巩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这种认知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虽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义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但是通过将思政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为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思政课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爱国主义,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魅力,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和创造性。第二,“五个认同”的广泛宣传与贯彻,“将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3]“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授课时特别强调“五个认同”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理念和道德品质,并且要深入探讨“五个认同”中的核心概念,使学生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整合教学内容,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共识共育,积极采取多种途径来培养和强化这一理念,不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阅读指导等,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从而提升课堂的实际效果。在高职思政课上,“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索、分析、总结,从而更好地理解。首先,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讨论,思政课教师应该提前确定讨论的主题、形式和时间。然后,根据学生人数的不同,教师将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负责人,以及其他成员,以便在后续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其次,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与每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密切沟通,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最后,为了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以及每个小组的表演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要认真安排好时间。鉴于小组讨论法耗费大量时间,而且受到班级规模的限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而且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并且“给予学生丰富的课后练习,以帮助他们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4]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深刻领悟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大大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并在另一个层面为课程教学改革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实践活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也孕育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实践脉络,包括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互动。为了增强这种意识,学校应该举办各种民族文化节、文艺汇演和参观少数民族聚居地等活动。一方面,在这个集体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统一性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确定实验的主题、方法以及时间安排。由于人力有限,以及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大多数选择前往民族博物馆、民族聚居地以及民族文化节目的现场体验,这样的地点可以轻松找到,而且活动的难度也较小,更有利于实施。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会自发地组织各种小型实习活动,这些活动的规模较小,但是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学生在这种类型的探究活动中更具自主性。通过探究,学生可以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同时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学生可以在寒暑假期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区域或民族博物馆作为调研的最佳地点,并且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可以深刻地体验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

(三)完善教学保障

第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高职教师的责任感提升。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负责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承担着自己的政治使命。”[5]其次,强化师德和师风建设。高职思政课教师应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身行为为榜样,在思想道德方面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教师以身作则,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榜样,在个人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最后,重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技巧、个性特点和信息化教学风格等因素对于他们的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科研能力更是衡量一名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而信息化教学技术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工具。通过加强教师的课程育人意识,培养优秀的师德和师风,以及不断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完善学校的保障机制。当前,高职思政课的建设和学科发展取决于有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尽管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相对成熟,但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激励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建立完善的组织工作体系。完善民族教育工作部门领导的职责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有效实施,积极推进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并确保全面协调各方,形成工作合力。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工作质量,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想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效果,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有规可循。通过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建立一个全面的考核机制,以确保教师能够按照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来衡量工作的质量,依托科学的评价与激励,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思政课教学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识共育,同向而行。

结语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指引新青年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对于高职思政课而言,在巩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上将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进一步夯实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促进,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