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3-04-15徐嘉祺
徐嘉祺 刘 雯 刘 丹
(陕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潮流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丰富多样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成长发展出现了日益突出的不确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协调统一,即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定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若想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实现自身多元化创新发展,丰富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并提高教育效果,充分保证当代大学生科学发展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的颁布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是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该文件的指导下,“课程思政”在教育改革事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也明确了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也确定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目标和任务[1]。
在产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但是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比较突出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数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这直接确定了物流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问题,在改革创新课程思政的同时加快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速度,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物流管理人员培养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员的特殊需求[2]。
一、课程思政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主阵地,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素质水平。特别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其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针对性的满足特定领域的人才需求。因此,应用型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重要职责,根据社会需求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并创新培养模式,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课程思政创新工作,以此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经济特别是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以此保证物流业的科学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而言,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科学结合有利于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
(一)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具备价值耦合性
无论是高校课程思政还是新文科建设,均将专业知识与课程实践确定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具体来看,《新文科建设宣言》对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述,明确了其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作用。高校课程思政在理念、方法等方面表现出创新之处,在优化高等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二者的内涵与关联对于相关改革创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践行过程中,高校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在价值目标方面表现出显著共性特征。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立德树人的实现需要兼顾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而知识变革将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更加关注知识教育体系的创新问题,课程思政则侧重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内在价值的充分挖掘,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二)有助于应用型地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物流管理具体针对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环节开展相应的协调管理工作,相关管理工作表现出显著的综合性、专业性特征,这就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工作时也需要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专业性,能够根据物流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对课程内容、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充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特征与实用价值。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需要结合生产管理实践活动开展讲解工作,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科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并培养其良好的价值理念,从而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有助于落实应用型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对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而言,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体系的协同融合将成为最终环节。具体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体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方法,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结合,实现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步提升,充分保证大学生对物流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同时引导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有待提高
具体到实际教学工作而言,部分物流专业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思政理论素养,过度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并未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无法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的发展局限于专业领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内在价值特别是思政价值的充分挖掘,也对课程思政创新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在教育教学环节未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未能针对物理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规划和指导。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学校方面缺乏制度创新,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缺乏深入理解,导致相关工作存在突出的形式化问题;二是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未能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课程设计相对落后,并未体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三)考核方式无法反映思政元素
在教学考核方面,不少高校仍然采取书面考试这种传统形式,而考试成绩则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关注的重点,提高考试成绩也因此错误被当成了教育教学的目标。这就导致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功利性问题,同时也使得教师、学生对考试成绩以外的要素缺乏重视,无法积极有效地开展和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也无法保证思政教育质量效果。这种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四)教学模式的规范性仍需完善
具体到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环节,部分教师也存在形式单一、方法落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领域实现创新。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新生力量,因此整体表现出相对强烈的个性特征和相对灵活的思维特征,对“满堂灌”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认可,无法保证其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甚至引发学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若想克服上述不利问题,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科学创新,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加生动的教学环境,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为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同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五)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不足
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还有待提升,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缺乏全面深入的挖掘。同时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要素的挖掘方法缺乏科学认知,也不了解如何协调均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充分保证课程思政的科学创新,同时也无法实现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科学融合,导致教学活动的系统性、目标性不足,对最终教学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促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专业教师自身思政品德修养水平
重点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为思政教育与物流专业理论教学的科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应发挥校内培训、在线学习、交流互动等工具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物流专任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其对思政教育的科学理解,进而确保教学活动科学开展。
(二)推动课程大纲与物流专业素养目标的融合
针对物流专业课程内容落后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等要素进行修改,根据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在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课程内容的同时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科学结合方式,以此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
(三)优化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
在具体的考核评价工作中,需要避免片面关注考试成绩这一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估分析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创新考核机制,合理调整考核指标,发挥不同考核方法的积极作用,可具体对物流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综合考虑考试成绩、日常学习表现、行为表现等要素,全面、系统的评价分析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对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言,考核工作应当综合考虑日常学习状态、行为表现以及学习成绩等要素;对于思政素养而言,考核工作应当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其思想道德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分析。此外,需要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引导其积极主动挖掘物流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并对教师反馈相关信息,构建起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渠道,以此确保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能正确理解相关问题。
(四)灵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物流业的创新发展对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巨大需求,这就要求物流专业的课程内容应当侧重于应用知识,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科学结合。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作用,为学生创造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也可结合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物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通过参观学习、实习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工作的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认同与道德素养,为其从事物流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创造提供体验式教学环境。具体可通过课前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各类信息渠道对物流业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其中的先进企业、先进事迹进行重点分析,并形成相应的书面资料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在提高学生行业了解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其职业道德,也为学生自主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步提升。例如,在开展《物流设施与设备》这一专业课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通过学习任务单这一形式明确学生课前任务,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自主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相关任务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水平,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强化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结合点的探索
具体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秉持科学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对课程内容里的思政要素进行分析和挖掘,掌握思政教学、专业教学的关联要素,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科学融合。例如,在开展《物流学基础》这一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时,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与物流实践工作进行科学结合,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论述,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