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核心素养的构建*
2023-04-15杨柳松
杨柳松
(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中国出现了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新文科下一步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顺应时代变化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文科是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政策和中国高等教育方位四个方面要求而产生的。[1]对于我国来说,不仅要遵循当今时代新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更深一步地推进融合创新,使传统文科与当今科技技术相结合,与我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新文科。
音乐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之一,大致可以分为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方向,而其中音乐教育是基于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所形成的科目,属于艺术教育学领域。[2]因处于教育学的特殊领域,想成为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须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及素养为“主”,以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为“辅”,才能在音乐领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而如何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培养新型音乐人才,已成为诸多音乐教育人士所热议的话题。
二、传统的高校音乐人才特点
第一点是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为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自身拥有专业过硬才能为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应用能力提供帮助,这不仅仅是音乐教育领域人才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第二点是拥有过硬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的其他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情商和社会经验方面。由于大学生毕业后需要在职场或社会上进行沟通和协作,这些能力不仅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长期影响,还能为相关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额外助力。综合能力的高低不仅反映了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也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有良好的发展走向,因此综合能力也是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一直在与时俱进,但就目前来看,一些高校仍然存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的现象。这种传统而枯燥的教育模式以传授书面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耽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目前传统教学方法中最需要改进的部分。
三、新文科视域下的高校音乐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3]新文科,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文科而言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基于当下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新时代背景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融合性、实践性、时代性为基础的新式理念。而所谓音乐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针对学生展开长期的音乐基础训练和教学之后,其所掌握的各项能力。包括传统的专业相关知识技能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还有新文科视域下的,与新时代、新特色中国道路相匹配的综合素质,现今已经成为指导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标准。[4]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内在动力,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定要从这方面入手,优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热爱音乐,他们才能够进一步学好音乐,由此将音乐的学习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固化,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而是较为注重成绩。鉴于此,音乐教师应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运用好新文科背景下新式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高校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仅是当前时代形势的要求,更是完善高校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格的必由之路。音乐这门学科更注重的是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不仅是局限于课本中的文字,而是用更为灵活生动的音符来传递知识。因此,教师也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首先在培养好学生对于音乐和歌唱的热爱后,鼓励他们在课堂或其他公开场合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让学生自己领会一个又一个音符背后的含义。例如,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唱歌或演奏乐器的方法,来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程度,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掌握程度给予个性化指导。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让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竞争,相互讨论,并定期进行小组之间的演唱和乐器演奏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赛促学,且不过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教师都应当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予以更多的肯定,让学生充满学习音乐的信心,音乐比赛的举办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正向攀比”意识,如此往复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表演,具备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当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让这些学生也能够融入整个集体中。
(二)强调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
在音乐学科素养中,审美感知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元素和听觉特征的表达手段的把握、理解、感知和体验的能力。音乐是一门非常有感情的艺术,每首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非常丰富的。音乐课程标准也强调,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主要是对个体的情感世界产生作用,对于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4]例如,当音乐教师在讲授《十面埋伏》这一课堂内容时,乐声激昂,四周弓箭手、长矛手、持剑的士兵和身披铁甲的战马,营造出肃杀凌厉的氛围,两军帐中的紧密策划,仿佛就在眼前。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楚霸王穷途末路之悲壮,谋士韩信战术之精妙,以及垓下战场历史感之厚重。音乐作品教人追忆历史和理解当代文化,也教人欣赏生活感悟人生,拥有良好的审美感知素养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音乐带来的丰富的艺术魅力。音乐教师可以先对《十面埋伏》的出处和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利用多媒体对部分影视片段进行播放,组织学生们边听音乐边徜徉在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的古战场上,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们对音乐所阐述的情境进行更好的体验与感受,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不仅代表了着音乐这门学科的内涵,也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简单来说,第一点是学生自身是否真正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切身体会音乐所讲述的“故事”;第二点是学生自身能否利用相关音乐作品进行创意表达及对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赏析。[5]因此,作为音乐教育者做好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是一条必由之路,让学生们在掌握每个音符的含义后去领略五线谱背后的故事,让其拥有一双能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和内涵的“慧眼”。
(三)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
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指的是学生通过艺术表现以及音乐感知等方式对各类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内涵进行理解。[5]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时,音乐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旨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加坚定。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体验多元化的音乐世界。所以,教师也应当充分重视文化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文化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感受和认识音乐学习中体验传统文化,进而形成突出的文化理解素养。[6]例如,音乐教师在讲授《天仙配》这一课堂内容时,就可以先通过传统的方式对黄梅戏的诸多知识进行介绍,让学生们初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再通过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对黄梅戏清新的唱腔进行感受,并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黄梅戏,从而了解那个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音乐教师进行讲解、补充,对戏曲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之上,并依赖于文化的凝聚力。音乐教育就是“以乐育人”,通过循序渐进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格,增强文化自信。[6]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背景下,国际上各类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新式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国之间的音乐教学目标也在逐步走向一致,这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前提。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是由于当前各类文化所形成的不同教育的影响以及其他国家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的冲击,我国的学生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国外流行音乐观点和思潮的影响,从而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及传统音乐的掌握,从我国的教育初衷来看,对于国际新式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文化素养和坚定文化自信,走出一条我国特有的“教育之路”。
(四)组织实践活动,对艺术表现素养进行培养
音乐核心素养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艺术表现素养,旨在使学生们通过创编音乐艺术表演、演奏演唱等形式的音乐活动,对情感内涵和音乐艺术美感进行表达的实践能力。[7]俗话说得好,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真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音乐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运用交流和表达情感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践。所以音乐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精讲少讲,多一些严谨,少一些规定。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音乐活动,通过实践来让学生自己学习,对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进行发展和锻炼,以达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
艺术表达方面的素养包括歌唱或演奏的技能和技巧训练,以及综合艺术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在培养这方面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了创造的快乐,还可以能通过公开表演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克服对公开表演的恐惧,分享真正的成就感,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集体意识,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举办歌手大赛或类似的艺术实践活动,一边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一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且公平公正地举办艺术类竞赛也是衡量音乐人才自身组织规划能力的一项考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的作曲家或演奏家,而是提高人类对音乐的综合体验和表达水平。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不单单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演奏音乐,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把握乐谱背后的丰富内涵,这将有助于他们理解作曲家是如何将孤立的、零散的符号组织成一个有逻辑的艺术作品,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能真正拥有优秀音乐教育家称号的最终标准。
结论
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类科目转型,新文科的建设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无论是何种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还是打造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而无论是音乐学又或是其他类型的学科,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才是成才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才是正确的有用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理念仍有待提升,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学习书本里的“死”知识,而更应该是掌握全面性的,融合性的综合能力。
而音乐学科作为艺术类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内容,要想使地方高校音乐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符合新文科建设的各项要求达到进一步的提升,所需要的不只是改革创新。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方法要发生转变,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而所需要的各项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代表着一门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正是这些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传统教育的持续优化,实现从传统的授课方法到新文科视域下的人才核心素质培养,是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人士的首要任务。而新文科的最终意义在于“新”字上,其指的不仅是新旧、新老的“新”,更是创新的“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基于新式的教学理念、创造新时代人才。因此,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道跨越学科的桥梁,不光推进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建设,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人才。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学生与自然、人工智能和社会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挖掘自身可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软硬件提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价值观熏陶、德行培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激发音乐教育专业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活力,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具备优秀核心素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