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2023-04-15奚芳
奚 芳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领域产生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党的领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引入新的思想、设定新的目标,探索全新教育组织体系的科学构建,能以先进的思想引领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支持社会经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鉴于此,应该系统解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意蕴,有意识地探索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体系的全面创新,打造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特色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价值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表示新时代在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强调党委的统一领导,构建党政群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色和新方向。在此背景下,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和各方力量,促进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化,能建构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效能得到充分彰显。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价值,能看出核心价值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为学生个体提供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社会上多种复杂信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造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个别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学生出现了社会异化感的情况,也有一些学生产生了自我价值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这些问题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在高校中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科学的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指导模式,能够形成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和价值导向系统,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自我价值定位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还能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情绪,使学生更好地应对人生挑战,真正探寻自我精神归宿,真正助力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1]。
二是能促进高校学生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发展。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随着媒介的融合,大众传媒转变为新的社会信息传播力量,而多元化、复杂化信息的传播,也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大众传媒信息的传播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之一。基于传播学理论的指导,新时期把握网络时代的影响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创新和系统优化,教师重点针对网络上复杂的社会信息重新建构思政教育体系,开发新的思政教育平台,探索全新思政教育体制机制的建设,能够使个体获取政治信息的方式出现变化,能引导学生行为模式的转变,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科学融合,能为学生个体提供政治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交叉压力,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深刻思考,从而帮助学生主体逐步强化政治社会理性,使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政治思辨能力、参政议政意识以及综合决策能力得到优化,为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能增强高校学生个体的思政教育接受度。受到新时代社会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比较复杂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能接触到网络上复杂的社会信息、教育信息和社会思潮等,这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对学校传统僵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下降,造成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弱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的元素和新方法,使教育工作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创新,借助网络体系创新教育组织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想,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对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引入大数据技术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凸显思政教育的权威性,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的探讨和分析中,从而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确保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进一步净化学生的心灵,引领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2]。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特点
在新时代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出现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高校在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对各项教育工作进行创新设计,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时代性
在新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巨大变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逐渐增多,这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产生了相应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高校紧随时代发展潮流,尝试从新社会文化变迁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将前沿思想和新价值观念导入到课程教学模块中,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使教育活动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影响力进一步优化,能全面支持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动态性
在我国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积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因素、教育环境因素处于动态变化阶段,主客体角色互换的动态特征比较鲜明,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尝试引入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能与时俱进地建构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块,能逐步形成动态优化的教育指导体系,使教育工作契合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能通过动态变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和指导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直面新时代的挑战,有效应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让他们能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3]。
(三)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进步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社会建设中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这会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创新思政教育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能深刻解读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思政教育的需求,能从思想进步的视角对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不仅在教育实践中会进入先进的精神和科学的指导理念,更好地践行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时也能突出强化教育的进步性,可以在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坚定理想信念,产生为国家奋斗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能带动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实践中,真正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效能发展。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在新时代社会建设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思想,探索新机制的建设,保障能提升教育创新的综合影响力,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下面就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路径进行细化地分析和解读。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向
正确的教育方向可以指引思政教育的全面改革,能帮助高校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体系,充分彰显思政教育实效,使教育工作能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因此在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教育工作的新方向,在教育活动中系统挖掘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系统融合和渗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筛选教育素材,确保在教育中能引导学生分析国内外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从而以全新的教育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一方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上,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人才的需求,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视角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方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重新建构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使教育实践中教师能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和历史使命意识,从而逐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思政教育真正为高校育人工作服务,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4]。另一方面,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从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三观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视角,探寻思政教育的多元发展方向,力求能生成思政教育的立体化框架,确保能在政策的支持和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中,探索各项教育政策的细致、有效落实,在科学执行教育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使思政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这样就能通过准确定位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科学化、长效化的建构和完善思政教育体制机制,使教育工作和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全面提高高校综合育人工作的整体影响力。
(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新技术
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只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工作进行融合,综合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论指导,才能全面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体系的科学建构和实施。在高校尝试改革思政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主动探索教育基础的全方位创新,切实支撑教育体系的科学发展。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渗透,搭建互联网支持下的特色思政教育平台,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分享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并支撑学生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深度交流和系统探讨中,用所学思政知识和内容分析时事热点问题,形成对社会时事的全新理解和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大数据技术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作用构建思政教育数据、资源一体化共享的组织模式,按照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需求,尝试建构思政教育数据资源库,探索思政教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为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从而优化教育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技术的应用和云计算工作的支持,还能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画像,通过系统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成长状态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不良的思想倾向或者心理状态,就应该在思政教育中对他们实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指导,切实突出思政教育的时代特色,挖掘教育工作的深层次内涵和外延,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实现科学创新的目标[5]。
(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上数据信息的交流愈加频繁,多种社会文化思潮在网络上传播,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建构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重点关心的内容。而在此背景下,针对思政教育规范体系不完善、思政教育主体性缺位方面的问题,在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构“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的全新工作模式,有效支持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工作实践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打造比较完善的教育平台,在平台的支撑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教育主导者的作用,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工智能的赋能方面引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人工智能发挥智能化教育改革的优势,通过多模态学习、人机交互技术以及适应性反馈技术的综合支持,全方位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针对学生的自由发展方向和情感变动方向进行准确定位,从而确保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和辅助下,充分介入研究系统,有效带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确保教师能借助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全新的教育指导体系。在此基础上,需要基于新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引入智能化的工作思想,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的手段,针对学生在思政教育课堂的参与度、主体性进行分析,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建构个性化的教育组织模式,将理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系统融合,不断对教育组织模式进行优化。这样就能通过新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开发,凸显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切实彰显教育工作的综合影响力,带动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在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智能化教育模式的带动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系统的培养[6]。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在高校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组织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能保障各项教育工作的系统贯彻落实,真正在教育实践中建构完善立体的教育支撑系统,切实保障各项教育工作的稳定发展。在组织机制的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各方主体协同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尽量搭建比较完善的思政教育支撑系统,助力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各项教育工作能得到创新优化。具体分析,可以在改革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活动中,整合“教书、管理、服务、科研、实践”五个方面的重要力量,构建五个环节的多维度互相融合的教育支撑系统,重点从不同的角度科学设置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方案,并系统建构五个教育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确保能形成多元支持和协同推进的教育机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系统整合和教育平台的全面开发,确保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综合效果[7]。这样就能通过完善组织机制的建构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形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支撑系统,保障各项教育工作能得到逐步贯彻落实,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整体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从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视角、改革高校育人工作,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全面改革,能够将新的思想和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以思想政治教育支持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促进德才兼备人才的系统培养,真正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整体水平。鉴于此,高校在发展实践中,应该深度解读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全方位探索教育工作的科学设计,以新思想和新理念科学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