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艺术创作与近代德国无产阶级运动

2023-04-15王禹童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版画德国

王禹童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 100091)

近代西方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与其所处的时代大势与社会思潮共享着同一条生命线,缘此生命线溯流而上探索之,必不可忽略二十世纪德国著名女性版画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其作品与十九至二十世纪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开拓者鲁迅先生将其作品引入我国始,这一伟大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在我国革命艺术发展史上在诸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中起到了深刻的指导作用,于传统版画艺术的基础之上掀起了强劲的进步思潮,具有向标般的地位。时至今日,在众多版画作品中仍能窥见珂勒惠支的遗风,其作品作为世界艺术舞台上永远属于无产阶级劳动者的一枚不可磨灭的足印,将永为后人所称道,并加以反复的研习与省悟。

一、凯绥·珂勒惠支之艺术理念形成背景概述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爱国主义的浪潮席卷了德意志。国家统一的呼求在社会各界中的影响逐渐提高,德意志各阶级国民集合其最高利益和追求,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首要目标。而与此同时,工人运动也随同国家力量的上升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逐渐扩展与成熟,德意志工人阶级进一步组织并联合起来,开始在德意志的民族区域内创建具有新生气息的代表其自身权益的独立政党。一八六三年五月,德意志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这意味着德国工人运动于其进步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德意志无产阶级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与壮大。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一八六七年七月八日出生在德国柯尼斯堡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中。[1]凯绥的祖父与外祖父均崇尚法国革命并曾投身于民主运动,父亲是一位建筑师,也是社会民主党的党员;哥哥康拉特·勖密特与恩格斯曾是旧识,在恩格斯的思想影响下,成了一名社会主义者,同时也曾担任过《前进报》的编辑;其家人同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亦有交情。在这样的家庭与人际关系的熏染与影响下,凯绥逐渐成长起来,并逐渐展露出其在艺术方面的爱好与才能。凯绥少年受英国画家荷加斯的铜版画作品触动甚深,并在年纪尚小时便开始学习素描技法,十四岁时便进入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在教师斯滔发·培伦(Stauffer Bern)的指导下,凯绥接触了当代德国杰出雕塑家与铜版画家麦克思·克林格尔(Max Klinger)的作品,从中,她悉知了德国劳动人民于人世水火中的苦难生活。这与其童年时观看码头工人与水手的艰辛劳动的记忆产生了巨大共鸣,并对其早期的作品风格造成了真切的影响。对于凯绥本人而言,克格尔的作品的启蒙是她创作的起点。[2]

而德国工人运动的议会斗争道路同样开始于一八六七年。当年八月,北德意志邦联国会第一次实行全体男性公民普遍、平等、直接的选举制度。德意志工人政党领袖积极参加了这次邦联国会议员的选举,奥古斯特·倍倍尔(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当选为第一届邦联国会议员,这是德国工人阶级代表第一次在容克资产阶级的合法机构——议会中拥有了代表,为德国工人阶级开始于议会中从事斗争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后,德国工人政党的议会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工人政党在国会选举中的选票数量逐年增加、增长迅速,到一八九八年,再次成为得票最多的政党。[3]而在一八八八年,凯绥来到慕尼黑,开始又一段求学生涯。在这座城市,此间,她也曾聆听过工人领袖倍倍尔的演讲,时常前往参加社会主义者们发起的群众集会,汲取其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意志成为社会主义的大本营,社会民主党在数次大选中赢得席位,一八九一年,《爱尔福特纲领》发表,宣告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革命基本目标和社会主义原则,并阐述了党的直接政治要求。该《纲领》在十九世纪末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中造成了显著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其开展的进程;同年,凯绥与同为社会主义者的卡尔·珂勒惠支医生结为伉俪,婚后,二人定居在柏林的工人区中,卡尔·珂勒惠支同时经营起了一间专门救治工人的医疗保健所,在工作与生活的间隙里,二人几乎无时无刻在同劳苦大众交流与共事,对世间疾苦与下层民众饥寒交迫的生活的理解如同切肤之痛铭刻在凯绥的骨髓中。于是,在九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期间,凯绥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艺术理想,开启了她的创作道路,将灵感的笔尖伸向民众的呐喊与抗争,勇敢揭露阶级矛盾,自此,她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便如同警世钟般逐渐涌现。

凯绥怀着对民众的真切、平凡、博大的爱进行创作,以版画——粗犷朴实、明朗纯粹的艺术表现方式创作出属于劳动人民的血与泪的绘画诗歌,其作品不仅是写实的叙述,更是社会的痛诉与时代的呼求。

二、凯绥·珂勒惠支早期艺术创作主旨与德意志工农运动

一八九三年德国剧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的剧本《织工》的首次演出。该剧目取材于一八四四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真实事件:工厂主与官僚地主之间的相互勾结造成了工厂与农村中肆虐的剥削,苦命的织工不仅承受着厂主的压迫,同时又要缴纳所谓的“纺织税”这一荒谬税务;在残酷剥削下的工人的加薪请求被工头的暴力压制行为所驳回、唱着讽刺歌儿的工人遭到逮捕后,工人们压抑许久的愤懑与痛苦终于在沉默的苦难中得以汹涌而出,六月四日,在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这场由纺织工人群体自发组织与进行的目的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起义,工人们以简陋的武器同政府军艰难抗争,最终于六日因不敌增援而遭镇压,起义宣告结束。根据这一事件与本场演出,开始进行她的版画创作,并自次年始,开始打磨她的第一系列成名作——《织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该组作品共耗时约四年完成,以《穷苦》(Not)(石版画)、《死亡》(Tod)(石版画)、《商议》(Beratung)(石版画)、《织工队》(Weberzug)(铜版画)、《突击》(Sturm)(铜版画)和《收场》(Ende)(铜版画)等六幅作品组成,着重描绘了织工们承受的深重苦难、团结一致在挣扎中奋起抗争、在遭受残暴镇压后遭遇的失败等场面,以强有力的直面现实的风暴般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悲哀、苦痛与压抑的怒火倾泻在观者的眼前。贫穷与困苦,抗争与死亡,在残暴镇压后的落幕,工人们的尸体横置地上,仿佛人类发展史那庞大身躯上的一块块抹不去的创痕。[4]珂勒惠支手握刻刀,将历史的沉沦、政局的压抑、阶级的矛盾与人民的苦难一刀刀割裂,涌出的鲜血凝成了六幅作品,一八九八年,这一系列作品在柏林的展览会上展出,一经披露,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这是珂勒惠支首次以版画为刀锋为无产阶级人民而战斗,亦为她自身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心路历程铸就了一块里程碑,这位在先进思潮的陶冶下成长的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就此纵身跃入无产阶级斗争与革命的洪流中去。

一九零二至一九零八年间,凯绥致力于完成她的另一部心血之作:连续版画《农民战争》(Bauernkrieg)。本系列作品共七幅,且均为铜版画。该组作品取材于一五二四年起发生在德意志的农民战争之现实事件。十六世纪初期,在封建领主、贵族、官员带来的沉重税务与徭役的压迫下苟延残喘的身为奴隶的农人们不堪重荷,在马丁·路德(MartinLuther)掀起的宗教改革浪潮下,农人们受到新教思想的鼓舞而精神觉醒,奋起反抗苛捐杂税,攻击地主贵胄,起义风波摇撼全国,并扩展到德语南部地区,最终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平息。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近代德国最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影响深远直至珂勒惠所在的当时,借由这一题材,她再度创作了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组画。该系列作品的上半部分依旧以农人们在疾苦中劳作的形象作为铺垫,农夫在辛劳中曲折了腰身,农妇遭受可怖的凌辱,劳动人民的苦难集小流而成洪涛,蓄势待发着要为那封建统治下的压迫与剥削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系列作品之高潮为其中第五幅——《反抗》(Losbruch),画中的农人们手持粗粝的农具为武器在草场上奋力冲锋,正前方一位妇女挥舞有力的臂膀向起义的队伍发出喝令,劳动者勇猛而悲壮的反抗的灵魂如同炬火一般迸发而出,直要把一切官僚地主都烧尽;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依旧是起义遭受镇压后的凄凉之景象,然而农人们遭缚的身躯依旧立着,在起义失败的终局里,依旧是无产阶级人民精神不灭、不朽的象征。这组作品又一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整个德国绘画界都造成了非凡的轰动,并受到克林格尔等知名画家的高度赞扬。

从《织工一揆》到《农民战争》,珂勒惠支创作生涯早期的诸多名作均以发生在近代德意志的工农运动为主要题材,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无产阶级运动浪潮之中,这些巨作如同强烈的作用力推动疾水向前奔涌,发挥着无产阶级革命艺术的独特作用,释放出属于一位年青的女性版画艺术家的不可被动摇与磨灭的能量。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数年中,除这两个系列的作品之外,珂勒惠支还进行了少数独立作品创作,如一八九九年完成的取材于歌德所作诗剧《浮士德》(Faust)的《格莱亲》(Gretchen)、一九零一年完成的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边的舞蹈》(Tanz Um Die Guillotine)等,涌现着其强烈的个人特色。《断头台边的舞蹈》虽并非取材于德意志无产阶级运动,却依旧将目光投向了下层民众,众人将新建好的断头台环环围住,呼喊着跳起加尔玛弱儿舞,峭壁样的房屋堆叠着,灰暗的底色衬托出人的肢体,压抑的画面中,如同可以听到急促的鼓点、骤雨般的脚步与嘶鸣般的呼喊。在这一时期珂勒惠支的艺术创作理念与风格在逐渐巩固,为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发出的雄浑呐喊充盈着她的画布,属于飞速发展前行中的时代的战斗激情与决意与现实主义表达手法的冷酷与坦诚并存,使得她以双目、双耳、双手求索而见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想跃然画面之上。

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凯绥·珂勒惠支艺术创作中心思想的巩固

一九一零——一九三零年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后,珂勒惠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时而不得不面对彷徨却始终持续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政策的失败、民生问题的尖锐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宣传工作在社会各界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示范性影响,一九一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一九年五月,德国爆发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十一月革命。全德国各地都纷纷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工人士兵苏维埃。一九一九年,领导了柏林数十万工人为反对艾伯特政府篡夺革命成果和撤销独立社会民主党左派而举行的总罢工与武装起义的德国青年运动领袖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与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被反革命集团杀害,事件发生后,珂勒惠支对李卜克内西的仪容作画了速写,随后又一副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纪念李卜克内西》在她毅然的笔触与刀锋下诞生。此后的一九二二——一九二三年,组画《战争》(Krieg)中的七幅作品相继完成。在此作品中,她将目光再度转回至劳动人民,记述战争为平凡民众带来的苦难。

进入三十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珂勒惠支以此为道路而形成的创作理念亦在同步走向更加深入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珂勒惠支所表现的画面中出现了以往作品里不常可见的喜悦神色,如《母与子》(Mutter Und Kind)中流露出的真切情感表达,这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路途上的不断上升的态势具备着难解难分的关联性。然而自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德意志第三帝国走上历史舞台后,局势随即急转直下步入严峻境地,珂勒惠支面对这一态势,坚定了抵制的立场,她与作家亨利希·曼(Heinrich·Mann)共同签名,参与到呼吁党内左翼成员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势力的号召中。在大量进步文学家艺术家蒙受迫害的危机中,珂勒惠支依旧坚持自身的艺术创作理念,纵使处在自身被逐出学院、取消职位,个人安全遭受巨大威胁的时刻,她仍保持着创作的状态,并完成了组画《死亡》(Tod)等名作,抒发着抗争的勇气与行走于为广大无产阶级民众求索、反抗的道路上的决心。

在珂勒惠支的个人艺术观点中,她始终坚持“艺术家和人民当相互了解”,并将此深刻贯彻到她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中,这使得她的版画作品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人文气息与强烈的现实主义表现力,对于其展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的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与理想的创作理念而言,这一举措与方式对于其中心思想的稳健发展与传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珂勒惠支直言不讳地承认她的艺术究其在纯粹的艺术层面上的意义而言并不“纯粹”,是一种“有目的”艺术[5],同时将此于创作中一以贯之,使得其作品得以紧贴时代的路径、匍匐于群众的行走遗留的足迹之上前行,成为国际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发展壮大的时代中的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深黑的刻痕,以铭刻下的血汗同呐喊一同并作世界革命艺术中的一声强有力的鸣音。

猜你喜欢

德意志版画德国
德国豹2号
版画作品选登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