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抒情诗人
——列维坦
2023-04-15张硕
张 硕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列维坦的风景画素材基本取自生活中的平凡景色。在他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像诗一样美的不可方物。他用画笔赋予了大自然独特的魅力和诗一样的美丽。他的作品中描绘的多是他小时候曾看到、感受过、生活过的环境和景物。如又潮又黑的干草堆,静静流淌的小河,落寞的白桦林,天空中细如牛毛的小雨等。在列维坦的这些作品中,不管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似乎都流露出一种莫名的悲伤,透露出一种别离的哀愁。他的画面少了热情和激情,更多的是忧伤和哀愁。无论在他描绘的春景还是金色的秋景中,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他的作品在带给我们美丽享受的背后,我们看不到更体会不到他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无奈与悲凉,也许正因如此,还不容我们思考,我们就被带入到他画面中的迷人景色中了,此时的我们,也许会鼻子一酸,一种伤感涌上心头,这或许正是列维坦的作品的独特之处吧。让我们一道走近忧郁的抒情诗人——列维坦,走进画家的内心深处,一起去倾听画家灵魂深处的呼唤和声音。
一、不幸的童年
列维坦出生于1860年8月18日出生在俄罗斯西部的一个小村子,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站的低级职员,薪资微薄,父亲是犹太人,一家人生活十分困苦。父亲不甘贫穷,他勤奋学习,掌握了法语和德语,后来在考纳斯铁路桥梁修建处为一家法国公司当翻译。然而这份工作并没有使这个家摆脱贫困。为了谋求生路,他带着妻儿迁居莫斯科。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不幸和灾难,父亲连一份固定的工作都没有,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列维坦兄弟姐妹都没钱上学,父亲就担任起孩子们的文化课老师。列维坦和哥哥阿维尔都喜欢画画,可是没钱买纸笔,他们就在街上捡些纸头,把边边角角都画得密密麻麻的。尽管如此,靠着自学,列维坦和哥哥都考入了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而列维坦当时年仅13岁。可是,好运却没有伴随着列维坦,不幸接踵而来,没多久,他们的父母双亲先后因病去世。列维坦和他的兄妹四人的苦难命运则可想而知了。
列维坦的童年充满了痛苦和悲伤。一生中,他极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童年生活,因为回忆对他来说太痛苦了,他在穷困中坚持学业,他没钱租房,到处流浪,有时在朋友家过夜,夏天就在街头长椅上过夜。常年的衣不裹体、食不果腹,大大损害了列维坦的身体健康,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
家庭困苦,父母双亡,生活艰苦,有时连续两三天都茶饭难进,导致列维坦在以后的日子里体弱多病。这些外在的因素时刻伤害着列维坦幼小的心灵。他没有家人的疼惜和父母的关爱,也失去了同龄人的天真无邪,有的只是贫穷生活在他身上刻下的印迹,有的只是不幸遭遇给他带来的艰难和困苦,艰难困苦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落寞孤寂又悲凉的光阴,这些不幸让他在年幼时就形成了抑郁和孤僻的气质,这也为他以后画面中总有种忧伤的气息埋下了种子。早在列维坦孩童时的画作中,他就喜欢用灰色调来描绘画面,来表达他因生活的困苦与无助带来的忧伤和无奈。他喜欢画春天和夏天,尤其喜欢画金黄色的秋天。明亮、爽朗的秋天,在他的笔下生气勃勃。他却很少画冬景,因为北方的严寒是他瘦弱的身体难以支撑的,这是艰难的生活烙在列维坦心里难以抹掉的印记,是他一生不愿提及的痛。幸运的是在老师萨夫拉索夫的影响下,他的作品中除了忧伤以外也蕴含着诗的情调、诗的意境,这更让他的作品多了耐人寻味的意蕴和深度。
二、曲折的求艺生涯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使列维坦失去对绘画的热爱。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里,列维坦常以学习勤奋,艺术敏感力强出名。他自小热爱大自然,对风景画情有独钟,很想成为一名风景画家,他的习作、速写,被风景画家萨夫拉索夫发现后,立刻把他从他当时所在的瓦·格·彼罗夫的风俗画工作室要到了自己的风景画室。列维坦对此喜出望外,成为风景画家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此后,他不但是萨夫拉索夫的学生,更成为他情投意合的朋友。萨夫拉索夫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写生、作画。这是列维坦最感兴趣的,他自幼就喜欢奔跑在田野和森林里,他深深地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列维坦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四年级时,他得到了学校发给莫斯科大公多尔戈鲁科夫奖学金。此后,处于赤贫状态的列维坦生活有所改善。然而,他仍然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到风光秀美的南方画写生,只得留在莫斯科郊区画写生。恰巧,萨夫拉索夫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师生二人结伴出行,写生画画、吟诗、唱歌,使列维坦感到充实,胸中的郁闷和压抑感也日渐消退。
不管是在列维坦的成长或是求艺过程中,他的老师萨夫拉索夫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教授了列维坦理论知识,更常常对他说:“当你全身心地热爱大自然时,你就能体察到她的诗意。”“艺术需要灵感,需要狂热……”他嘱咐列维坦:“好好地塑造形体,不会造型,对艺术来说,灵感也就无济于事。”老师的谆谆教导让列维坦受益匪浅,这也为列维坦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好运却不会一直护佑列维坦,因老师萨夫拉索夫在学校树敌太多,同事们把对萨夫拉索夫的不满和敌意都发泄在列维坦身上,更因列维坦的超凡的绘画天分激怒了他们,这些教员认为描绘俄罗斯的风景当是俄罗斯画家的事情,列维坦的犹太人身份根本不配描绘俄罗斯的风景。这些因素导致列维坦的毕业创作只获得了一张习作教师的毕业证书,而无法得到画家的称号和应有的荣誉奖励。就这样本该拥有荣耀和奖励的列维坦却带着一纸所谓的文凭踏入了沉重的生活之门。
三、特殊的社会环境
在列维坦19岁时,不幸又再次降临。因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莫斯科掀起了一场严酷的政治迫害和清洗,而犹太人首当其冲,被驱逐出城。列维坦及家人无奈迁居到莫斯科郊外的萨尔得科夫村庄。这件事对列维坦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伤害。他情绪极其压抑,胸中异常郁闷,一度使他停止了画画。可以想象,贫穷、饥饿、政治迫害,重重地压在一个年轻人头上,当时的他是多么痛苦,多么无助,他甚至想过自杀。
1880年,他重新振作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中去,可能只有大自然才会向他张开双臂,给予他些许温暖吧……他在森里中观察自然,研究花草树木,从清晨到黄昏,他废寝忘食地画画。列维坦喜欢初春和夏日的景色,似乎此时的阳光能赐予他力量和勇气。大地的绿色,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唤起他的创作欲望,这一时期列维坦的创作,一方面受萨夫拉索夫的影响,注重抒情意味,重在描绘农村风情和莫斯科郊区的景物,与此同时老师教会他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感受大自然,要用乐观的、积极地的情绪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
1892年的列维坦已是享誉全俄的著名画家,尽管如此,他依然再次被迫迁出莫斯科,直到后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才得以结束这段背井离乡的生活重返故土。因犹太人的身份,几次被迫驱逐迁居,他历经磨难重重,画作中流露出的却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37岁的列维坦回到母校从教,成了一位优秀的教授画家。
90年代,尽管社会环境使列维坦的精神受到打击,情绪变得压抑,但他的创作激情丝毫不减,他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风景画。如《深渊旁》《弗拉基米尔大道》和《墓地上空》等画,这些作品把他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深渊旁》这幅画取自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有一天列维坦在乌尔·弗男爵夫人的庄园里做客,庄园里的景色美不胜收,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主人告诉他在园子里的水塘边,曾发生过一件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贫穷的饲马员与贵族的富家小姐相爱了,后来被贵族小姐的家人发现了,为了惩罚他们,饲马员被送去服兵役,且永生不得归来,而此时贵族小姐也怀了身孕,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姑娘于饲马员被迫出行的夜里,跳塘身亡。[1]列维坦被这个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连续多日在水塘边构思绘图,一遍又一遍想象着悲剧发生的场面,观察着圆木搭建的水坝和磨坊的景色,他还想能感受到姑娘跳塘时水花四溅的画面,四射的水花仿佛在诉说着这对年轻男女生离死别的不舍与留恋。在《深渊旁》这幅画中,画面的意境是深沉悠远的,近处的水塘、黄昏时远处的密林,远近景的切换,生死别离的剧情,忠贞的爱情,使得这幅画显得神秘而庄重。景色依然依旧,而物是人也已非,回忆往事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当时的列维坦也正因是犹太人,而正受到社会的不公待遇和遭受着迫害。列维坦用手中的画笔,向我们描绘了历史的悲剧,也将自己的一腔悲愤和无奈融入画中,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不平与忧伤。
四、受排挤的抑郁
列维坦的一生如同他的民族、他祖先的历史那样凄惨,终生都遭受着无权和受排挤的痛苦。上学时因是犹太人的身份,不配描绘俄罗斯的风景,引来了学校教员的嘲笑和蔑视,毕业时只得到了一纸可怜的文凭。后因政治时局,多次被迫迁出莫斯科,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大自然,他内心有多么不舍和痛苦难以言表。尽管他也曾像常人一样沉迷于少女,憧憬着与其打闹嬉戏,也曾陶醉在大自然美妙的景色中,沉浸在自己创作的优美色调中,但总有一根神经无比清醒地提醒他,他是一个无权的人,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是一个遭受迫害的人,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是一个受到排挤的种族的后代。当这些念头涌上心头之时,当这些想法占据了大脑之时,当他无法承受之时,对现实的不满就喷涌直上,让他疼痛的无法呼吸,抑郁的病情就会加剧。不仅如此,当所画作品无法达到他心中所想和自己的预期时,也会加重他的病情。而这些都使得列维坦的作品中,总是多了一些忧愁和伤感的原因吧,他把无处排解的痛和无处诉说的伤都通过创作来疗伤和治愈。
五、抑郁敏感的气质
因为童年时期艰难困苦的经历,列维坦一直体弱多病,自1896年得了伤寒病之后,他的心脏病又加重了,主动脉扩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边是热爱的大自然,另一边又不得不拖着病体去创作,有时候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虚弱的身体仿佛与热烈的大自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感觉让他深感压抑,不太乐观的身体状况有让他产生一种莫名的伤感。这种压抑和伤感久而久之让他不自觉间形成了一种抑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创作出的画作中又流露出诗一般得美妙,也让他变得更加感伤和脆弱。
列维坦对俄罗斯的大自然是热爱的,是深入骨髓的挚爱。作为自然之子的列维坦,即使病倒床上无力执笔作画,他仍渴望回到阳光下、回到田野间,去看看丰收的秋天、去看。看东倒西歪的草垛,回到他热爱的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在这一刻,他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他与自然是彼此融入的。[2]此刻的他忘却了现实的不幸和感伤,治愈了心灵和身体的创伤,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即便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拥抱大自然时,也会因大自然的崇高伟岸与永恒和个体存在的卑微渺小,产生出深深的自卑和感伤,流露出生命的孤苦无助与沉痛悲怆。自然、绘画与人类三者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对立,构成了列维坦忧郁敏感气质的重要方面。[3]
六、对于人生的思考
如《弗拉基米尔大道》这幅作品中,画面中阴沉沉的天空、灰色的云、荒凉的大地,一个孤独的徒步旅行者,在路旁十字架前停住脚,陷入了沉思。那十字架饱经风霜,目睹了人间的忧伤和痛苦。而这正是昔日被流放者通向苦难和死亡的路。如今,它作为历史的见证,仍然立在大路旁,见证了在过去的100年间,在这条路上经过的人被迫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服苦役的残酷往事,忧愁一下涌到了他的心头。[4]《弗拉基米尔大道》像一首无言的叙述诗,向人们讲述着往日的苦难故事,仿佛让人们珍惜当下,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抑郁的气质激发了列维坦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些又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墓地上空》又名《在永寂之上》。列维坦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湖边,看到了山坡上一座破旧的小教堂,无人问津荒冢墓地,湖面上一个孤岛……每一个小景都是孤独地的站立,他也由此看到了孤独的自己,感慨着人生的悲哀。在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鼓起的乌云正奋进全力的压向小教堂,几棵小树正严阵以待折腰抵御风暴的到来。乌云身后的光束仍挣扎着不愿离去,近处是细雨阴沉的田地。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毁灭、永恒与瞬间、希望与绝望……画面里满是冲突与矛盾。抬高的视角放大了所有的不幸、痛苦、绝望、抗争等,笔触与色彩幻化成一把沉重的铁锤,击碎了所有的痛苦和绝望。《墓地上空》是一幅用自然万物来表达人类精神的画,并通过画作思考了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人们渴望永生,可是不愿直面人生死亡,然而只有勇敢地面对死亡,活着的人才会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唯有直面死亡,才能揭示出生命的悲剧意义。[3]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思考,还从没有人能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而表达出来,也从未有人将大自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赋予如此深刻的精神内涵,更从没有人能在“风景画作”中饱含如此丰富的人性和对生命悲剧的深刻抒写,而列维坦通过他的画笔将这些都描绘出来了,也许只有像他这种怀有一种救赎和大爱情怀的艺术家,才能将画作写成诗篇,通过捕捉透过自然万物昭示出的生命与死亡、永生与人性,以及生命的悲剧意义。[3]列维坦的画流露出忧伤、压抑和哀愁之感,这是他心情的写照。他将自己的梦想和情感通过画笔描绘出来,39岁的列维坦就与世长辞了。他描绘的醉人的风景也许早就昭示了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凉,更是一种人生苦短的无奈。有人曾说:“诗人的天职就是在黑暗世界的命运里发出诗意的追问,在时代的暗夜中勇敢的歌唱”。[3]列维坦仿佛化身一位拿着画笔绘自然的诗人,他仿佛是黑夜里的一只夜莺,他用对俄罗斯风景炽热的爱,和对俄罗斯大地的非凡感悟力唱出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他的作品中流露的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希望和美好,让观者鼓起勇气直面人生、勇敢前行。[3]他将手中的画笔幻化为明灯,点亮了20世纪的俄罗斯风景画领域;他让手中的画笔化身为利刃,守护着风景画的尊严和理想。而在当下,列维坦的绘画作品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我们进行风景画创作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