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视域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方向和路径*

2023-04-15叶盛珺

中国德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共同富裕集体

■ 叶盛珺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在其中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1]。“共同富裕”首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报刊中,就和“集体主义”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集体主义优越性的具体实现形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3]实现共同富裕远大目标,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参与和贡献。在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使青年一代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积极投身到共同富裕的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一、“共同富裕”与“集体主义”概念的内在逻辑

“共同”和“集体”两个词都带有“公有的”“共有的”“集中的”等含义,“共同富裕”和“集体主义”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集体主义价值贯穿党和国家的百年奋斗征程,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构的兼顾型集体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推崇的契约型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新时代倡导的“个体与集体之间实行双向对称义务、互为道德评判标准”的真实型集体主义价值观。[4]共同富裕具有全民性和全面性、共创性和共享性、渐进性和差异性、防止高福利陷阱等内涵特质。[5]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再到“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的集体主义内涵。

共同富裕是集体共同分享的全民共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6]共同富裕是作为生产力的“富裕”和作为生产关系的“共同”的统一,指向的是不同区域、行业、阶层的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强调的是一种基于全民性的“共同体意识”。同时,不能将“富裕”与物质享受和占有画等号,而应理解为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体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集体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合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共同富裕是集体共同奋斗取得的共建共富成果。共同富裕既包含共享性,也内蕴共创性。毛泽东在最早酝酿提出“共同富裕”时便表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7]联合起来,便是集体主义的表达。“分好蛋糕”的前提,就是“做大蛋糕”,依靠全体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共建”是“共富”的基础,没有人能“等靠要”“养懒汉”。要充分认识到“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建共享共富”的范式革命,积极发挥集体主义的优势,在共同富裕的“起点”和“终点”做好文章。

共同富裕是基于集体差异性的渐进富裕历程。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能“齐步走”,而是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的有机结合。共同富裕追求更高效率基础上的公平,注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同时,追求财富分配的差异性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公平,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上述要求与集体主义的核心宗旨不谋而合。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尽头,唯有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集体能动,优化生产、分配、激励,终极目标才能稳步实现。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特征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的变化,使得集体主义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实践方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性,但是内涵始终是辩证统一的。

早期,集体主义教育隶属于政治教育,集体主义被解读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后来,集体主义逐渐由政治教育的内容变成了利益平衡的原则,集体主义教育逐渐窄化为热爱班集体的教育。[8]从集体主义的教育实践成果上看,无论是早期所培养出的依赖型道德人格,还是后来造就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伪利他主义者,都有悖于集体主义教育的初衷,即有悖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集体”和“自由发展”的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的组合形态更加多元,实践的场域更加立体。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层出不穷的集体形式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和更加丰富的校园体验,进而产生了更多基于组织的身份认同。当前,“Z世代”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其社会化程度显著提升,活动场域也不局限于校内,而是延展到校外的学习、社交、娱乐场所等各类社会场所。尽管存在个体原子化倾向,但“共同体意识”以此为基础孕育。值得注意的是,集体主义教育虽然基于“共在”思维,其落脚点依旧是解决个人主义的问题,如同共同富裕所指向的,也是全体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数字时代,技术成为理解集体主义教育的关键钥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衍生的“数字交往”集体实践是一个重要变革。由此,共同富裕是数字赋能下的共同富裕。我们要掌握数字时代的规律,超越过去“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的范式,形成新的基于数字文明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从而以教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远景目标提供支撑。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理念导向

结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追求,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开展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导向。

一是坚持树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观念。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外在助力,确保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及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求共同富裕的幸福,通过顶层设计和顶层推动确保共同富裕的稳步实现。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党的领导是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只有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明确贯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观念,才能真正走好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是持续提升社会责任感,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责任意味着个体要对他人、集体、社会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提升社会责任感必须建立在对集体、社会的正确认知上。可以说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9]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应当在国家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一线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指向性目标。尤其是当前农村作为共同富裕的“短板”,依旧面临诸多发展挑战。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为国家分忧的意识,投身广阔天地,既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也切实多层次参与乡村振兴,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是强化实干精神、合作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合力、活力。在集体主义教育中,要强调实干进取精神,树立“想为”的思想自觉、“敢为”的责任担当和“善为”的本领才干。[10]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为共同富裕积累物质财富;制度创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互促互进。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注重培养其合作共赢意识,摒弃“单兵作战”思维。合作是源于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社会人假设,合作共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是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与活力的坚实保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共同富裕视域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创新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与集体主义教育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

(一)聚焦教育归旨

一是摆正就业导向,构建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的高质量就业指导体系。高校要确保就业工作与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通过树立优秀榜样、开展就业辅导、开辟实习基地、聘请校外导师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摆脱“唯地域论”“唯薪资论”“唯专业论”等就业取向,认识到只有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大化。

二是延续教育实效,贯彻“学校—校友”发展共同体理念。母校和校友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开展好服务校友、凝聚校友的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有促进作用。高校要加强对校友成长需求的对接,服务好校友在各领域岗位上的发展,积极鼓励校友参与学校建设、社会服务,联动学校和校友的力量服务国家建设。

三是培养国际视野,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集体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涵拓展和重塑提供了现实舞台。[11]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胜任力,结合扎根大地的中国实践,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提供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二)优化教育理念

一是直面理论问题,澄清思维困惑。当前大学生对政治相对缺乏理性的认知兴趣,对理论概念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停留在应试的层面,[12]对集体、集体主义的认知大多局限于狭隘的集体主义,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放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产生认知误区,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物质决定精神,所有情感的产生均建立在对一定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必须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育的层次性,把握知情意行的教育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吃透集体、集体主义等概念的内涵,分辨“真实集体”和“虚假集体”,科学地认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义,对“平均主义”“同等富裕”等错误观念做出区分,从理论上解决大学生的困惑,纠正错误的理论认知。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兴趣和热情,真正从理论上说服人,让这种发自内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更强烈、更持久的约束力。要让理论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必须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共同富裕的鲜活实践,从实际出发讲好集体主义的中国故事,切忌重复、机械、生硬地向学生灌输“个人从属于集体”“个人价值应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等理论观点,[13]要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主义的功能,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作用等现实问题,从更为深刻的理论视角联系社会现象,剖析集体主义的本质。这种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强化共同富裕背景下的集体主义实践。

(三)柔化教育方式

一是注重仪式教育,结合重大事件开展专题教育。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面参与,充分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直观彰显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统一的关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应结合重点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榜样宣传、精神宣讲等仪式教育,使大学生可以更直观、直接地见证和参与,让集体主义更为具象化,以此指引大学生参与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事业中。

二是坚持五育并举,深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不仅强调个人能力,更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如合唱比赛、交响合奏、团体演出、运动会、集体劳动等,都是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契机。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可让“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舍小家为大家”“聚沙成塔”等通俗易懂、基于实践的集体主义思想植根于大学生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团队合作、互尊互爱的集体观念。

三是增强教育实践性,在社会服务中感知个人价值。要克服集体主义的口号化、过时论等错误观点,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感性认知。在实践教育中对实践的目的、内容、步骤、形式等进行设计,强化集体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作用,各有所长、各负其责,深化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尤其要注重开展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以集体的形式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加强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通过走访、调研、实习等实践载体,体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奋斗路上的青年担当。

四是强化集体概念,拓宽教育渠道。集体主义品质的培养始于基层群体。[14]基于当前大学生基层群体形式的多样化趋势,要进一步拓宽集体主义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班级文化、支部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课题组文化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集体生活、集体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集体中收获存在感、获得感和价值感。

五是合理利用宣传阵地,营造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传播媒介的使用将再造或重建社会相互关系的形式以及个人生活的一些方面。[15]为此,合理巧妙地运用好各类宣传阵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是当前教育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以网文、网络动漫、短视频等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榜样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共同富裕建设的榜样典型,创作体现乡村振兴、中国梦主题的宣传内容,营造、渲染集体主义的网络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共同富裕集体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为集体献一计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警犬集体过生日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