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
2023-04-15朱小娟
■ 朱小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之要求。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又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诸多利益关系的处理,影响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和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建设。为此,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话语影响力等,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集体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载体、手段与方法,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施加正面影响,使其正确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和要求,形成集体主义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则是在学校这一场域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利益关系,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我们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虽然在生活环境、交往范围、职业选择和人生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着各种形式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中生活,就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总的指导原则——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现实利益关系,进而建构和谐有序的社会利益关系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所以,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协调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从而在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利益,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参加班集体、企业单位的活动,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顺利实现社会化。
第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在个人与集体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达到自我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有机结合”[2]。也就是说,集体主义并不只讲集体利益,还注重对个体利益的维护,而之所以倡导个人在自我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必要的牺牲维护集体利益,是因为集体利益代表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因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集体主义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进行“剥洋葱”式的剖析,包括着力阐释集体利益优先的适用范围、个人利益牺牲的条件,及集体对利益牺牲者必须做出的适当补偿,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有利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促使人们沿着道德的阶梯循序渐进地向上攀登,促使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第三,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渠道。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相应地,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集中的表现,个人主义原则的运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安全。然而关于这一点,有些人不以为然。他们仅仅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看作伦理道德领域里的论争,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单纯看作实现个人利益的两种不同方式,否认二者在制度上存在根本差异。更有甚者,将集体主义等同于集权主义,认为坚持集体主义就是忽视和抹杀个人利益。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和意义上理解集体主义,阐释在中国坚持集体主义的依据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有利于揭示集体主义的本真含义,占领青年群体的思想阵地,使其重新审视集体主义、捍卫集体主义,并自觉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
本研究基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分析,对大中小各学段262位教师、1,016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50余位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系统考察了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学校师生普遍肯定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当前集体主义教育效果的满意度偏低
集体主义作为一种内隐性的价值理念,不会自发地根植于学生内心,必须从外部灌输进去,这就使得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师生肯定了学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认为它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
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学校集体主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程度会因学校所处的学段、区域及其办学层次而存有差异。一方面,大中小学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会随着教育层次的递进而呈现弱化现象。小学在所有学段里相对而言最重视向学生传递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中学也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但受到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学尤其是高中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要弱于小学;大学则通常很少专门针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而是将之融入思政课、实践活动,更具有隐匿性。另一方面,办学层次好一些的学校、处在市级及以上城市的学校更加重视集体主义教育。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市属重点中学一般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氛围营造,进而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家国情怀,还会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但各类乡、镇、村属中小学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却显被动,既缺少专职思政课教师,又没有太多平台和抓手去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还显示,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依然有待提升。有超过30%的受访师生认为,学校目前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一般甚至不好。在访谈中,还有高校思政课教师指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西化”现象,缺乏自己的理论创新,以至于当前集体主义教育只是守住了意识形态大方向,在具体落实层面却未进行得很好、很有效。
(二)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更突出先进性,对广泛性要求阐释不够,致使集体主义的本真含义受到遮蔽
在中国,我们所坚持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它强调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注重保障个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倡导在发生利益冲突尤其是难以两全的悲剧性冲突时,个人应当节制和牺牲个人利益。之所以这样倡导,是因为如果不节制个人利益,那个人很有可能会因任性地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也就损害了自己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再者,如果不强调集体利益至上,那集体利益的价值层次就会降低,降低到小团体或个人层面,进而导致人们可能无视或损害集体利益,最终也会否定个人的根本利益。那么,学校教师对此是否了解呢?在问卷调查中,83.21%的教师表示“了解”。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却更加强调集体主义的理想性价值和崇高性要求,相对缺少乃至忽视对集体主义广泛性要求的宣传。之所以出现理论和实践难以弥合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传统儒家整体至上价值取向的影响。众所周知,以儒家思想作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具有重义轻利、重整体轻个体的鲜明特征,强调君主、国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漠视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利益诉求,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新中国成立以后,整体主义丧失了其社会制度的基础,但作为一种流布久远的‘传统’,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带有很大的整体主义色彩。”[3]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将集体主义等同于集体利益,误以为坚持集体主义就是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加之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集体主义宣教工作存在片面性,更加突出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这就极易给人造成一种主观印象,即集体主义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教育的片面性导致集体主义的本真含义受到遮蔽,进而影响到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以及对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的认识。甚至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顾及伦理道德本身所具有的秩序性,在道德要求上拔苗助长,结果更加削弱了集体主义教育的感召力,不利于促使学生将集体主义当作自己在处理个体与集体关系时自觉遵循的价值观。
(三)集体主义教育途径较为单一,教育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对丰富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具有强烈诉求
现阶段的学校集体主义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三种途径进行。其中,课堂教学是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会依托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传递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认清个体、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教育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局限在校园内部,借助升国旗、党日团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二是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或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建设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尤其受到中小学的重视,教师通常会通过创建优良学风班,借助主题班会、班队会或班级之间的比赛等契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从上述路径来看,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对网络传播途径的关注和利用还不够,较少有人借助学校、学院官网和公众号以及班级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其采取的方法,包括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而言,理论灌输法是集体主义教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主要涵盖理论宣讲、培训、研讨等形式。在调研中,大部分教师表示,他们会运用理论灌输法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同时强调了“精准滴灌式”教育的重要性。实践锻炼法是借助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锻炼法相对单一,往往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在校园内外参加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大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锻炼法则相对丰富,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榜样示范法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4],也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惯用的方法。从现阶段榜样示范法的运用情况来看,如何确保榜样可敬、可信、可亲、可学,而非游离于学生生活世界之外,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从当下集体主义教育方法来看,教师相对缺少对比较鉴别法和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实际上,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可能与期待,也渴望在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而非单方面接受灌输。
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相对单一致使一部分学生在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时经常没有“在场感”。但即便如此,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集体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愿意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在面对“您认为学生有必要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吗”这一问题时,有51.0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37.8%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只不过,学生对集体主义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实践载体有比较高的心理期待。因而,丰富集体主义教育途径和方法,成为提升集体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径。
(四)集体主义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集体主义话语权建设任重道远
所谓集体主义教育环境,是指整个环境中那些与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和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有关的因素构成的环境,极具复杂性和动态性。就其复杂性来说,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环境往往包括多个层面,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以及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就其动态性而言,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环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社会环境系统变化更大。
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环境包含的因素广泛而复杂,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从一般意义上进行的两大类区分,对集体主义教育活动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即人们所处的各种各样社会条件的总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相对而言更具有决定性。社会环境按其覆盖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微观环境则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每一种环境因素都对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活动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宏观环境中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对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形态的变化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十分直接且深刻。例如,1992年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利益格局结构发生了急剧分化,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原有的纵向利益关系被打破,每个自然人和法人都有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并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趋利性、自由性等特征会强化个人实现自我利益的需要,甚至导致个人沉浸于自我经营而忽略公共精神。由此,集体主义所倡导的集体利益优先的要求就很难再具有感召力。如何正确看待并解释这种现象,做好正向引导?这就亟须加强和改进集体主义教育。政治环境同样是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重要的环境因素。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由此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文化环境也会影响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只不过这种影响更加潜移默化。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对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也很广泛。经由网络传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教育必须重点正视和防控的对象。
微观环境中的家庭环境对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家庭环境优良、家风好,则有利于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利益冲突,也有利于其在学校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否则,将阻碍孩子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学校环境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比较复杂,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以及班集体状况等,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产生或促进或制约的作用。社区是学生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接触时间比较久的场所,其生活秩序、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状况等,也会影响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育。
正是上述多方面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活动,从而使得集体主义教育环境优劣并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在。如何扩大良好的集体主义教育环境的范围,促进积极因素的增加,是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此外,调研发现,大部分师生认为集体主义话语权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在谈及集体主义话语权构建主体时,师生却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党和国家的事情,而相对忽视教师、学者等个体的建构作用。这会削弱集体主义话语权建设的依靠力量,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行稳致远。
三、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优化路径
考察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地位,而是要立足现实,探索优化集体主义教育的路径,更好地发挥集体主义的积极作用。
(一)从社会意识形态高度阐释集体主义内涵、宣传其重要性,夯实集体主义在我国的价值导向地位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并强调要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集体主义,但现阶段的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在具体宣讲中仍未明晰这一点,甚至窄化集体主义在中国的定位,仅仅将之视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实际上,集体主义并非只是一种道德原则,而是伴随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反映集体与个体关系的,集价值取向、道德原则、政治倾向、行为准则等于一体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鉴于此,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要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定位和阐释集体主义,引导学生看到,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关。一方面,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集体主义就有存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弊端及其可能诱发的消极后果,为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走向成熟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另外,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指向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旨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要有高度站位,着力揭示培育和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之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突出集体主义要求的层次性,提升集体主义话语的亲和力
现有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都蕴含集体主义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尚未呈现出集体主义的全貌。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内容还应当涵盖集体主义历史演进教育、坚持集体主义的依据教育、集体主义面临的现实境遇教育以及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教育等。具言之,集体主义历史演进教育,要从集体主义探源着手,讲清楚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经历过哪几种历史形态的发展变迁,以及各种形态的集体主义的本质,以突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真实性;坚持集体主义的依据教育,要讲清楚集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讲清楚集体主义何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比较优势,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集体主义面临的现实境遇教育,要结合集体主义运行与发展的实际,讲清楚它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个体、集体和国家关系教育,则可以重点结合中国梦教育开展。与此同时,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须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集体主义是任何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应结合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提出的诸多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新思想、新理念,积极阐释集体主义的隐性话语,不断赋予集体主义新的话语表达形式,提升话语亲和力。
(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丰富集体主义教育实践载体,创新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方法
课堂教学是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是集体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由此决定了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不但要进一步推动自身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而且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能。为此,一要提升教师的集体素养,培养具有正确集体主义认知和坚定集体主义信仰的教师集体。二要增加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将集体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以及专业课教学。同时,丰富教育实践载体、拓宽教育实践领域,也应当成为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运用升国旗、成人礼、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契机,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挖掘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的学生爱国运动蕴含的集体主义教育资源,开展诸如纪念“一二·九”运动的主题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学史中明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增强实践成效。除此以外,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还要注重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的运用。比较鉴别法讲的是教育者既要从历史纵向角度向学生讲述集体主义的历史演进过程,又要从中西方横向比较角度,向学生阐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结论。自我教育法则强调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并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四)优化学校集体主义教育环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效果的提升,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网络传播等宏观环境的支持。在经济环境的优化方面,要着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政治环境的优化方面,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人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文化环境的优化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依据“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5]的标准进行精神生产;在网络传播环境的优化方面,要着力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让集体主义精神充盈网络空间。同时,新时代学校集体主义教育也需要联合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微观环境的力量,构建起较系统的集体主义教育网络。在家庭环境的优化方面,父母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或同孩子分享自己在社会集体生活中所作的贡献,塑造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在社区环境的优化方面,要着力开展丰富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还可以加强学校与社区基层组织的合作,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中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组织环境的优化方面,要着重搭建起学生同社会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或邀请先进模范到学校作报告,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只有多方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提升集体主义教育效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最初是以“舶来品”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但集体主义精神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且集体主义在实现中国化以后,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成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国之治”背后的文化力量。我们应当珍惜它,并理直气壮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