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研究

2023-04-15

学苑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术语语言文字内容

陈 伟

(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校,重庆 奉节 404600)

在新高考政策实施背景下,地理考试答题不再以选择、填空为主,而是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给出合理分析和表达。在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地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成为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探究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强化该项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一、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要求

按照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学生应具备利用地理文字科学、规范、有逻辑地陈述、分析地理知识、原理及现象等内容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地理思维和技能综合运用水平。首先,要求语言文字表达符合要求,如要求从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角度说明某个自然现象,单纯表述地球自转意义显然存在文不对题的问题。其次,在把握表达方向基础上,应确认表达的内容符合地理原理、规律、事实等,做到规范用语,禁止混用“气候”与“天气”等专业词汇。再者,应确认表达的文字内容符合逻辑,确认内容遵循逻辑顺序,推理过程符合逻辑,做到观点鲜明和有理有据叙述,正确反映地理规律,不能在同一思维中给出相互矛盾的判断。此外,地理作为容纳人文、自然等要素的综合性学科,应注意各种知识联系,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注意体现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等,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给出相对完整的答案。最后,地理语言文字表达应体现灵活性、辩证性,能够从对立统一角度解析地理事物,做到灵活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地理问题条件改变时通过知识迁移给出新的问题策略,展现较高地理思维能力。

二、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问题

(一)用语错误

从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用语错误问题,习惯于口语化的表达,导致地理术语应用不规范。如在学习“流域的综合开发”内容时,学生常常将“水体富营养化”写成“营养化”等词汇,将“生物多样性”描述为“生态多样化”等等。出现相关问题,与学生对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有关,造成学生概念模糊,无法准确把握地理术语。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地理术语,也与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平时随意记忆、理解地理词汇,混淆含义不同的地理术语,最终导致地理表达出现错误。学生也存在自学能力不足问题,未能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加工,统一纳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最终造成学生表达不足,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做到规范、谨慎用语,在潜移默化中也将给学生带来影响,导致学生平时习惯随意进行地理语言文字表达。

(二)角度单一

在解答地理问题时,部分学生会堆叠出大量地理术语,尽管用词准确,但却存在角度单一问题。一再重复单一要点,说明学生思维并不深入,未能完整理解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学生未能建立地理知识框架思维,造成学生对许多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深,容易将不同概念混淆,在表达时会出现分析不透彻、不全面问题。在回答地理主观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思考问题,仅能给出浅显回答。如在比较新疆棉花和美国棉花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时,许多学生仅从自然条件角度进行优劣势比较,未能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二者差距,未能做到完整分析相关问题。出现这一情况,说明学生尽管对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印象较深,但仅能将旧的地理知识套在新问题上,未能从自然、人文等角度进行系统思考和分析。尚未建立地理思维,造成学生在地理语言文字表达时难以融化贯通,无法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到举一反三,只能在同类题解答中给出相同答案。

(三)条理不清

从以往经验来看,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也存在逻辑混乱的情况。尽管学生基本上可以理解题目问题,但将思维转化为语言文字时却会出现条理不清的问题,将自己想到的全部写上,未能根据题意从中筛选。本着“多写多对”的原则,学生描述了大量内容,反而透露出学生基础不扎实,甚至出现前后回答互悖的行为,最终导致答案无法被采纳。分析问题成因可知,部分学生受性格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平时较少与他人交流,容易因紧张出现思维混乱问题。此外,部分学生未经过专门表达训练,难以弄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造成学生表达内容逻辑不清。如在题目要求描述不同地区农作物分布特点,从气候角度分析农作物品种不同原因时,学生将全部答案混在一处解答,造成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出现这些问题,学生通常也会出现无法准确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导致学生回答与题目不符,难以做到准确表达。

三、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必备条件

(一)注重地理术语归纳

为确保学生可以准确使用地理语言文字,日常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地理术语归纳、总结,做到准确选择和运用术语。针对“高温”“炎热”等容易混淆的词语,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掌握术语使用范围。作为教师应做到平时规范授课,始终坚持正确运用地理术语,避免使用口头禅、方言等解释地理现象、原理等知识,也避免出现言语含糊情况。在运用术语时,也需要做到精炼表达,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用语带来积极影响。考虑到地理术语较多,学生难免存在知识点缺漏,为帮助学生改善地理语言文字表达,应组织学生对以往用错词汇进行归纳整理,避免学生因“会而不准”失分。在归纳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地理表达科学、严谨等特点,指导学生尽量避免使用容易引发歧义的词汇,做到简洁明了表述。日常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应重视学生作业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用语不规范问题。围绕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相近术语的内涵。如在表述“褶皱的基本单位”时,学生容易用弯曲代替褶曲。发现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绘图形式展现二者的内涵差异。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可以从内心认识到地理术语使用的重要性,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避免学生后续出现相同问题。

(二)搭建地理知识框架

在地理问题解答中,为避免学生思路单一,需要帮助学生搭建地理知识框架,以免学生单纯依靠零散地理知识进行文字表达。知识框架作为基础知识集合,能够反映学生地理学习基础能力,可以成为学生脑海中的问题分析图式,为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提供完整思路。而知识框架建立需要漫长过程,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汇集各个知识点,从最初搭建简单框架发展至搭建综合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为此,需要从学生感性认知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根据事物表象和自身感受建立包含地理名称、景观、演变过程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理性认知框架。例如,在学习“行星地球”的内容时,可以先根据学生对宇宙、天体等不同事物感受搭建基础知识框架,确保学生可以根据事物特征明确区分星云、行星等不同天体。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建构天体系统,把握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的关系,深入理解天体系统层次。实际地理信息包含显性和隐性的部分,搭建知识框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能够为地理语言文字表达奠定良好基础。引入理性思维,通过提取信息和建立联系完成事实材料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够确保学生始终把握分析方向,学会从不同角度对立统一看待地理事物,学会有层次的解答地理问题。

(三)巩固地理文字思维

搭建知识框架后,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地理文字思维,通过知识迁移全面、准确地进行地理语言文字表达。为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状态。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图像,与学生根据气象图像一同讨论最近天气变化,把握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方向。而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主动进行地理语言文字表达,逐步获得表达自信,可以冷静分析和清楚解析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为避免学生陷入到知识记忆和解题的怪圈,应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和技能,做到综合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可以由学生根据身边案例给出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荒漠治理等不同政策的理解和发展建议,引导学生参与到城市发展规划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学生可以主动进行各种地理知识的总结,在表达中进行整理、汇总。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持续发展观,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发展该种思维,能够使学生学会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性分析,从人文、自然等多维度因素对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利用,取得地理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同时,不断完善地理语言文字表达。

(四)强化地理表达锻炼

地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平时注重表达锻炼,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地理表达能力。将表达活动贯穿地理教学,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三分钟表达喜欢的地理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同时,根据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日常应加强学生读写训练,为学生推荐《国家地理》等有关书籍,使学生通过多读、多看加强对地理语言的感知,书写阅读体会,做到准确表述学习到的地理术语和知识。安排学生开展练习活动,应尽量提供突显时代性、生活性的联系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地理学习价值和乐趣。练习任务应拥有多样化形式,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各自地理语言文字表达问题,通过及时改进提升自身表达水平。如在学习“人口的变化”的内容时,以小组形式开展调查、收集数据后,可以联合用文字阐述人口数量、空间等变化,在思维碰撞中修正错误表达。围绕任务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由学生口头上加强表达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展现各自的地理思维,并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更多表达技巧。对比书面表达内容和口头表达内容,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书面表达特点,减少口语词汇的运用,学会将地理思维准确转换为地理语言文字,形成各自的地理语言文字表达思路。

(五)形成良好答题习惯

解答地理问题,除了掌握地理术语,还应做到简洁、明了和贴切,体现良好地理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才能避免因表述不专业扣分,进而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良好答题习惯培养,日常需要突出地理内容表述层次,如在总结归纳“气候要点”时,要求学生从光照、热量、降水三个方面进行相关内容描述。从文字表达方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及时指出学生重复啰嗦、乱涂乱改等不良习惯,督促学生改正。在课堂学习和练习期间,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建立大体模板,如针对地理原理类题目,从成因、区位、区域比较三方面进行解答,针对地理描述型题目,从点、线、面层面对事物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叙述。不断积累各种模板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为使学生逐步学会清晰表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握主观题解答要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同时,能够分阶段描述事物特征,突出答案重点。在明确答题内容基础上,学会理清因果层次,避免用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也避免用原理代替分析的过程。通过将答题的先后次序理清,学生可以顺利的组织语言文字,做到准确、规范的表达,确保书面整洁,呈现优异表达水平。

四、结语

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可知,学生在地理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时常出现用语错误、角度单一等问题,与学生基础能力、答题习惯、知识结构不完整等多项因素有关,造成学生缺少良好表达地理学科内容的条件。从多方面探究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地理表达水平,使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术语语言文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主要内容
语言文字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奥运术语
篮球术语及游泳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