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内容与路径
2023-04-15侯向群尹元元
侯向群,尹元元,张 丹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双万计划”与地方高校发展机遇
(一)“双万计划”实施目的与特色
1.“双万计划”实施目的。2019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双万计划”提出,从2019 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建设10 000个左右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确立的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建设期结束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后,再确定为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双万计划”实施目的在于推动我国高校加快专业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专业。目前,我国高校56 000多个专业点中,通过建设10 000个左右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10 000个左右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将我国高校40%左右的专业打造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家队”和“省队”,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双万计划”实施特色。第一,“双万计划”的实施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首先,实施对象面向各类高校与地方高校倾斜相结合。“双万计划”的目标是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明确提出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其次,实施范围覆盖全部专业与示范领跑相结合。“双万计划”覆盖全部92 个本科专业类,重点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第二,“双万计划”的实施重在建设、动态调整。高校本科专业被确立为国家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教育经费支持和其他教育资源倾斜。专业可以依托相应资源用于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推动专业建设创新。但入选“双万计划”的本科专业只有在建设期完成建设目标,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工科专业须通过专业认证)且合格后,才能确定为国家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因此,“双万计划”专业名单是动态调整的: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果建设成果不理想,可能会被排除在一流本科专业名单之外;没有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果建设成果突出,也有可能会候补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名单。
(二)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发展机遇
“双万计划”给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带来了新的建设资源。自20世纪末我国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全国高校及高校本科专业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极大的提升。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区域间、校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在资源配置、政策扶持、话语权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双万计划”在申报遴选过程中弥补了过去“身份固化、赢者通吃”的弊端,明确提出实施对象“向地方高校倾斜”。一方面,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分“赛道”建设。申报过程中,地方高校不需要与实力雄厚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直接竞争,确保地方高校能够获得确定数量的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名额。另一方面,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它更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主战场,地方高校将是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主力军。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为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注入新的建设资源。
“双万计划”引导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发展。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是“双万计划”建设原则。具体到申报要求中,对一流本科专业申报的要求是: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管理规范,改革成效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培养质量一流。从这五方面的申报要求来看,一流专业申报更强调申报专业的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建设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理念是引导地方高校本科专业按照自身建设积累,遵循学校办学定位,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需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促进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内容与路径
(一)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内容
1.着力提高立德树人能力。国家一流专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1]。第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教学各类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进的教学课程体系。第二,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依靠一支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爱岗乐教的教师队伍,才能给予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的大学学子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榜样。第三,要强调教学政治纪律。高校教师作为学者,科学研究无禁区,可以广泛开展研究;但作为教师,必须恪守严格的讲台纪律,教材选取追求科学性与严谨性相统一,教学内容追求专业性与价值观相结合。第四,要配备优良的导师和辅导员队伍。大学学子思想活跃,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和腐蚀。除了课堂教学外,导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日常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坚定信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必须紧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第一,要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人才方案的科学性和前沿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生成机制,立足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规划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总结升华专业建设经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鼓励专业教师潜心开展教学研究。依托各类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一方面系统总结本专业建设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教学改革创新趋势,提升专业教师对教育工作规律的认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基础。第一,推动专业课程团队与学科团队融合发展,建设一支道德素养好、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创新精神足的师资团队。第二,推动教学平台与学科平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学科平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利用学科平台丰富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第三,推动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融合发展,以科研反哺教学,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进讲坛,进而打造特色课程,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4.着力提高服务社会贡献度。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服务。第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人才要在品德、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第二,专业发展方向要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冲击方兴未艾,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新经济发展趋势对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一流专业发展应当适应经济发展变化需要,专业建设要不断创新发展,专业发展方向要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5.着力提高师资团队硬实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第一,以德为先,传承优良师德师风。加强师德师风传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优良师风的教学团队。第二,外引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自我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重点培养教学骨干,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人才流入,鼓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第三,校企协同,充实“双师型”师资。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能力,以及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
6.着力提高内部治理先进性。建设国家一流专业要依托良好的内部治理体系。第一,夯实组织,营造和谐教学文化。完善教研室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沙龙和教学研讨,发挥传帮带机制作用,促进团队成长。第二,完善课程建设制度,核心课程组建课程组,常态化推进集体备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建设水平。第三,形成积极对外交流机制,广泛开展校外调研,深入政府部门和企业交流学习,促进专业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四,营造“人人向教、人人乐教”的教学文化,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鼓励团队成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学工作和教学评估,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评估方面向教学和专业建设方面倾斜。
(二)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1.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申报参与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一,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2],积极申报参与一流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推进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提升地方高校教学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夯实基础。第二,积极培育高水平教学团队。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教育部将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地方高校师资团队建设应该设立高目标、高标准,积极申报教育部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以项目申报为契机,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批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育教育部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第三,以教学竞赛推进教学改革。教学竞赛是教师和教学团队长期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创新集中体现的平台,参加教学竞赛可以促进教师和教学团队总结教学经验,凝练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尤其应该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特别是国家级教学竞赛。
2.统筹各类资源协同育人。统筹协同政府、社会、企业、其他高校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价值要求,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法,而不是课程建设的加法。学校与政府协同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有益举措。统筹政府相关部门资源,加强“三下乡”“暑期学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调查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第二,构建教学协同育人体系[3]。一是协同课程团队与科研团队。汇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博士,以“通专结合,协同作战”的方式开展教学、科研,将道德素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创新精神融入人才考核,确保团队质量。二是协同兄弟院校,联合开设相同专业的各类院校合作编写教材,打造精品课程。三是依托各类协会组织,加强成果的研究、转化和推广。第三,构建实践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一是校企协同充实“双师型”师资。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地培养师资队伍,促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校企协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合作企业资源,打造各类实践实习教学基地,为学生专业课程实习、假期实践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提供更好的服务。
3.以交叉融合促创新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方兴未艾,高等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的问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必须加快专业建设转型升级,特别是以特色化发展为比较优势的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必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第一,以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经济发展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基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基础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必须求新求变,才能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传统专业转型升级需要推动专业发展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第二,以交叉发展促进新型专业建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交叉专业建设成为基于新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数字经济时代,新的专业分支和增长点不断涌现,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当。地方高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着力推进专业交叉发展,打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专业,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结语
总而言之,“双万计划”的实施,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核心工程,对全国高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地方高校,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强化协同育人,鼓励交叉融合,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国家一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