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商鞅“农战”思想和许行“农家”思想的异同

2023-04-15李美慧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秦孝公商鞅变法

李美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政治方面,国家分裂,七雄共存;思想方面,儒家、法家和道家等诸子百家相继登临历史舞台,治国理念不断涌现。商鞅和许行等人在列国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为乱世谋一条出路。无论是商鞅的“农战”思想还是许行的“农家”思想,都对当时国家的治理与维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商鞅与许行的治国思想角度出发,比较二人思想的异同。

一、生活时代方面

(一)商鞅的生活时代

生于战国末期的卫国庶公子商鞅,年少时以中庶子身份在魏国首相公叔座手下任职,他博学多才,深得公叔座的认可。公叔座认为商鞅有为国家做贡献的能力,就把他推荐给了魏惠王,但未成功。后来,公叔座在生病乃至生命垂危的时候,再一次向魏惠王举荐了商鞅,但魏惠王仍不以为然,再次拒绝了公叔座的举荐。直至秦孝公即位,面对落后且走向衰弱的秦国,秦孝公痛心疾首,决心广纳贤士,实行变法。商鞅听闻后,自魏入秦,凭借自身的才能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秦孝公对商鞅的才干和谋略十分推崇,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实行变法。为政期间,商鞅根据“霸道”(即法家)思想向秦孝公提出治国理念,认为只有贯彻实施这项治国主张,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霸道”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自此,“商鞅变法”拉开帷幕。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期间,商鞅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改革措施,使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1]改革措施极大地削弱了秦国王室贵族的权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旧贵族们强烈抵制商鞅的变法措施。然而,在秦孝公大力支持下的商鞅变法依旧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许行的生活时代

许行,楚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农家和思想家,信奉“神农之言”,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实行“等价交换”等诸如此类的思想,带领门下弟子数十人,打着神农氏的旗号,在河汉之间打草织席,自给自足,维持生计。关于许行的事迹,先秦史籍中并未记载,所以人们对许行生平事迹的了解相当有限。据《孟子·滕文公》记载,公元前332年,许行听闻滕国的君主是个贤明之人,非常注重治国之道,爱惜人才,主张仁政。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许行离楚赴滕,希望能够得到滕文公的重用。许行的主要思想有两个,分别是“君民并耕”和“市价不贰”。“君民并耕”思想主张君主也要和百姓一样,自己耕种,自己收割,不应该不劳而获,剥削农民;“市价不贰”是许行在提倡以物易物的交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定价理论,他认为同一物品在市场上只能有一种价格,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价格这种弄虚作假的情况。然而,“君民并耕”思想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背道而驰,不仅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同,甚至遭到了强烈的抨击。

许行与商鞅都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二人有着极为相似的时代背景,这也是两人在治国理念方面有着诸多共同之处的原因。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在战争时期,各国拥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都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这两个有才之人在面对日益衰败的国家时,均有各自的见解,期望能够得到君王的赏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两人有着相同的遭遇,在本国怀才不遇,后去国离乡,在他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二、重视农业方面

(一)商鞅的“农战”思想

商鞅认为,如果全国的百姓都专注于农业,把全国的土地都开垦出来,种上粮食,那么国家就会富裕。如果国家积极推动农业生产,那么就不会出现缺钱少粮的现象,粮仓和库府都会充实,国家才会兴盛富强。农业不仅可以保障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更可以实现兴兵强国的目标。因此,商鞅认为农业发展是百姓们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的最有效手段。

“农战”指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二是战争。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2]。商鞅所处的时代,是诸国之间纷争不断的时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战国七雄中的各个国家都欲吞并他国,战乱在所难免,而“以战去战”是应对他国侵略、保护自己国家安全的最有效手段。在当时,军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而粮食充足、兵源稳定是一个军队强大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思想,商鞅结合秦国当时的国情,以国家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提出了“农战”的治国理念。强调农业与战争的“农战”主张是秦国改革之根本,也是商鞅变法之要义。商鞅认为,“农”是强兵的基础和保证,是重要的军粮来源,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物资不足、粮草不保的情况下,再强的军队也将不堪一击。商鞅主张“战”是大国必经之道,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七雄并起,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战争不可避免,不以国家意志为转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商鞅把战争和农业并驾齐驱,其原因在于:第一,关系着全国人民生死的农业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第二,决定着整个国家命运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所以,两者缺一不可。

(二)许行的农家思想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许行也十分重视农耕,主张“君民并耕”,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这是许行农家思想的中心内容,许行否定君王“厉民而以自养”,认为就算是君王也不能坐享其成,更不应该不劳而食,而是要像普通百姓一样自己开垦土地,收割庄稼,用自己收获的粮食烧火做饭,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然后治理国家,这才是贤者之道。反之,若是君王倚仗着自己的权势,强行征用百姓们种植的稻谷,然后藏在府库里,让百姓耕种养活自己,那么这个君主不仅不贤明,反而是一个非常邪恶的人。因此,许行否定君王对仓库、府库的物权,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度压榨。许行认为,若君主不与人民共耕,而以掠夺人民之粮为生,则此君非贤人也,这是当时许行对当政者的尖刻指责。许行的思想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维护了战国时期贫苦百姓的权益,实现了平等,体现了“共产”理念。

无论是许行还是商鞅,都十分重视农业。虽然反对不劳而食,但许行的农家思想同样倡导农耕,提倡全民种田,甚至是国家的君王也要亲自耕种。古代帝王的身份是最高的,他们是国家的政治核心,是整个民族的政治领袖,从未出现过帝王下田种地的先例。许行打破了传统,提倡“君”与“民”同耕,足见许行对农业的重视。商鞅对农业也很重视。在战争才是保障国家稳定唯一手段的年代,商鞅将农业和战争并驾齐驱,可见他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商鞅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认为只有发展农业,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证国家的安全。秦国在强军兴邦的进程中,商鞅变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以后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宣扬主张方面

(一)商鞅的宣传方式

商鞅和许行面临着同样的战乱局面和国疲民敝的境况,有着同样的重农主张,都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但最初二人都怀才不遇。为了获得发挥才能的机会,二人都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

在魏国时,商鞅曾两度被公叔座推荐,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听闻秦国君王广纳人才,于是远走他乡,来到秦国,最后被秦孝公看重,开始实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变法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当时的旧贵族领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招致了不少贵族的反对。但由于秦孝公和商鞅的大力推行,“商鞅变法”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导致后来商鞅悲惨命运的重要因素。

(二)许行的宣扬方式

有关许行资料的历史记录很少,因此我们对许行的生平也知之甚少。从有限的信息中得知,许行起初并未在本国获得君王的赏识,他虽有一颗爱国之心,但也报国无门。但许行没有放弃,他在楚国极力宣扬自己的想法主张,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支持许行的人加入了许行的队伍,成为了他的弟子。后来,许行听说滕文公是一个贤明之君,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施展自己的才能,许行便和商鞅一样,离开楚国,奔赴滕国。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受到了滕文公的赏识。许行的“君民并耕”主张也是极大地损害了其他阶级的利益,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但许行坚持自己的观点,毅然走上了艰难的改革之路。至于改革的成效,历史上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

四、市场经济方面

在市场经济方面,商鞅发明了一种标准的度量衡仪器。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度量衡与交通等基础设施一样,是国家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秦国各地的度量衡在商鞅变法之前都是不统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商鞅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为以后的赋税制和俸禄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许行在市场经济方面提出了“市价不贰”的思想,“市价不贰”思想是许行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他提倡社会分工和平等交换,倡导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可以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换取帽子、鞋子、布帛等物品。这也是许行鼓励农民参与农事的一项重大措施,它体现了童叟无欺的原则,打击哄抬价格的欺诈行为。许行认为无论是长度相同的布帛,还是重量相同的麻缕,价格都应该是一样的。同一件商品,只要长短相同,轻重相同,多少相同,大小相同,那么其价格就应该是一致的。

五、抑制商业方面

商鞅既重视农业发展,又反对商业过度发展。战国时期,与经商相比,从事农业不但劳累,而且利润低。过度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农民向商业部门流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在封建时代,经商只会让自己富有,对国家统治却没有好处。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如果不遏制商业的发展,就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国家也就危险了。为此,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禁止商人私售粮食,以断绝社会非农粮食的供应;提高对商业的营业税,“令其十倍于朴 ”,例如酒的税是其他商品的十倍,从而限制了商人们的酒肉交易;加重商贾之役,废除商奴之特权;严禁商户开办旅店;实施盐铁专营等。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了起到了遏制作用,由于“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3]43即使抑制商业的发展,也不能杜绝商业的发展。关于许行,记载其相关事迹的现有文献较少,并没有发现其有抑制商业发展的主张。

六、具体措施方面

商鞅对“农战”的重视和商业的抑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重视“农战”方面,主要包括七条措施。第一是实行“利出一孔”政策。“一孔”指农战,如果平民百姓想要取得利禄赏赐,只能通过农战,除此之外的商业等,都在禁除之列。“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3]127建立一套统一的价值体系,让百姓只有一个获利的渠道,则国家无敌;如果百姓有两个获利的途径,则国家的实力将减一半;如果百姓有十个获利的渠道,那么国家将危在旦夕。因此,商鞅为了实现“利出一空”的目标,大力提倡重农抑商,以维护国家的统治。第二是对官爵的获取有一定的限制。“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3]25对于想要获取官爵的人来说,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能通过“农战”的方式。这一举措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战”主张的推广。第三是提高粮食价格。第四是通过刑罚来约束百姓。为了使人们只能从事农业,商鞅颁布了严厉的刑罚措施,以惩罚那些从事其他产业的人。第五是奖勤罚懒。奖勤罚懒是商鞅推行的一项重大的激励措施,主要是以税收的方式,对辛勤耕种的人们进行奖励,对从事商业和游手好闲的人们进行处罚,具体的奖励措施是免除徭役,具体的惩罚措施是将那些好吃懒做的人收为官奴,然后以高价卖给他们粮食,打击他们游手好闲、从事商业的行为。第六是颁布户籍与赋役制度。为了克服人口迁移对农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商鞅制定了户口和赋役制度,以此限制百姓的迁移,“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3]16第七是禁止声色娱乐活动。这样一来,民众就能专心种田,保持淳朴的民风。在抑制商业方面,商鞅也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至于许行是否提出相关具体措施,史书中并无记载。

七、结语

文章对商鞅的“农战”思想和许行的“农家”思想进行了比较。经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人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对于战争和治国之道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见解,两人都意识到了发展农业对于国家统治与稳定至关重要。在经济方面,二人都有一定的成就。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商鞅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为秦国后来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行提出了“市价不贰”的思想,以防止商业的过度发展和商人的投机行为,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不同的是,商鞅的改革主张包含了重农抑商以及具体的执行措施,并且通过“商鞅变法”得到了推行。至于许行有没有重农抑商的政见,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同时,许行的主张实践起来比较困难,至于结果如何,现有文献也无相关记载。至于有没有具体的相关措施,是否得到了推行,现在都无从得知。商鞅和许行的改革思想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商鞅为主所倡导的“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日后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在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许行的主张则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猜你喜欢

秦孝公商鞅变法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商鞅取信秦孝公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商鞅取信秦孝公
树敌太多商鞅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