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上河图》视角下的北宋地摊文化探究

2023-04-15赵新萍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商贩摊点汴京

赵新萍

一、北宋时期地摊经济的具体形态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商贸经济盛极一时的时代,当时的东京可谓“享太平无事之福者凡一百六十多年,人口日庶,房屋益多,景物也一天天更繁华起来”。[1]《东京梦华录》序中记载:“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2]北宋汴京城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如日中天的景象,尤其是地摊经济甚是繁荣。

地摊经济在中国古代有着久远的历史,摆地摊又被称之为练摊儿,所谓的地摊经济“就是没有固定收入的底层民众通过摆地摊的方式获得收入,维持生计的一种经济模式”。[3]如古代早期有先民买椟还珠的故事,夏朝时出现便于商品贸易的城邑,殷商时期有殷人牵牛驾车,不远万里到异地他乡从事贸易的记载。这些交易事件体现了民众们在那样一个没有门面房和商业综合体的时代,在市肆内摆摊贩卖、交换商品的贸易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宋朝,地摊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在景象,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目睹北宋汴京城内地摊经济的具体形态。

在《清明上河图》中,最突出的便是摆地摊的小商贩,摊点种类多,密密麻麻地积聚在桥市及沿大路两旁的街市,地摊上摆放的货物可谓琳琅满目。有叫卖水果、贩鹅、铁器、泥人、修造车轮的摊贩,有为路过的各种车辆提供修理服务的摊贩,有叫卖馒头、百货、烙饼、饮品、药物、玩具、小物件的摊贩,有卖绳索、卖肉、点心、小木器、卖刀、剪和其他小件铁器的摊贩。《清明上河图》中这些个体小商贩的叫卖画卷栩栩如生,《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道:“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幅之类。”[4]充分展现了北宋汴京城内繁华喧嚣的下层经济状况,真实地再现了市民经营的地摊商业活动的形态。《清明上河图》中还出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摊点,如叫卖卜卦的摊贩,在图中算命课卜的铺子有数家。可见,北宋时这种术士很多且很得势,周辉在《清波杂志》记载:“政和、宣和间,除擢侍从以上,皆先命日者推步其五行休咎,然后出命。故一时术者谓:士大夫穷达,在我可否之间。朝士例许于通衢下马从医卜。因是,此辈得以凭依。”[1]

二、北宋时期地摊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清明上河图》中,这些遍及汴京城内数以万计的地摊,形形色色的商贩以及琳琅满目被叫卖的商品与市肆之中正规大型酒楼、茶楼、旅店、食铺、药店等商业活动不同,《清明上河图》将汴京城邑内的这种地摊经济特征表现得极具特色。

地摊经济规模数量化。叫卖的个体商贩较多,城内出现的地摊数量不计其数。据历史研究,北宋末年在汴京城内的工商业者有六千四百余家,小商贩约有九千家。据估计,京城从事工商业者有二十万人,坊廓户中的下户就有不少是个体户及小商贩。究其小商贩众多的缘故,大体是因为北宋这一时期的城市经济管理政策规定,对小商贩摊点交易生活用品的课税锐减,这种经济政策直接鼓励了市民创业,促使个体经营在蓬勃兴起,于是,商贩摊点铺天盖地遍及汴京城内。

地摊经济交易活动实用化、精细化。摆摊摊贩都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固定的收入,依靠这种摆摊设点来解决生计问题。地摊摊点叫卖的物品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有食品饮料、日用品、农产品、玩具、娱乐、交通、百货等多种行业,行业庞杂,对周围的商业经济发展带动力强。再加上这些沿街设摊点或是流动叫卖的地摊商贩服务的对象规模庞大,满足了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地摊经济经营模式多样化。这些活跃在汴京城内大大小小的地摊商贩,出现了两种叫卖的经营模式。一种是固定的小摊,如孙羊正店门前固定的卖水果小摊和修面理发店。另外一种是流动的小摊,如叫卖大鹅的商贩、货郎担、叫卖药物的摊贩。这两种模式的地摊经济,在现代城市学认为都属于下层经济,并且与正规的酒楼、药店、旅店、食铺等上层企业不同。当时的小摊贩为了吸引顾客,都开发出一套自己的吆喝声。《旧京遗事》中说京师小贩,“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5]《燕京杂记》则说“京师荷担卖物者,每曼声婉转动人听闻,有发语数十字而不知其卖何物者”。[6]相较于酒楼、茶肆等正规性的商业活动,这些活跃的下层经济,不仅是个体小商贩创业的重要源泉,更是蓬勃的城市经济和方便舒适的城市生活的支柱。

地摊经济管理模式制度化。在城市市肆经济活动异常活跃的条件下,在正规性商业活动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北宋汴京城内数以万计摆地摊的商贩们依旧可以自由地经营地摊生意,这些流动的个体小商摊位或是有固定地点的摊位依旧开展着叫卖活动,并没有出现摊位混乱的情况,也没有出现摊贩之间争夺地盘的问题,也没有出现阻碍正规性商业活动的情况,一切井然有序,没有阻碍北宋经济发展的整体脚步。这些足以说明,北宋汴京城内地摊模式的管理的确到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这“百治百效”的局势显然离不开北宋这一时期政府出台的相关城市经济管理制度。据史料记载,为解决城市经济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地摊商贩带来的棘手难题,北宋政府设置了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商贩的机构“街道司”。北宋“街道司”主要的职责是通过丈量街道,为个体户小商贩们有依据地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商贩只准在自己圈定的位置里叫卖经营,不可越界营生。《宋刑统》明文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可见,当时的街道司主要负责管理汴京城内摆设摊点商贩们的经营情况,如有侵街之人,便会受到杖责的处罚,管理制度较为严苛。衡量小商贩们是否越界的标准则是木桩,如在《清明上河图》里,虹桥旁边有一“表木”的木桩,这一木杆并非普通之物,是汴京城内市政有效管理摊贩的依据,也是街道司为城邑之中众多小商摊贩们划分摊点、划分界线的标志。这种合理的解决方案,也被称之为“表木”式的地摊经济规则。政府的城市管理经济条例中明文规定,在“表木”之间允许民众摆设摊位,但摊位不能超出界线。在《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两岸小商贩门设立的摊位都在“表木”连线中间的一条通道,各摊点之间显得井然有序。

地摊经济发展环境宽松化。政府针对小商贩的地摊叫卖活动给予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北宋朝廷明文规定,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免缴课税。明代政府亦是如此,小商贩的摊位都摆在了皇帝进行祭祀的必经之处,街道两旁的路被摊位挤得只剩一丈多宽。若恰逢重要时日来临,这些小摊贩的摊位会被提前临时拆去,等到皇帝回宫,这些小商贩们再支起摊位继续叫卖营生。到清朝地摊经济的环境更加宽松,衙门官吏出其意料地居然默许这些小商贩们把摊位摆进各大衙门,文献记载:“各司每日常有一种背包人等,将衣服玩物公然进署,陈列满堂,冀图销卖。”[7]虽然这些商贩们的营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官吏正常办公,致使后期出现了御史查禁衙门里摆摊的现象,但衙门官吏允许百姓进衙门摆设摊位,恰好能够说明清朝政府沿用了北宋政府对待小商摊贩的支持和包容的态度,给予他们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三、北宋时期地摊经济盛行的原因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上层商业活动和如火如荼的地摊经济共同推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相较于以茶馆、酒楼、旅店为代表的正规性的上层商业活动,地摊经济在北宋时期能够遍及大街小巷并盛极一时,大抵有以下缘由。

对于小门小户甚至于白手起家的经营人员而言,成本是首要因素。就地摊经济而言,摆设摊点成本低,不需要租赁店铺,因规模小,一个地摊仅仅需要一到两个人经营,不用交房租,不用支付雇佣费用,只需要承担批发商品的资金就可以摆摊做生意。此外,地摊经济的操作成本低、门槛低,摆地摊不需要进行注册,不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或是技能,不需要像茶馆、酒楼、旅店为代表的正规性的上层商业活动走流程手续,有的甚至没有登记或是官方注册就可以营业叫卖。而且,地摊中摆放的商品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摊主所设置的商品价格往往低于正规专业化店铺,摊主不需要抬高商品的价格就可以获得一定利润。

地摊经济自主性强,它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和经营时间,经营的方式灵活,时间地点全部都是由摊主自己决定,这一元素对于那些小商贩而言,具吸引力和创业动力。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记载一个叫秦重的商贩,通过摆地摊卖油营生,不足一年时间便赚到了整整一万三千文铜钱。《水浒传》里的武大郎也是小摊贩,在阳谷县这种小城摆设摊点养家糊口,衣食无忧。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一个小摊贩的发家史,淳熙年间吴十郎为了躲避饥荒,挈家去外地谋生,起初以织草履养家糊口,后来又摆设摊点叫卖油,不到几年时间便家财万贯。显然,高回报低成本的地摊经济,让底层人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它的出现解决了城中黔首们的就业以及温饱问题,节省部分开支,满足了民众们低消费需求,所以获得了大众的支持和青睐。

北宋欣欣向荣的地摊经济之所以如火如荼地开展,自然离不开政朝廷的大力支持和认可。政府针对小商贩的地摊叫卖活动出台了相关的惠民政策,并且对小商贩的管理较为宽松,政府明文规定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免缴课税,有的甚至没有登记或是官方注册就可以营业叫卖。基于这样特殊的政治背景,汴京城内的地摊经济便如鱼得水般迅速发展,为汴京城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让这座皇城有了灵魂。至清朝,政府也是积极借鉴北宋官府的可取之处,给地摊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也给予摆地摊的小商贩们更多的关照,出现了惠民利民的政策。据《清代钞档》记载,雍正曾在某条上谕中说道:“凡耰锄、箕帚、炭薪、鱼虾、蔬果之属,其值无几,必查明上税,方许交易。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至于乡村僻远之地,有司耳目不及,或差胥役征收,或令牙行总缴,其交官者甚微,不过饱奸民滑吏之私囊,而细民已受其扰矣。”[8]

四、北宋地摊经济对当下的启示

作为一种年代久远的商业形态,地摊经济是北宋经济体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多种类的摊贩群体及其经营活动承载着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元素,摊贩们在商品交换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经营范围很广,商品和服务的品类繁多,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解决了民生的吃穿用度、养家糊口的问题,而且推动北宋城市经济达到空前规模的发展。时至今日,对当今活跃的地摊经济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地摊经济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即便是后疫情时代,城市地摊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与地摊经济相关的管理与奖惩政策,加强对地摊商贩的监管力度,为城市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指明道路。

其次,城市地摊经济长久性地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因此,即便是今天,城市地摊经济的发展依旧需要实施“因地制宜”式的地摊经济管理制度,做好合理的设计,规划出较为集中且不影响城市交通的商贩活动区域,同时制定出严苛的固定摊位承包制度以及相关违规的处罚制度。

再次,在今天地摊经济可持续性地发展离不开城市系统化的治理方案。对从事经营活动的商贩而言,需要在各管辖区域所负责的机构登记注册,签订规范经营、诚实经营的协议,认真落实固定摊位负责制以及个体“摊位”责任承包制,要求摊贩们在养家糊口的同时,尽到一位公民对城市文明建设应有的责任。

最后,就专门负责地摊经济管理的机构而言,需要明文规定当地地摊经济的经营范围、经营时间,并积极地去地摊活动区域进行不定时的检查工作,如抽检地摊上叫卖产品的合格性、筛查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地摊经营中食品安全卫生的状况等。并且,为了避免懒政现象的出现,将“地摊经济”治理效果与城市贫困人员就业脱贫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内地摊经济盛极一时的状况以及摊位布局的特点。地摊经济的出现,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提供生存空间,而且也加快了汴京这座城市商品的流通速度,丰富了市民的生活,带动周边商品的生产,促进了周边商铺的繁荣。再加上北宋时期统治阶层的支持和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北宋汴京城内地摊经济的发展在北宋城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北宋地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为当今的地摊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猜你喜欢

小商贩摊点汴京
大法师与小商贩
商主体形态探讨
——以我国现实存在的主体小商贩为例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探析招远夜经济发展路径
汴京:繁华背后危机重重
一张图带你游汴京
汴京诗群
《清明上河图》带你逛繁华汴京
交换情报
论我国小商贩的法律地位
——基于商个人制度的研究
爱心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