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赋能西安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述
——以“贴纸文化”为例

2023-04-15董海霞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西安文化

董海霞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春节假期,根据大数据统计,全国共发送旅客约2.26亿人次,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春节档电影总票房67.58亿元……鲜活的数据背后是人们对全新生活的信心,是古老中国在新时代焕发的勃然生机。回望三年上下同心共克时艰的历程,有很多元素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当然也会在新征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以其凝聚的精神内核鼓舞人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2022年在西安形成的贴纸文化就是其中的代表,持续八个月每次核酸检测后发放的一枚方寸大小文化主题贴纸,成为西安千万市民一段深刻的记忆,而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化元素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牌的传播带来的影响也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成为学界研究的新课题。

一、特殊时期催生的“贴纸文化”

2022年3月12日,西安市民在参加全员核酸采样之后,可以领到一张以卡通版大熊猫形象为主题的方寸大小的贴纸,作为出入小区、学校、机关单位等公共场合的凭证。从那天开始,每次大规模全员核酸之后,都会推出一张设计精巧、主题鲜明、内涵独特的贴纸,这项创造性的举措一直持续到11月9日,之后全员核酸取消,一系列文化贴纸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的见证和印记,进入历史藏品行列。

在前后八个月的时间里,西安共推出68枚文化贴纸,涵盖了自然、历史、戏曲、文物、现实题材等10个主题。第一组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秦岭四宝,既是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标识,同时也寄托了“清零”的寓意和期待。第二、三组分别是以金吾卫、李白、波斯客为代表的唐朝人物以及以霍去病、卫青、张骞为代表的西汉人物,既展示了汉唐盛世文明交融的开放气象,也暗含了守卫人民健康、祛除所有疫病的意味。第四组是在劳动节之后推出的以“劳动美”为主题的现实人物,有警察、医护、工人、快递小哥和教师,向那些不论何时都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致敬。第五组是以杜甫、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卡通人物形象辅以代表性的诗歌意象。第六组是以秦腔《千古一帝》中的嬴政、《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关西夫子》中的杨震、《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为代表的16位戏曲人物,将秦腔这一陕西传统戏剧曲艺形式借此进行了一次集中呈现。第七组是4枚兵马俑,分别为将军俑、跪射俑、武士俑和骑兵俑,对应的是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位于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八组是11枚珍藏在陕西各地博物馆内的文物贴纸,既有战国错金杜虎符、三彩骆驼载乐俑,又有西周何尊、西汉鎏金马,还有车骑将军金印、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以及三彩胡人牵马俑,在充分展示三秦大地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也追溯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史。第九组是4枚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贴纸,将西安市花石榴进行卡通拟人化设计之后,分别以颜色命名为蓝可可、绿楚楚、红薇薇、黑奇奇,代表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亲可爱的形象和温馨提示语相结合,是对生活垃圾合理分类、提倡环保、绿色、低碳的一次效果极佳的科普。第十组是8枚西安地标性建筑,再加上奋进新时代的标语口号,如钟楼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永宁门和“共筑中国梦奋进向未来”等,一直到11月9日最后一枚碑林和“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古建筑和新时代的辉映。

中国人的传统讲究“十全十美”“有始有终”,就如同这十组贴纸,是对过去一段历史的记录与总结,也是对历史到此可以翻篇的一种宣示。“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既是给这一段特殊时期画上了句号,同时也吹响了迈向新生活、开启新征程的号角。68枚文化贴纸,记录了西安1300万人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历史,也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文化印记,是回望更是展望,有守正更有创新,体现着文化善治理念给这座历史古城带来的全新变化,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崭新文化意涵。

二、“贴纸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推动效应

西安核酸贴纸推出的初衷是为了调动人们主动参与核酸采样的积极性,缓解在排队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传递一种全民抗疫的乐观态度,激发全体人民共克时艰争取最后胜利的凝聚力。事实证明,这一方小小贴纸所承载的使命不仅全部实现,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效果,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认同感的增强、城市品牌的传播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

这十组贴纸虽主题不同,但尺寸大小一致,最重要的是构思巧妙、设计别致、内涵丰富,紧密地贴合了西安乃至陕西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特色,每一个主题形象或呆萌可爱或憨态可掬或活灵活现或素雅大方,因此从一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又因其具有出入凭证的衍生功能,且方便携带,而被广泛地贴于手机外壳、帽子、口罩、外套、各种证件以及儿童玩具、老人拐杖和白领的电脑显示器上,甚至被很多人集邮式的郑而重之地专门收藏,更被人群广泛讨论热议而一度冲上社交平台、短视频等热搜榜,成为一张无声流动的城市文化名片,让更多人通过这种形式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西安。

(一)文化贴纸推动城市形象塑造

第一组“秦岭四宝”主题贴纸推出的时候,人们首先是被四种小动物的可爱形象吸引,继而很快联想到生活在陕西境内秦岭山脉中的四种珍稀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这是独属于陕西的自然地理标识。之后经过业内人士对细节的深入分析,人们很快发现卡通形象身上的服饰也大有深意,它们分别身着的是周、秦、汉、唐的古典服饰。独具匠心的设计将人文与自然、古典与时尚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这非常出彩的一笔使人们印象中厚重的西安变得灵动起来,他不再只是历史悠久的长者,更是紧贴时代脉搏的时尚弄潮儿。其后的唐朝人物主题中的金吾卫“城小将”,既是守卫康宁的勇士,又寓意城门迎宾的最高礼仪,是西安热情好客以礼相待的象征;而“唐小妃”则是典型的盛唐女性形象,行止端庄雍容大气,“波斯客”代表着盛唐时期文明交融包罗万象的气度,体现的是西安自信、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城市精神。第三组西汉人物形象,无论是曾经远征匈奴的卫青、霍去病,还是出使西域打通丝路的张骞、巩固边塞和亲单于的王昭君,都深深厚植家国情怀,与西安穿透历史古今的形象相得益彰,是从古至今传承不息的城市品格。这种种历史文化细节就体现在巧妙的设计之中,并通过适当的载体传之广泛,在此过程中不断被辨识、被了解、被弘扬,进而渗进城市的文化基因与血脉之中。

(二)现实题材增强城市认同感

据西安市统计局《2021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区)为1316.30万人[2]。要保证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平稳有序健康运行,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奉献。因此2022年劳动节期间,文化贴纸推出了“劳动美”主题系列,借助警察、医务工作者、工人、快递员和教师的卡通形象,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致敬,向更多共同守卫这座城市的人致敬,同时也向困难时期守望相助的全体人民致敬。“垃圾分类”主题贴纸则围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核心表述,号召每个人都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共爱一座城,共建一个家,守护共同生活的城市就是守护共同的家园,同时也是对“西安是我家 爱护靠大家”的最好呼应。如果说发贴纸领贴纸体现的是一种“仪式感”的话,那么这68次发放贴纸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感的最好体现。

(三)助力西安城市品牌传播

贴纸因其小巧便携张贴在人们的随身物品上,首先通过人际传播而广为人知,继而借助西安千万市民的社交平台进行了几何级数的升级传播,进而被广大媒体所关注和报道,随后在新浪微博上也建立了相应话题,并一度冲上热搜,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一新型文化符号。截止2022年12月底,新浪微博上与“西安核酸贴纸”有关的话题共有20条,其中单条阅读量最高的也是第一条“西安全城派发熊猫核酸贴纸”话题创下了1.7亿次的阅读记录。“西安最新核酸贴纸是霍去病”“西安人可以把核酸贴纸变得多可爱”两条话题量也先后破亿,剩下几条话题总阅读量过6亿次。综合考量,主题贴纸在单个社交平台上的阅读量超过了10亿次。这只是粗略的估算,并没有把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和小红书等计算在内,已经在全网创造了海量的阅读和关注度,让更多的人借助文化贴纸将目光投向西安,通过这一小小载体观察、领略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包容的、开放的西安形象,成为传播和推广西安城市品牌的一个有益助力。此外,西安的文化贴纸除了为省内各地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外,也引得其他省份城市纷纷效仿,推出各具特色、凸显本地风土人情的贴纸,起到了文化集群联动效应,也是省份与省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次文化应和与互动。

三、文化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2022年,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3]。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西安依托根基深厚的历史背景、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深入挖掘文化IP的潜力,打造出集众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文化城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这次推出的文化主题贴纸看似无心之举,其实暗合了西安未来以文化带动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

2020年,有两个文化元素将西安带进了网红城市的行列,一个是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一个是永兴坊的摔碗酒,借由短视频平台的广泛传播,让无数人不远千里来到西安,就为了和不倒翁小姐姐握个手,就为了喝一碗酒后一展摔碗的豪气。“网红城市”的称号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西安彻底火了。西安趁势打造了一系列文化街区,大唐不夜城街区、大唐西市街区、易俗社街区、长安十二时辰街区,这其中不乏文化IP的影响加持,但更有规划者的匠心独运,就是在已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阐释,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人气聚集地,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助推了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

其实早在2019年春节期间,新华社就推出过一篇题为《千年古都西安缘何成为“网红城市”?》的报道[4],称西安深度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搭建市场化平台,快速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价值,结束了过去“端着金饭碗过穷日子”的尴尬局面。当时的“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以及西安城墙新春灯会已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后几年里,经过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西安已经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以文化带动城市发展、以文化赋能城市治理的模式,一系列以“丝路”命名的艺术节、电影节、博览会、文化论坛相继出圈,“三河一山”绿道串起沿途山水与文化旧址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就是明证。而在2023年元旦跨年之际举办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也在圈内和业界刮起了一阵新的影视文化旋风,带动这座历史古城进一步迈向国际化。此后间隔二十天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是社会恢复常态后的第一个春节,西安再次掀起文旅热潮,吸引了大量游客涌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西安城墙、在大唐不夜城、在大唐芙蓉园共享中国年,有评论称“中国14亿人,其中7亿在三亚,7亿在西安”,可见其热度之高,也可见文化IP的魅力所在。

当然,在过去的2022年,除了留在全体西安人记忆中的10组68枚文化贴纸外,还有几件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大事不得不提,一是陕西省图书馆高新分馆开馆,二是陕西考古博物馆开放,三是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正式落成,为西安“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与打造增添了新的助力。作家冯骥才在谈到城市气质的时候曾经提出,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城市积淀着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而文化则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气质,怎样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城市居住者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是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决策者面前的一道现实大题,而让文化赋能城市整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有理由期待,有文化赋能有文化底蕴有人文情怀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西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西安2021
Oh 西安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MOROSO西安旗舰店
家住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