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兴旺视域下彝族漆器文化现状分析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3-04-15何玉莹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漆器彝族技艺

王 越 黎 宣 何玉莹

一、彝族漆器文化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背景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关系着民族精神、关系着民族信心、关系着民族振兴等大问题。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是彝族古老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延续着中国古老民族——彝族的精神文明。彝族漆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彝族人民的审美情感与其文化精神内涵的高度提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在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称其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但因当今世界社会生产活动的突飞猛进、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人民文化理念的落后等因素,使凉山彝族漆器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重视漆器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探索其稳步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研究意义

传统的彝族漆器以浓烈炫目的黑、红、黄三色为主色,色彩符号独特,造型丰富多样,纹饰大多来源于自然,体现出凉山彝族人民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特色。[1]但在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历经千年的传统价值形态发生冲突时,彝族漆器的现代传承面临危机,深入剖析其原因,主要是未能平衡“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以现代民族文化设计理念重构彝族漆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陈旧的传统基础上进行更新换代,将传统引向现代,让彝族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属性的“技艺文化”概念与现代审美文化理念互相对话,实现漆器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并进一步实现彝族漆器文化的规模化、体系化,拓展彝族漆器的市场规模,在推动文化自信的进程中促进凉山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落地成效。

二、漆器文化现存的问题及分析

(一)文化传承理念固执,文化断层现象严重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大多数人将需要手工制作的彝族髹饰技艺作为一种落后的文化来看待,彝族漆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对其进行创新发展的诉求增强。[2]对于年轻人来说,制作髹饰漆器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离乡拼搏可以获得的机会更多,相较于漆器传承,其更愿意外出务工。他们普遍缺乏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情感认同,熟练工人有时会借着各种理由离岗回家,而一些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钻研的漆器手艺人对漆器的制作进行敷衍上工,导致最终制作完成的漆器技法粗拙,且产品质量低。[3]同时,政府对于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从凉山政府的宣传中不难发现关于彝族漆器的报道较少,这是作为漆器之乡的宣传失误。

(二)文化内涵单一,活力低迷

彝族漆器工艺植根于彝族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漆器作为四川漆器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民族底蕴,蕴含着彝族自身的审美标准和独特审美心理,其演绎过程中基本精神价值展示和传递着彝族人民质朴的民族价值、审美观,同时也传承、创新着中国漆艺语言。正是因为彝族漆器工艺与彝族传统文化深深捆绑,导致彝族漆器工艺文化发展过于依附于彝族传统文化,缺少自身活力和创造力,致使彝族漆器工艺始终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在当今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彝族漆器工艺亟待发现新的灵感源泉,从而实现焕发出新鲜的、持久的漆器文化活力,促进彝族漆器工艺技法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彝族漆器每类器件的造型、工序、纹样图案和用途都是在复刻传统彝族漆器制作板式,如纹路的绘制要遵守传统的纹样,不得自行篡改纹样造型与配色。漆器手艺人往往固步自封,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创造出只在本土作为比较的髹饰元素、纹路饰图等,缺少彝族本土的漆器文化与其他民族和彝族本地区漆器文化的综合应用,缺乏产品设计开发的积极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漆器的设计上坚持使用坯胎造型,色彩上局限于传统红、黄、黑的搭配选择,图案上钟爱彝族传统纹理花样,导致用户包括手艺人自身在漆器外观上形成刻板印象,漆器始终以同一类形象展现在用户和消费者面前,易使用户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限制了彝族漆器的多元化发展。

(三)文化生命力式微

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彝族漆器的造型、花纹、颜色等大多局限于传统漆器制作板式,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贴合时代主旋律和现代审美需求;从行为文化层面来看,文化进口冲击导致手工艺者和年轻人对彝族漆器文化的不重视,加上现在以彝族漆器制作为主业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手工艺者和青年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彝族漆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陷入了恶性循环而难以改变。由于凉山彝族地区深处大山深处,经济普遍不发达,甚至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少数地区仍发展滞后,漆器的工艺制作条件与环境受到极大的制约,彝族漆器手艺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大多仅凭漆器师傅的口传心授、手艺人家庭内部传承,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将彝族漆器的精美文化传承下去,且彝族漆器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缺乏现代审美的价值,所以彝族漆器文化在传承、创作中渐渐地出现了微弱的生命力。

(四)外来文化入侵,漆器文化边缘化

当今之世界,伴随着经济、社会等的全球化、信息化及城市化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人们的急速交往,进而加强了世界各地各种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了扑朔迷离的文化格局。[4]一是从价值取向上,彝族地区崇洋媚外的现象时有发生,价值观失守;二是对待彝族漆器文化上,存在要么全盘否定,要么良莠不分的现象,其表现为或自卑或自负;三是在倡导与践行彝族漆器文化价值上旗帜不鲜明,对彝族漆器传统文化认同不足,缺乏文化自信,行动乏力。

对于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漆器文化来说,其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理念都在弱化,其髹漆工艺大都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而现代工业的适时介入,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许多市场,彝族精湛的民族工艺逐渐被边缘化。

三、彝族漆器文化发展创新对策

(一)着重教育引导,强化思想建设

首先要增加凉山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做好当地青年的思想建设。通过提高凉山地区彝族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让其在学校的教育中树立符合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和现代审美,在教育中系统地培养当地青少年对本地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的了解以及漆器制作工艺流程,以增强当地青年的文化自信,也能培养其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的兴趣,为技艺的传承吸引人才,为漆器髹饰技艺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针对彝族漆器传统技艺传承难度大、手艺人学徒难遇的问题,建立起校企、政企等协同育人的机制也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依托四川、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各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性院校,开展名师名匠进课堂系列传统技艺交流行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彝族漆器创作、传承人才。促进人才培养是我们国家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应坚持学科专业建设,由此来壮大彝族漆器传承的后备人才队伍与专业知识保障。

教育是对青少年的引导,而对于老一辈彝族漆器髹饰手艺人来说,消除其保守思想主要还是得通过当地宣传机构与宣传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建设。这就需要当地乡镇政府宣传工作人员对手艺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让其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传递性、连续性、主体性等特性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只有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才能解决彝族文化边缘化以及传承上的问题。权衡利弊地分析固有传承理念给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宣传政府在技艺传承中的政策支持,从而消除其心中的顾虑,达到扩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格局的目标。

(二)构建文化体系,丰富文化内涵

凉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资源丰厚,近年来凉山全力推进红色文化发展,促进保护、利用、激活更多的红色资源。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建设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打造国内知名、民族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形成“长征丰碑·团结之旅”民族红色文化品牌。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进彝族漆器工艺的外观设计不仅拓宽了红色文化的发展路径,还响应了民族经济发展政策,进而加快了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5]尤其是在漆器器身图案纹理的设计和创作上结合红色文化内涵,使彝族漆器的审美具有更多元的可能性,从而使彝族漆器文化贴近现代主流文化,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赋予彝族漆器文化更加深刻的内涵。

(三)融入新兴文化元素,拓宽设计文化圈层

在进行融入新兴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将坯胎造型制成首饰等饰物以提高装饰性及观赏性,同时还要尝试打破传统着色方法,使用新型着色技术,拓宽颜色选择,将惯用色彩以外的更多其他色彩运用到漆器图案的设计创造上,给予漆器外观上的更多可能性与创造性。关于漆器器身的图案纹理,结合现下例如国风等新兴、小众、亚文化,从多方面多种文化圈层中寻求灵感的迸发,进行充满创造性的全新设计,亦能为漆器外观的设计和发展拓宽思路,从而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使彝族漆器工艺符合更多民族手工艺品爱好者的需要,促使彝族漆器得到长足的发展。

深入探究彝族的“五色文化”,红、黄、黑、白、青(绿),它体现了彝族先民对天、地、人和万物的认识,是彝族先民的宇宙观,寓意深刻。我们主张在原有的“三色”工艺上,创造性地融入白色、青(绿)色的元素,既为彝族漆器的色彩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其色彩的表现力、增添了其活力,又尊重了彝族的文化传统。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提高漆器外观装饰的独特性,扩展彝族漆器的市场范围,不仅仅是面向彝族人民自身,更要走出大山,面向现代化的世界[6]。

(四)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漆器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与研究文化史上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对其进行参照与仿效,从而开启自己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最新思路[7]。作为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人的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与认识世界的文化发展,通过各文化比较,加强对彝族漆器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及中国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创新发展之对策,推进彝族漆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打破彝族漆器文化保守与观望的局面。一方面要理性处理与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另一方面应保持漆器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发展中的协调,在参与手工艺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又必须保持漆器文化的传统性。彝族漆器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首先需要彝族本土的文化发生重大变革,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表现力和功能,如增加红色文化、南方丝绸之路等。与此同时,也必须加强外来文化在本土变革的力度,使其逐渐适应彝族本土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一过程就是漆器文化共性与外来文化的辩证统一[8]。

彝族漆器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向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学习,汲取其对漆器文化有帮助作用的部分,然后在漆器文化实践中消化这些文化为“自身化”文化,同时也使漆器自身的文化更具有现代化的性质,使世界多元化的整体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使彝族漆器优秀的民族文化“现代化”。

四、结语

在文化产业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彝族漆器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产业发展对于振兴社会经济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是实现彝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在继承彝族漆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迎合时代需求和现代审美,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彝族漆器文化创新,保证其生命力和活力,以更好地促进彝族漆器产业的发展,还要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拓展彝族漆器文创和传播的途径,保证彝族漆器工艺和文化的历史传承,用民族工艺助推乡村振兴,造福彝族人民。

猜你喜欢

漆器彝族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漆器收藏三问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