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的实证探析

2023-04-15陈自来王涵

公关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干部活动

文/陈自来 王涵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增强能力、锻造人格、培育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育活动。[1]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上升到了重要高度,并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明确把“第二课堂成绩”作为一个独立二级指标列入培育过程。这意味着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国家政策层面,第二课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部分。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在2018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一步推动第二课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大局,服务学生发展的需求。

与以教学为主提供课堂知识讲授场景的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常被理解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无形课堂”,是教室之外的教育场域。[2]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征,可以提供知识应用、知识补充、能力提升、能力拓展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课堂的场域、时间限制,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普遍认为,第二课堂包括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生管理等。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素质、学业发展、能力培养,对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学者根据内容和性质,把第二课堂分为了: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活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工作等五大类,倡议开展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第二课堂建设也存在着定位模糊、内容泛化、评价主观、指导缺位等现实困境;也有人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占据了学生有效时间会影响学生学业。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拟通过对南京本地某本科院校进行调研,探讨当前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3]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课题组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4个年级612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12份,回收608份,其中有效问卷596份;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分别为168份、155份、147份、126份;对问卷进一步整理发现,其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为259人,未担任过学生干部为297人。

课题组先后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5场,走访12名领域的专家等,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

二、研究数据分析

在调研数据中显示,在选项“以下哪个选项是你课余时间花费最多的?”中有45%的同学选择了校园活动,选择“恋爱交友”“外出兼职”“其他”的分别占25%、16%、17%。在这一选项中学生干部占比为56%,远高普通学生35%;学生干部群体往往是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的人群。

根据“每天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时间”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每天从事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在1——3小时左右,占总人数的87%(其中58%的同学为1小时左右,29%的同学在1——3小时)。经过分析发现,大二年级学生干部与大一学生在第二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呈显著关系。结合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无论是入学教育、社团活动,还是文体比赛、志愿活动往往是由高年级学生干部们带领新生开展。

对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数量情况进行统计发现,66%的学生表示当前数量刚刚好,21%的学生认为比较多,9%的学生认为比较少,而约5%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25%的学生干部认为学生第二课堂数量比较多,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17%);而普通学生中10%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较少,而学生干部只有7%。

在第二课堂活动类型中,志愿服务类的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占36%,依次是讲座公开课(28%)、文体比赛(27%),学术竞赛类只占9%。在对该问题进一步细化研究中发现,对“过去大学生活中,对你影响最大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什么?”志愿服务、公开课讲座、大合唱、文体比赛等依旧是高频词汇,而对学术竞赛类字眼鲜有提及。

对学生选择第二课堂的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否给予学时认定”成为学生选择第二课堂活动的最主要因素,占73%;兴趣爱好、尝试新事物分别为52%、38%,选择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为了打发时间的占36%。在座谈会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活动选择时最为关注是否有给予学时,第二课堂学时量给予多的报名人数最多、响应最积极。在这一问题中,有超过36%的学生选择第二课堂的原因是为了“打发时间”,这值得我们关注。对数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年级差异并不明显。结合“学生对第二课堂数量感受”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有着参与第二课堂的强烈需要,然而这种强烈需要和学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在第二课堂的组织中存在着“重文体特长轻整体素质”,“重集体活动轻个性化活动”,“重少数特长学生轻多数一般学生”等问题,致使多数学生试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升自己素质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

对选择第二课堂活动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尝试新事物”这一选项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选择这一因素的学生干部占总数45%,而在普通学生中这一比例仅有31%。这是否与学生干部本身具备的探索精神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学习的态度研究发现,数据显示各年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待学习态度上选择“学习没意思”的同学绩点平均为2.4,明显低于平均绩点2.8。这些同学的课余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也均在1小时以下。学生干部明显优于非学生干部;在学习很认真和学习很重要两个选项,学生干部占57%,非学生干部占43%;认为学习很重要的学生干部占14%,远高于非学生干部6%。

对影响学生学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兴趣爱好”是影响学习状态的第一因素,占70%,依次分别为课程内容、身心状况、学习基础等。对调查数据进一步研究和对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建议和政策中,提高学习兴趣,开展趣味教学成为高频词。在第二课堂与学习动力关系的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对学习动力有正向作用占58%;34%的同学认为两者联系说不清;8%同学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影响学习状态。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1.第二课堂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

研究发现,兴趣爱好和对综合素质提升的渴求是影响学习状态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就是发挥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我们以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较多的学生干部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发现,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干部是组织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有学者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对学生学业时间会有挤出效应。结合我们的实际数据也表明学生干部对第二课堂活动投入度要高于普通学生,但在课后专业学习时间上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别。对学生干部来讲,被挤占的时间往往本来是用于娱乐和休闲的时间;不少学生干部们表示“从做了学生干部,我就没有时间打游戏了”。数据表明,第二课堂对学生干部的改变还体现在对新事物尝试的态度、对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显著提升了学生干部综合素养和创新的意识,并提高了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动力有正向促进作用。总体来看,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改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不足

伴随具有活动发布、记录审核、结果评价等功能的第二课堂活动记录App出现,这类App为组织方发布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提供了极大便捷。但另一方面,App记录软件的普及也加深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误解:把App记录学时的获取作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动力;有学时的活动,参与兴趣极大;对没有学时的活动,兴趣锐减,这无形中缩小了对“第二课堂”的内涵理解,往往认为App发布的活动才属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范畴。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持此观点的不仅仅存在于学生,教师的认知层面也存在相似的认知;部分专任教师把第二课堂简单理解为课堂外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竞赛、志愿活动、入学教育等。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就把“第二课堂活动”简单理解为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等学生工作队伍独立完成的班会、团会、文体竞赛、志愿服务等;这无意中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发展进行了人为割裂。仅仅依靠学生工作队伍长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担任主要角色,使得“第二课堂”仍囿于德育和思想政治领域,达不到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练习心智的目标;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学生干部与大一新生在第二课堂参与的活动类型上、活动时长上等方面存在高度吻合。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的“大学工”部门往往把第二课堂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新生上,每一年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文体艺术、知识竞赛、辩论活动、安全教育等新生的活动精彩纷呈,但另一方面对应着高年级的学生被忽略的现状。这进一步导致第二课堂活动无法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的需求,逐步演变成为完成“第二课堂学时”而“打发时间”的活动参与。

第二课堂的教育价值与作用被严重窄化,极大损害了第二课堂丰富的内涵,导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一步脱节。提高师生对第二课堂内涵的正确理解,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嵌合是能够有效推动第二课堂发展的重要手段。

3.学生对第二课堂需求与实际供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学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成长成才,参照的标准是社会的需要;当第一课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时,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以传播知识为根本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的选择。对学生第二课堂类型研究发现,学生们对于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志愿服务、公开课等需求较为强烈,希望能在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结合项目组近几年的实践活动研究发现,对于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如暑期团体实践活动,马拉松赛志愿者,顶岗实践活动等,学生热情往往非常高,但这方面的资源往往也十分缺乏。另一方面,从组织单位来看,第二课堂组织者主要是学生工作者,探索依靠专业、班团组织、学生社团等为基础单元,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具有专业特色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实际运行中,第二课堂在运行时更多偏向于单方面的供给,忽视多元个性的需求,依赖既有经验,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本科教育发展的目标相脱节等,也都阻碍了第二课堂教育价值的实现。

四、主要对策

1.进一步聚焦定位,加强第二课堂内容建设

第二课堂活动的最根本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更好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因此,应主动推动第二课堂内容建设,进一步发挥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结合第二课堂课程丰富、灵活、补充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将体系中各培养平台或模块的功能再聚焦、目标再明确,推动第二课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探索发挥专业教研室、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扭转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等问题。

2.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深度嵌合的研究探索

针对当前第二课堂建设中出现的不同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冷暖不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等问题。首先需解决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增强各级教育部门对两个课堂融合育人的机制探讨、机制建设,推动两个课堂在理念、内容形式的融合;师生层面进一步理解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形式和内涵;组织单位要努力实现打通各自责任区,形成融会贯通,进一步把第二课堂重心下移,激发专业、班团、社团等为基础的单元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活力;探索“社团+专业”、“社团+教研室”、“社团+学科竞赛”等工作模式;发挥班主任、班导师等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内容形式上,进一步与专业发展相融合,持续推出与专业发展、技能培养结合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发挥第二课堂的特性,拓展活动的“边界”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导向,第二课堂不是高等教育中的孤立育人载体,因其开放性和联结性,与各类社会资源联系紧密,第二课堂不需要为“外部” 和“内部” 划清界限,而应建立一整套资源对接、融合、利用机制,用开放资源补足校内资源在课程供给上的短板,增强第二课堂的教育黏性,实现资源共育目标。结合第二课堂特征持续推动以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把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转向社区、企业、学校等;把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等,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界限。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干部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干部任免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