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鲁迅的文字中获得精神成长

2023-04-14邵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梦境鲁迅现实

邵静

鲁迅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和精神影响了一代代青年人,堪称中国的“民族之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为鲁迅单元,也是让学生亲近鲁迅,去感受伟人身上的使命感、责任感,培植家国情怀。

《好的故事》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很远,理解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一步步探寻文本背后的密码,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阅读经验融合,一步步深入文本。

笔者和学生曾在课上分享过依尼诺·法吉恩的诗作《什么是诗》:什么是诗?谁知道/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我不是诗,那使得我看见听到感知/某些散文无法表达的意味的语言才是诗/但是什么是诗?谁知道?

当教师问到学生,你是怎样理解“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时,有学生这样回答:看到的不是诗,感觉到的才是诗。他对诗歌的理解是,把对事物的感觉写下来便成了诗。

把它放到对其他文本的理解中,也是相通的。一篇陌生的文本出现在教科书中,它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篇需要学习的课文,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的链接。荣维东教授认为“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书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当学生完成解读体验后,这一篇作品就标上了学生的个人印记,有了他的专属意义。

正如荣维东教授所强调的:“解读者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所以,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过多地把自己的理解硬塞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有些学生似乎能理解文意,能复述、转述、概括,或者还能延伸到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高尚品德、奋发精神等等,但却未能建立‘情境模型’。”这里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情境模型”,我认为是指学生必须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并将自己当下的阅读感悟与文本相融合,进入一个共振的场域中。由此,真正的学习才发生。

《好的故事》是一篇优美又厚重的散文,记录了鲁迅的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读通读顺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美丽、优雅、有趣”“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好的故事”“昏沉的夜”等作者多次強调的几个词,既有美好的故事,也有昏沉的夜,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走进鲁迅美好的故乡,在这个瑰丽的世界中徜徉,感受梦境的美好。思考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阅读感悟——鲁迅想要实现好的故事;他希望向着美好的生活进发;鲁迅想待在这个美好的梦里。这时,教师提醒学生:鲁迅很喜欢这个梦,可是梦——碎散了。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很快发现,梦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了解当时黑暗残酷的现实,感受梦境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他们的观点——

我们要面对这种残酷,用鲁迅的话说,这叫“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对旧社会厌恶,也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现实;他想告诉我们,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做美的人,做美的事,对光明有向往;在残酷的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是痛苦的,鲁迅希望能面对这种残酷,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快乐。

那时候的社会水深火热,而鲁迅刚正不阿,敢说敢写,笔锋犀利,所以他一挥而就写了《好的故事》。那虹霓色的碎影是他如雾似水的梦境留下的余韵。那梦境、故事,都是很美的,这是一场让人不愿意醒的梦,醒也醒不来的梦。那丑陋、乏味,又不公平的现实,让民众两眼无神,也让鲁迅不愿从梦中醒来。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这一篇《好的故事》让人迷,让人醉。

学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读出了鲁迅的心声,读懂了鲁迅的文字。鲁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作家,通过他有力又饱含情感的文字,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情境模型”,与文本同频共振。

在师生对话中,在老师的引导和积极评价中,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昏深的夜”和“好的故事”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提升,自我、文本、作者三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读出了文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他们悄然进入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与之对话,获得精神成长。

学生有了对文字的自我体悟和感受后,便产生了很强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的材料,引导学生的表达进入更广阔的空间。也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做一回文学评论家。

学生先通过阅读这两则材料,发现文字中能引起自己共鸣和启发的语句。在冯雪峰《论〈野草〉》中,有的学生找到这一句,“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认为鲁迅在文中写的家乡的景色,能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家乡是十分美好的。

有的学生赞同这句“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认为鲁迅希望这样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主题是通过梦境来描绘一个未来美好的生活,以梦为寄托,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厌恶,希望每一个人都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

接着通过阅读第二则材料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虽然那时候的社会是一片黑暗,让人感觉没有希望似的,但作者始终相信,黑暗过后,也能迎来光明。他始终抱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惨淡的人生;我对“昏沉的夜”的理解是,鲁迅虽置身于黑暗的社会,但最后他坚信看到了好的故事。他相信,未来会很美好,我们的国家也会繁荣富强。

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美好的愿望;这段文字里说,“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梦境来写一种精神、一种寄托。用“好的故事”来象征美好的生活,用“昏沉的夜”来象征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觉得鲁迅是一个追光者;我觉得他是一个追梦人。

…………

当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课后“阅读链接”的材料碰撞重组,生发出新的阅读体验,从而生成令人惊喜的表达。因此,王荣生教授认为“今日的课堂需要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在课堂上,教师无须过多介入,而是一路引领学生来到文本阅读的幽深处。

课后,学生又用文字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叹和敬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学生这样写道:“一位不上战场亦英雄的文豪,一位不拿刀枪也不朽的民魂。鲁迅先生用笔写出了一个新中国,用纸铺出一条新道路!他是文人墨客,也是英雄豪杰!”

学生走近了鲁迅,也走进了鲁迅,深刻理解了鲁迅。鲁迅先生如同一个新时代的偶像,仿佛就在学生身边,深受他们的爱戴和敬佩,他的精神力量也将继续指引学生的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理治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梦境鲁迅现实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梦境
鲁迅《自嘲》句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