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优化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3-04-14胡皓威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

胡皓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需要注重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使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学会提取有效的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被称为间断性文本阅读,其中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文字、图解、表格和数据等形式呈现的,阅读资料具有概括性、直观性等特点。但是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开展情况来看,教师的重视度不足,导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完善,因此还需要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优势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中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是通过词汇、句子、段落构成的阅读资料内容。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则是通过图表、广告、说明书以及目录等方式形成的信息结构。

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本质分析来看,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阅读,查找相应的有效信息,并对相应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资料,重新对知识进行获取。相对于传统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料内容短小,阅读时间比较短,但是信息量却比较大。这种阅读模式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下碎片式阅读的要求,同时阅读内容更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兴趣不足

从当前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来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少,不利于非连续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无法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有效认知。同时部分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缺乏耐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阅读的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总结后才能够完成阅读,很多学生认为这种阅读方式过于烦琐,难以静下心去分析和总结,导致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限,知识组成不科学,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部分学生习惯于传统连续性阅读,在非连续性阅读中难以及时转换思维,导致阅读效率降低。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匮乏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工作开展中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教学资源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阅读体验。但是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非连续性阅读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学生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存在限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不充足,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完善,不利于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效率的提升。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教学方式的设计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找到自身合适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工作开展效率降低。同时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为对语文教学阅读中重点知识内容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无法保证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小学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文本与生活结合,体现阅读价值

小学语文阅读以及生活中都会接触到一些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解读有利于加强对信息的理解,而且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解读也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为了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细心观察生活,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并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大量练习能够快速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提取主要信息。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收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非连续性文本碎片。通过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分享和展示,拓展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对信息的重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课本中提供的资料有限,仅是对开国大典的小部分进行了概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开国大典盛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收集。学生通过图片、网络以及杂志等相关方面信息的获取,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而后教师在课堂上再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进行汇总和拓展。学生不仅收集了关于开国大典的盛况资料,还收集了关于开国大典前后社会现象的部分资料,了解到我国发展过程的艰辛,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生活中以及新闻资料里关于开国大典的信息,自由组织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

将文本与日常生活结合,将真实的生活碎片融入文本中,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拓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文本与图片结合,提升学生联想能力

非连續性文本阅读主要的特点是很少有大篇幅的文字,而且在信息展示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现。而这种不具备大篇幅文字的文本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清晰、明确、直观的信息展示中,虽然信息的容量比较大,学生对信息内容分析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的想象空间也会受到抑制。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能力更扎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比如,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其主要讲述了北京春节独特的习俗和热闹的场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拓展关于北京习俗的图片和京派作家的作品,促进学生展开联想。作品中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卡通形象的方式展现,画面人物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对图片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目标锁定在具体的人物形象上,教师辅以京派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借助图文分析的方式尝试对内容的深层解读。

在卡通作品的展示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选择作品。有些作品比较容易理解,通过观看图片基本能够理解场景内容。有些作品的理解难度大,比如画面上人物众多,人物所做的事情也有所不同。此时学生需要加强对图画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这有利于对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及文本的拓展,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重新构建故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多元化的方向和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

(三)融通单元整体架构,优化问题设计

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可接触的素材与环境更为广阔。而此年龄段学生心理的发展特征,表现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趋于成熟,是处理素材,提升阅读深度与广度的好时机。但不同于简单的碎片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思维品质的挑战。基于此,教师要设计匹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问题来锤炼学生思维品质,这也是新课标赋予我们的任务。

时下,单元整体化的建构思潮席卷整个小语界。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落实单元整体的思维,既能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也能借助任务群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单元《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两文的节选时,就要以单元整体的思维来看待。学习写作品梗概是本单元的高级学习任务,但此任务的达成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同于简单的文本概括,学生需要在读完整本书,对文本有全局认知和深刻感知后,才能做到保留“枝干”,去除“枝叶”。此时可以在学生读完一个章节后,拓展补充关于本章节的书评,或借助插图让学生回忆章节内容,深刻感悟人物形象。也可以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材料,在探讨中用文字记录属于自己的感知,为最后写好作品梗概做好铺垫。

(四)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辅助阅读教学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教材资源的收集和应用,还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等,构建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辅助作用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理解难度比较大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料时,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连续性文本学习规律和内在人文关系背景等,将连续性文本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概括和展示,形成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草原》这部分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结构内容,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文章的大意进行描述。学生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学习任务,需要对文章中关于草原的景色进行细致描述,同时自行查找和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概括、总结和信息提取能力,保证学生的阅读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活动对教学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以及资料收集和整理中,并在班级上对收集的资料進行分享、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阅读质量。

综上所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对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开展情况来看,教学的重视度不足,教学落实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教师需要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认识,将文本与生活结合,将文本与图片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价值。同时还要将非连续性文本应用到连续性文本阅读中,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分解和解读促进学生对连续性文本的理解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加快学生的综合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