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匿名”,我们要如何应对
2023-04-13李美锟
李美锟
出生于网络环境当中的孩子,衣食住行、学习社交游戏都已离不开互联网,所以网络安全问题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21年底,我國总体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10.3亿,手机网民占比99.7%,其中10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增长迅速。对于孩子来说,互联网上的真真假假无从判断。在这种背景下,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警惕“视觉匿名”带来的影响
我们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我们也无法确认对方的身份,甚至对方家中的小宠物误碰了键盘发出了一串字符,我们会误以为是对面的“人”在说什么高深莫测的话。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合理地隐藏自己,这就呈现出一种“视觉匿名”的心理特性。“视觉匿名”并不仅仅是关乎隐藏,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更关乎一个人在网络上可以控制什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去表达自我。比如在孩子给自己取网名的时候,大多数都不会用自己的真实名字,但他的网名可能关乎自己的理想,当下的心情,或者与自己的偶像有关,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在“视觉匿名”的背景下形成的。
其实,他不是你以为的那个“他”
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能体会到,除了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之外,很多信息实际上是来自人的语音语调,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这样一些所谓的非言语信息和线索,但是,在“视觉匿名”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非言语信息就被隐匿掉了,就会导致出现“感觉消减”的情况。孩子在网络社交中,为了补足这种“感觉消减”,往往会在头脑中以自己的理想去设想对方的形象,这就是孩子无法正确判断和辨别网络社交中结交的网友的缘故。
不要以为没人知道你做了什么
由于在网络上彼此存在“视觉匿名”现象—你看不见我在哪儿,我也不知道你在哪儿,大家并不知道对方是谁,有些人就觉得“我可以随便说话,即便有些表达很不好,别人也逮不着我,反正大家都是用假名字,也不知道是谁干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本就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他们觉得在“视觉匿名”的情况下可以随意表达,觉得道德、习俗和法律对他们没有约束力,那就很容易滋生出网络霸凌的温床。对于父母来说,我们要警惕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要告诉孩子,即便在网络上,我们的言论也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视觉匿名”并不意味着可以胡言乱语,一切在互联网上的表达都是有据可查的。
父母需要提高孩子的哪些意识?
道德意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恰恰就是因为在网络上的“视觉匿名”现象,有些人会做一些过分的事,所以在“视觉匿名”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孩子的道德意识,让他对网络使用同样负起应有的责任。
多元文化意识
孩子生活的周边会遇到很多人,在这样一个物理范围内,他会对这些人有一些假设,但是这些假设实际上都受到他自己生活圈子的很大影响,比如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风俗习惯。在网络上,对面的那个人可能距我们千里之外,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也许与我们非常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要引导孩子去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孩子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要知道对方可能是与你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
自我定向意识
很多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处于很大的空间时,会有些茫然,无法自我定向。其实在网络上也一样,在网络的海量信息面前,孩子也需要学会自我定向。一些与儿童有关的网络诈骗行为,其实就与孩子自我定向意识弱有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一旦迷路要在原地等待爸爸妈妈,等等。但是在网络上,尤其是孩子认识了很久的“网友”,在他的认知里就不再是陌生人,但在“视觉匿名”的背景下,其实对方的真实信息我们并不清楚,这个时候孩子就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走进对方设好的陷阱里。所以,我们增加孩子的定向意识—打开网络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查资料,就不要轻易点开与它无关的广告。如果打开一个网页后不知道怎么做,就及时停下来,寻求父母的帮助。要让孩子理解网络的“视觉匿名”现象,不轻易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更不要私自答应和陌生人见面。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需要去帮助孩子不断地掌握新的技能,让孩子理解网络到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尤其是在“视觉匿名”的情况下,网络上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帮孩子提升网络素养、规避风险、健康上网。
至2021年底,我国总体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10.3亿,手机网民占比99.7%,其中10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增长迅速。对于孩子来说,互联网上的真真假假无从判断。在这种背景下,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警惕“视觉匿名”带来的影响
我们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我们也无法确认对方的身份,甚至对方家中的小宠物误碰了键盘发出了一串字符,我们会误以为是对面的“人”在说什么高深莫测的话。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合理地隐藏自己,这就呈现出一种“视觉匿名”的心理特性。“视觉匿名”并不仅仅是关乎隐藏,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更关乎一个人在网络上可以控制什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去表达自我。比如在孩子给自己取网名的时候,大多数都不会用自己的真实名字,但他的网名可能关乎自己的理想,当下的心情,或者与自己的偶像有关,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在“视觉匿名”的背景下形成的。
其实,他不是你以为的那
个“他”
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能体会到,除了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之外,很多信息实际上是来自人的语音语调,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这样一些所谓的非言语信息和线索,但是,在“视觉匿名”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非言语信息就被隐匿掉了,就会导致出现“感觉消减”的情况。孩子在网络社交中,为了补足这种“感觉消减”,往往会在头脑中以自己的理想去设想对方的形象,这就是孩子无法正确判断和辨别网络社交中结交的网友的缘故。
不要以为没人知道你做了什么
由于在网络上彼此存在“视觉匿名”现象—你看不见我在哪儿,我也不知道你在哪儿,大家并不知道对方是谁,有些人就觉得“我可以随便说话,即便有些表达很不好,别人也逮不着我,反正大家都是用假名字,也不知道是谁干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本就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他们觉得在“视觉匿名”的情况下可以随意表达,觉得道德、习俗和法律对他们没有约束力,那就很容易滋生出网络霸凌的温床。对于父母来说,我们要警惕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要告诉孩子,即便在网络上,我们的言论也同样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视觉匿名”并不意味着可以胡言乱语,一切在互联网上的表达都是有据可查的。
父母需要提高孩子的哪些意识?
道德意识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恰恰就是因为在网络上的“视觉匿名”现象,有些人会做一些过分的事,所以在“视觉匿名”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孩子的道德意识,让他对网络使用同样负起应有的责任。
多元文化意识
孩子生活的周边会遇到很多人,在这样一个物理范围内,他会对这些人有一些假设,但是这些假设实际上都受到他自己生活圈子的很大影响,比如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风俗习惯。在网络上,对面的那个人可能距我们千里之外,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也许与我们非常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要引导孩子去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孩子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要知道对方可能是与你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
自我定向意识
很多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处于很大的空间时,会有些茫然,无法自我定向。其实在网络上也一样,在网络的海量信息面前,孩子也需要学会自我定向。一些与儿童有关的网络诈骗行为,其实就与孩子自我定向意识弱有关。我们在現实生活中会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一旦迷路要在原地等待爸爸妈妈,等等。但是在网络上,尤其是孩子认识了很久的“网友”,在他的认知里就不再是陌生人,但在“视觉匿名”的背景下,其实对方的真实信息我们并不清楚,这个时候孩子就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走进对方设好的陷阱里。所以,我们增加孩子的定向意识—打开网络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查资料,就不要轻易点开与它无关的广告。如果打开一个网页后不知道怎么做,就及时停下来,寻求父母的帮助。要让孩子理解网络的“视觉匿名”现象,不轻易在网上和陌生人聊天,更不要私自答应和陌生人见面。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需要去帮助孩子不断地掌握新的技能,让孩子理解网络到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尤其是在“视觉匿名”的情况下,网络上的安全隐患防不胜防,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帮孩子提升网络素养、规避风险、健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