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

2023-04-13路博文熊琴

求知 2023年4期
关键词:历史性中国式现代化

路博文 熊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实践走出的创新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要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善于统筹协调,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突破主要矛盾的合力。这就是说,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主题,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调动主力,并形成善于把握矛盾、统筹协调、掌握社会权力的主体。在此种意义上讲,一种思想、一条道路能不能中国化,取决于这种思想的主题、主力、主体能不能中国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其根据在于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其本质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同时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主题、主力、主体上的历史性超越,找到了中华文明进入现代形态的入口,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选择和示范。

一、中国式现代化在主题上的历史性超越

主题是一个理论的路标,起着定方向、控大局的作用。因此,一个主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关乎着一个理论是否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影响着接下来的道路是否能走得顺、走得通。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在主题上具有的历史超越性,从本质上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1.近代以来的革命、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主题上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重要根据。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化,是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实际所提出的现代化,这从本质上影响了其主题的历史超越性。近代以来,中国为了追求现代化,先后学习过西方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始终不能走出现代化的困境。这说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不可能走上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于是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与解放,从此找到了现代化进程的正确方向。但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建设现代化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再加上受当时意识形态和冷战格局的影响,导致在现代化进程当中走了弯路、犯了错误。这说明,没有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是走不通的。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踏上了一条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证明,这条道路走得对、走得通。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使中国建设现代化从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阶段,转变为方向确定、纲目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阶段。这一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根本遵循,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种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意义上的历史性超越。

2.资本主义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教训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主题上具有历史超越性的重要对照。中国式现代化与以往历史上任何国家现代化的生成路径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其主题上的历史性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因此,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性活动和感性冲突,而感性活动和感性冲突的被生产,取决于需要的生产与再生产。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双元革命”影响所走上的资本化道路,只有在不断扩大市场、不断对外进行扩张的前提下,资本才能存活,于是现代化的需要被资本生产出来了。所以,在资本运行逻辑的意义上来讲,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在不断追寻资本扩张的需要中被生产出来的,这导致其主题是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结果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反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则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下,在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的需要中,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需要中,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中被生产出来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世界、有益于人类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其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对以往历史上一切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超越。

因此,所谓中国式现代化在主题上的历史性超越,不是简单地编造概念和文字游戏,也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以往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经验,而“主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发展出来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际的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的历史性超越

如果说主题是一个理论的前进方向,那么践行理论的主力则是保证理论在实践中不偏离航向的舵手和攻坚克难的先锋队。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一个理论是否能行稳致远,是否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这既与主力的意志品质有关,也与主力的理论视野相关。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具有的历史超越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的历史性超越。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且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所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凭借对性质宗旨的坚守、对初心使命的牢记,克服了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重困难,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如此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充足智慧、强大能力、坚强意志,足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克服各种困难的先锋队、主力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力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完成,更是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新范式。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世界意义、全人类进步意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如此重大的意义,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领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具有历史超越性。

2.中国近代以来前仆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的历史性超越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理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是一致的。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对立统一。换句话说,就是毛泽东所指出的“有的放矢”。“矢”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中国具体实际,“放”的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无“的”放“矢”不行,有“的”无“矢”也不行,无人放“矢”更不行。同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矢”,射中国现代化发展需要之“的”的结果。从而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其成果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中国以往的现代化探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据。“相结合”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符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并形成既超越马克思主义原初语境,又超越世界上现代化实践一般经验的中国式现代化,从而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得到全面发挥和发扬,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具有历史超越性。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主力上的历史性超越,是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既具有坚实的政党保障,又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源。在此种主力的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意义、全人类发展意义,而且具有扎实的现实根据和理论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示范性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在主体上的历史性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既指其对象化为人的一面,即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享有其发展成果的大多数;又指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面,即其理论本身。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在主体上的历史性超越,既是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时所依靠力量上的超越,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又是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范式意义上的超越,关乎全人类发展道路的探索问题。

1.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历史超越性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说到底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化。而在资本主义剥削下的无产阶级虽然在客观上也加入到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虽然也充当着绝对主体的作用,但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立场、方法、目标等方面来讲,无产阶级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是被支配的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处于一种被动的现代化地位,其现代化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地加剧分工,进一步使无产阶级发生异化,给无产阶级带来的不是解放,而是进一步地被奴役,使无产阶级“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无产阶级虽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其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主体并不是无产阶级。反观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所建设、发展的现代化,更是为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的回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的体现,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在主体上的根本性超越。

2.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國式现代化在主体上具有历史超越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任何理论都首先以一种概念呈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人们也首先通过概念来理解理论,从而呈现出一个纯粹在“思”的层面的东西,这好像可以在脱离感性活动的前提下,使事实显现于我们眼前。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一个理论背后一以贯之的是从问题的实际出发,研究感性世界的各种发展形式和矛盾运动的思想路径,因此“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应当“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不论是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与鲍威尔所争论的北美版本的现代化相比,还是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探讨的德国版本的现代化相比,或者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及苏联现代化的实践经验相比,都更具有自己独创性的理论内容和创新的理论逻辑,同时这些新的内容和逻辑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路径,在回答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系建构。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在主体上的历史性超越,不仅与原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河之水,而且其生成理路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一脉之山。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主体上的历史性超越,一方面是化理论为方法,用以指导客观世界的改造,实现其社会理想;另一方面是化理论为德性,用以引导世界观的改造,实现其人格理想,即使全体人民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一条“藏富于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式现代化在主体上的历史超越性,是由片面到全面,是由外生到内生,是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超越。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地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实现机制研究”(20FKS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路博文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熊琴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历史性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