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 助力我国经济发展

2023-04-13张银平

求知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技企业

张银平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完成落实科技政策等重点任务,依靠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创新成就对于实现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强国至关重要。2023年,企业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积极性,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抓手,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要坚持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党中央、国务院也多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放在一起强调和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主动和决心,其内涵深刻,意义重大。

第一,科技是国家之基,创新是民族之魂。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奋斗之基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靠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破,全面做强自己,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的正确选择。比如,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稀土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研发应用方面,为航空航天、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关键有色金属材料和技术保障。有研集团始终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不断加大行业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积极打造稀土、有色金属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占据世界领先优势作出了贡献,并成为科技创新坚持自立自强发展的排头兵。

第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大的制度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能够将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共使一股劲,大力激发创新主体潜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比如,“零号车间”作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综合技术创新和验证平台,负责实现关键部件、缩比机、无人机等技术、装备、产线的催化成熟,补全将技术从研发阶段转向产业化集成应用阶段的空白,让新技术走出“车间”,为民用飞机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典型样板。

第三,在开放合作中推动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在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墨守成规,不是排斥先进,更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而是以我为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用好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近些年,我们在科技战线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我国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与创新强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聚焦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领域,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汲取能量,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

第四,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带动一批企业共同发展。我国科技领域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刻不容缓。因此,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并引领一批企业,可以及早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加强了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与此同时,在国有领军企业的带动下也打造出了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了一批“隐形冠军”,增强了企业活力和效率,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将企业是“创新主体”提升为“科技创新主体”,充分表明了企业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过程的主体地位,充分说明企业科技创新对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主型创新,即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进行研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价值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创新成果商品化的创新过程;另外一种是依附型创新,即通过学习其他创新者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汲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创新者技术密码,进一步改进完善开发,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以此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获取经济利润的活动。一般来讲,自主型创新的风险较大,但在产品投放初期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模仿创新风险小,但很难取得高额利润。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具有新颖性和突破性。它的新颖性表现在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生产方式;它的突破性表现在大的激進式创新或者是突破性小的渐进式创新。另外,科技创新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管理手段开发生产新产品、新服务,实现新产业的动态过程。创新不等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只有当发现和发明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并产生影响才能成为创新。在科技创新中,有诸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还有金融、法律、会计、教育培训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等。这些组织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通过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主要承担者,主导着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可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既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化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既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现实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企业凭借市场敏感性和盈利动机,可以主动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方向,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将技术和研发能力转变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都不具备把握市场的能力和条件。因此,现实决定了企业是理想的创新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

三、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在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下,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仍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国资央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国空间站如期完成,“奋斗者”号开启首次深渊深潜科考,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用户,多款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2022年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硕果累累。

第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国资央企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加大技改力度,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中央企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数字化转型, 70%以上搭建了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40%以上设立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构,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落地。

第三,国资央企在“科改示范行动”中引领、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方面实现突破。“科改示范企业”通过复制和推广探索形成科改经验, 即“搭好平台+建好机制+用好人才”,充分激發科技创新 “内生动力”。 截至2021年底,“科改示范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855项,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1374件。

第四,国有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电网、通信等行业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 打造了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名片,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和美誉度的企业品牌。将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突出成绩列入创新型国家标志性成果,并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大国重器并列,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

第五,专利产业化成为企业维持市场竞争优势、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将专利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经济价值,这是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优势,也是未来企业的重要发力点。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第六,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全国万众创新、行业创新的新态势。比如,中国电信广东公司联合华为公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张400G全光运力网络,部署先进的全光交叉OXC、超高速400G、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iMaster NCE等解决方案,为韶关、广州、深圳三地提供超低时延、超大带宽、超高可靠、超强智慧、绿色低碳的高品质运力,助力国家枢纽节点韶关集群的超强算力辐射大湾区,实现“以算兴业”,支撑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当前,许多企业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研发平台,不断创造和积累“微创新”和“再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标国际企业技术标准,以精工细作提升制造品质、打造优质品牌,涌现出不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立足于国家需求,立足于市场,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企业科技创新的“秘诀”。为此,我们提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第一,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积极的创新意愿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不是别人要我来做,而是为了企业发展必须做。在制定发展目标时,要克服畏难情绪,坚定信心。一是创新规划目标定得要高、基础要稳、应用要实;二是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三是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克核心技术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第二,企业要将技术创新方向与国家科技战略和群众现实需求相联系,契合“新型举国体制”。当今市场的竞争已是品牌技术含量、个性特征、质量优劣、消费者满意程度和诚信程度等综合因素的竞争。要有针对性地部署多层次的技术创新路线图,不断积累原始创新与基础创新。一是抓住国家科技创新的现有政策,正确分配科研资源,提高资源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和效益导向,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但是前沿尖端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国家战略去引领,要动员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在内的各方力量,朝着一个目标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协作攻关;三是聚焦主攻方向,与时代发展脉络同频共振,比如可以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关注未来产业发展;四是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第三,营造创新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共建共享创新治理体系。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培养一批具有敏锐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科技人员和营销管理团队,要建立一套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融资支持及一些软性的人文环境等,还要建立通畅的创新资金的创富退出通道,用创新创富机制引导资本投资热情。

第四,构建科学研究及企业发展平台,服务技术创新。要提倡构建以科学研究平台为龙头、技术创新平台为主体、成果孵化转化平台为载体、特色产业化基地为支撑的多层次、多领域创新平台体系。当前,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网约车平台等,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数字化沟通渠道。而这些平台企业沉淀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蕴含丰富的数据要素,能够较好地解决单个企业独立研究开发、力量分散、效果不佳的创新难题。

第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从它的知识产权拥有量便可见一斑。知识产权也是企业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世界上销售额高的公司,恰恰是专利拥有数量多的企业。因此,可以重点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入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侵权惩戒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推动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品牌建设,全面引导规范企业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六,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我国企业提供持续优化的上市平台。上市公司要在公司治理、做强主业、创新发展、防范风险、回报股东等方面发力,提升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益和市场价值。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持续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银行信贷、专题债券、股票市场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手段。

第七,支持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的未来产业,有望形成新时期经济新的增长极。随着未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的发展动能正在集聚,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比如,布局商业卫星相关产业链,助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使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等。

总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我们要继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争取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全面助力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生态产业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笔中“黑科技”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