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期经济金融形势及中欧经贸合作展望
2023-04-13戴雨汐穆然李川
戴雨汐 穆然 李川
2023年以来,欧洲主要国家面临的整体经济金融形势较2022年有所改善,但欧美银行业危机开始发酵,给欧洲经济增长前景及金融市场稳定带来负面冲击。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发展中欧关系非常关键。
欧洲是国际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全球经济、政治、科技等各领域有着重要影响。正确认识欧洲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好中欧关系,对我国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022年以来,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欧洲主要国家在经济金融、地缘政治等多方面面临挑战,对欧洲而言,在多领域与我国加强合作同样意义重大。特别是在经贸领域,中欧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长期积累的合作基础和高度互补的发展优势,中欧关系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当前欧洲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为全球产业结构重塑及地区自身发展创造出新机遇。新形势下,密切关注欧洲重要经济体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有助于更好把握其经济及金融市场边际变化对我国外溢影响,更好服务中欧经济金融领域务实合作。
近期欧洲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及展望
2023年以来,随着欧洲宏观经济数据表现好于预期,主要国家面临的整体环境较2022年稍有改善。但3月初以来,在全球主要央行大幅加息背景下,欧美银行业危机开始发酵,美国硅谷银行等3家银行关闭,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瑞士信贷因内控风险被瑞银集团收购等事件,给欧洲经济增长前景及金融市场稳定带来负面冲击。随着监管当局介入,欧美银行业危机暂时平息,但投资者信心仍未完全恢复,市场担忧银行业危机将抑制全球经济前景,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增大。欧美央行面临控通胀与化解银行业危机两难,加息进程曲折难定。3月,欧央行如期加息50个基点,但各成员国就后续加息节奏存在较大分歧;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至25个基点后,政策利率终点以及维持在高位时间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一是欧洲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银行业风波拖累经济增长前景。2023年以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洲经济表现好于预期。欧元区2023年3月综合PMI和服务业PMI分别为54.1、55.6,已连续3个月回升至荣枯线以上,明显高于2022年12月的49.3、49.8。欧元区2022年四季度GDP环比与上季度持平,好于欧央行12月报告预测的四季度温和衰退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盟委员会分别将欧元区2023年GDP增速预测从0.5%、0.3%上调至0.7%、0.9%。英国2022年四季度GDP环比表现同样好于预期,避免了陷入技术性衰退的局面。2023年3月15日,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OBR)将2023年英国经济增速预测上调了1.2个百分点。但预计3月以来的欧美银行业风波将带来信贷条件收紧,或拖累消费与投资,增大经济前景不确定性。
二是通胀黏性仍然较大,货币政策仍维持紧缩态势。随着央行持续加息及国际能源价格回落,欧洲通胀形势有所改善,但回落速度不及预期。欧元区2023年2月CPI同比增长连续5个月下降至8.5%,但最大经济体德国2月CPI仍维持在8.7%的高位,未进一步下降。英国2月CPI同比增长继连续3个月下降后回升至10.4%,超市场预期(图2)。2023年3月,欧、英央行分别加息50个基点和25个基点。从本轮加息周期开启至2023年3月,两家央行政策利率显著抬升,分别累计加息350和415个基点。近期欧美银行业危机导致信贷收紧,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欧美央行加息进程,高盛等市场机构预计欧央行终端利率或将下调,但欧央行官员称紧缩货币政策尚未到转向时点,5月还可能进一步加息,幅度有较大不确定性。
三是欧洲能源短缺暫时缓解,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2023年以来,由于强于预期的供给和弱于预期的需求,欧盟天然气供需平衡的紧张局势已经缓和,天然气基准价格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再度回落至40欧元/兆瓦时左右,远低于乌克兰危机前80欧元/兆瓦时的水平。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23年欧洲天然气潜在短缺量已由此前预计的270亿立方米,下降至40亿立方米。但欧洲能源问题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洲能源多元化措施的可持续性和乌克兰危机前景仍然存在变数,能源价格或将宽幅震荡,加大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中长期来看,能源危机或将加速欧洲国家的能源调整步伐,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及能源来源多样化。2023年初,宁德时代已启动西欧首个大批量电池生产项目,未来中欧在清洁能源和绿色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银行业风波动摇投资者信心,3月以来欧洲金融市场波动增大。股市方面,2023年初至3月8日,由于欧洲经济数据好于预期、能源危机暂时缓解、企业盈利改善,股市投资者情绪明显改善,欧洲STOXX50指数上涨13.0%,跨境资金累计净流入欧洲股市369亿美元。3月初以来,欧美部分银行业机构流动性危机开始发酵。美国硅谷银行等3家银行因流动性严重不足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并关闭,受美国银行业危机风险情绪波及,瑞士信贷近年来长期存在的内控缺陷集中暴露,披露重大财务缺陷后被收购,引发市场大幅动荡。3月8日至14日,瑞士法郎对美元汇率下跌3.0%,瑞士SMI股指下跌3.1%。3月8日至20日,欧洲STOXX50指数累计下跌3.7%,跨境资金累计净流出欧洲股市22.1亿美元。3月20日至22日,投资者情绪受到瑞信被收购消息的提振,欧洲股市连续3个交易日上涨。债市、汇率方面,欧央行加息进程更加曲折,面临控通胀和化解银行业危机两难,欧元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波动性明显加大,区间宽幅震荡。
未来一段时间,欧洲经济表现仍有望较2022年预计的更快走出低谷。但影响欧洲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有所增多,能源价格走势、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地缘政治局势等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当前欧美银行业流动性危机仍未彻底平息,密集的银行负面事件促使储户将储蓄从中小银行转向大型银行,银行信贷行为可能更加审慎,金融条件收缩将对经济前景带来负面影响,也不能完全排除欧美银行业危机在未来继续演化的可能性,类似瑞士信贷危机的风险事件可能进一步加大市场波动。
中欧经贸合作情况及展望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2年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经济遭遇多重冲击。在欧美同盟背景下,欧洲对俄罗斯采取了经济、金融、贸易等多方面制裁,能源短缺和物价上涨问题加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欧双方均有意愿深化多领域互利合作。2022年11-12月习近平主席先后会见了德国总理朔尔茨、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2023年2月,王毅主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德国、英国等欧洲多国政要会谈;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领导人还计划于上半年访华。中欧领导人频繁互访,展现了双方深化合作的诚意和信心。作为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中欧已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互为各自第二大贸易伙伴,经贸投资合作布局长远,制造业互补性强,在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光伏、汽车等行业对欧出口增长强劲。欧洲对我国光伏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2022年,我国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光伏产品份额占光伏出口总额的55%,欧洲已成为我国光伏出口增速最快、规模最大的市场。受欧洲电动车需求拉动,12月中国对欧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3.5%,比利时和英国为主要进口国。欧洲汽车、生物医药、化学品和消费品等行业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全年欧盟、德国、英国对华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2.2%、52.9%、40.1%。2022年12月,欧盟理事会主席访华期间表示愿继续推进停滞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2023年1月,欧盟执委会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和贸易寻求降低风险而非脱钩。
中国企业加大在欧洲市场境外发行上市。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加深,2022年2月中国证监会批准将“沪伦通”机制拓展到瑞士、德国后,A股上市公司已有11家在瑞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另有26家计划在瑞发行,总量已超英国。2022年12月以来,德交所也积极推进GDR新发行落地,完成技术准备,全力支持中国企业来德发行。我国财政部与瑞士联邦审计监管局(FAOA)经7个月互评工作后,达成两国审计准则与审计监管等效,2023年1月1日开始生效,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跨境融资审计成本。2023年,预计更多企业将在欧发行GDR,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中欧经贸投资合作有望持续加深。一方面,中欧存在较为坚实的合作基础。就中国而言,我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带来了机遇。就欧洲而言,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继续寻求推进“战略自主”,朝着脱离第三方势力影响、成为国际格局独立一极的方向迈进,为中欧发展独立的双边经贸关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中欧持续强化经贸合作是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欧洲面临能源短缺、经济疲软和融资条件收紧等不利情况,与我国经贸合作对其提振经济与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欧洲有意愿在不涉及安全的领域与我国开展贸易及投资合作。随着疫情的缓解,中欧经贸和人员交流的阻力减小,营商环境改善,将进一步吸引欧洲企业和投资者开拓中国市场。中欧在汽车制造、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制药、数字医疗等领域有望加强合作、探索新增长点,成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压舱石”。
相关政策含义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構建,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培养中欧经济金融合作新增长点、增强中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2023年,建议着力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吸引更多欧洲优质机构和中长期资金来华展业投资,为双边关系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是关注海外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外溢影响,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近期美国与欧洲个别银行爆发流动性危机,投资者信心受损,美欧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在欧美紧缩货币政策尚未转向背景下,相关风险存在持续演化可能,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动荡或在未来延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恢复发展期,在海外市场脆弱性凸显的背景下,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尤为重要。有必要对潜在的海外金融市场输入性风险保持密切关注,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努力维护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二是探索加强多领域合作,推动中欧经贸关系迈向更高水平。中国与欧洲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坚实,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8563亿欧元,较上年增长22.8%,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稳固。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国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对欧洲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中欧在双边贸易、相互投资领域均有增长空间。特别是中欧双方可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探索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合作新场景。推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投资合作,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签署生效,化解阻碍分歧。
三是加强中欧资本市场务实合作,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是制度型开放的关键所在。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我国金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更好支持企业跨境融资发展。推出更多务实开放举措,持续优化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吸引欧洲长期资金进入A股。将沪伦通机制扩大至更多欧洲市场,支持更多符合条件企业依法依规赴欧发行GDR,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戴雨汐为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穆然供职于中证金融研究院,李川为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