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融合 实现优势互补

2023-04-13魏淑碧

小学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魏淑碧

〔摘    要〕    新課程标准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支撑,需要跨界思维的应用。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劳动、艺术等学科融合,实现各学科优势互补,融合各学科教育资源,增强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09-0037-03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缺乏融合的现状。每门学科都是学生看世界的一扇窗:语文引导学生用文学的眼光看世界;数学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世界;艺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而科学则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并探究事物表象背后运行的规律。跨学科融合,能够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跨学科融合,是把众多学科的零散知识整合为连贯的、清晰的、整体的认识,把学生碎片化的思考集成一个系统,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促进学生的全脑开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进行跨学科融合呢?笔者围绕科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核心概念,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浅探。

一、与语文学科融合,润泽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和小学语文都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两门学科看似毫不相关,实际上在很多地方相互交叉、渗透。这两门学科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科学课程中有很多听、说、读、写、交流、评价的活动,可以与语文学科关联,使其带有科学色彩。观察与写观察日记相结合,实验与写科学小论文相结合,研讨交流与说话练习相结合,调查与写调查报告相结合,收集资料与阅读科普读物相结合。在教学“我们来养蚕”单元时,我让学生回家养蚕,并写观察日记;在学习“水污染与保护”内容时,我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调查附近水域环境,并写调查报告;学习“地震”“火山”等内容时,我让学生阅读有关科普书籍,并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学习“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内容后,我鼓励学生回家自己设计方案做实验,并写科学小论文。为了鼓励、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我还专门制作了“怎样写科学小论文”的课件。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写科学小论文原来并不难,就是基于所学的科学知识,把产生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结论等,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语言要有逻辑性、真实性,带有科学色彩。

科学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概念得以建构,深度学习得以发生,探究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文化素养得到润泽和提高。

二、与数学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和科学都属于自然科学,两者存在一定的互通性,知识结构相互交融,学习方法相互渗透,两者都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有数字、符号、图形等,简洁、精准、抽象,并具有逻辑性。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借助数学语言提高科学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很多时候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收集、分析、整理科学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比如,用折线统计图呈现一周的气温;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和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扇形统计图呈现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用天平帮助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用条形统计图统计一年的降雨量。教学“水污染与保护”内容时,我让学生调查、估算一个小区一年使用肥皂、洗衣液、洗涤剂等的数量,并用表格和多种统计图整理这些数据。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播撒希望的种子》《小苗快快长》时,我让学生在自己家里种植辣椒,每天观察并记录辣椒苗的高度变化,把辣椒苗高度变化做成曲线图。记录下共开多少朵花、共结多少个果,把花朵数量和果实数量做成条形统计图,并用数学方式计算出花与结果的百分比。通过种植,学生发现:辣椒适宜在25~30℃温度下生长;盆栽辣椒结果率大约40%; 辣椒苗开始三周长得比较慢,6~8周长得比较快;开始开花、结果后,高度变化很小。

通过种植、观察、记录,运用表格、曲线图、条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等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学生掌握了本单元所对应的科学核心概念,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与劳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学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把科学教学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为落实劳动教育贡献力量。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跟劳动有关的内容,可以适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比如,教学“土壤”“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秘密”“生生不息”等内容时,让学生学习种植;教学“各种各样的动物”时,让学生学养小动物;教学“营养与健康”时,让学生学做饭,并根据食物金字榙,合理搭配科学食谱;教学“电与我们的生活”“简单机械”“听话的电磁铁”等内容时,鼓励学生做小制作、小发明;教学“空气的研究”“热胀冷缩”等内容时,让学生在家自己制作实验装置做小实验。这些都是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植物的一生”时,我组织学生在学校教学楼后面的空地上开荒,人人动手,学习挖土,并种植了玉米、四季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等生长期短的植物,引导学生自己管理,并用文字、图片、表格、统计图等形式观察记录植物的一生。学生非常感兴趣,经常去观察、浇水、捉虫等。在管理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番茄、茄子不宜经常浇水,否则容易淹死;有的学生发现,这块土壤是沙质土,种植玉米、四季豆,产量不高;有的学生发现,植物并不是开花都结果,并不是结果都能长大;有的学生发现,给四季豆施肥过多,叶子长得太茂盛,结果反而少,摘掉一些叶子后,四季豆果实累累。学生问原因,我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学生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叶子太多,既遮挡了阳光,又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所以不易结果。学生在种植过程中,观察植物的长势,研判虫害的威胁,享受花开的惊喜,双手沾满泥土,脸上却洋溢着笑容,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有较深的了解,知道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开花、结果、死亡的过程,还懂得了很多种植植物的知识。

科学学习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科学核心概念,还增强了劳动观念,学习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劳动习惯,知道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逐步形成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四、与综合实践课融合,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存在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需要。小学科学课倡导以探究实践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科学课程中的许多探究实践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交织,比如,《土壤的保护》《地球上的水》《空气中的灰尘》等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课的相应内容进行教学,使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在教学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时,我提前制订了“水污染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水污染综合性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探究计划,在家长安全“护航”下,开展一系列探究实践活动:考察武隆当地水域乌江、长途河、白笋溪、澜溪沟、石桥湖等地的水环境,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走访、调查武隆段乌江水域和附近溪流的过去和现状,了解这些水域是否有污染,寻找污染的来源;调查时采集水的样本,带回实验室做“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通过采访污水处理厂、阅读课外书、网上查询等形式,搜集水污染危害的有关资料,了解沙尘暴、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各种各样的环保问题;整理各种资料,分享探究成果,写保护水资源的建议书;开展“我为环保做贡献”的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学生“争做一个环保少年”。最后,根据本次探究实践活动评价标准,评选了优秀探究员、优秀探究小组。

在这次综合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提高了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深深意识到人类活动正在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污染又反过来对人类健康,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给小学科学课注入了一汪活水。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与艺术学科融合,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小学科学与美术学科融合,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绘画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渗透音乐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对相关核心概念的理解。

教学相长能够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能够飞得多高。小学科学与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促进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跨界科学活动和艺术思维,不但能让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跨学科融合不是学科内容的简单组合、叠加,有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有跨学科技能的融合,更有跨学科思维的融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核心概念,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拓宽学生科学学习的渠道,實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学生整体的认知系统得以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培养。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跨学科融合不但能够使学科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升,还能够提高科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宝俊.构筑科学教育的“金字塔”[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2(7):10-13.

[2]郑晓芳.浅谈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联[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5):101-10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