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增强内外双循环联动效应
2023-04-13黄奇帆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本文从五方面分析了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入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呈现五个显著特征:从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从扩大出口为主,转变为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从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沿边内陆协同开放、整体开放;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为主,转变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从融入和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主,转变为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的制定修订。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为此,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
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由过去在沿海地区通过设置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从事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要素流量型开放,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稳步扩大规制、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过去的开放模式下,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实际上营造了一个近似国际化的“小环境”,配合跨国公司进行全球产业链布局。如今我们的开放已经不限于在狭小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或其他各种试验田和先行区了,而是进入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开放。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中国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成为全球要素资源强大引力场,这就需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内循环与外循环有效贯通起来。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以内外贸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现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促进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维修与再制造、销售结算等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依托开放平台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支持建设内外贸“一站式”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围绕我国对外开放长期存在的短板领域如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数字经济等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同时要在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在政府行为法治化方面迈出新步伐,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
以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
在过去10年中,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主要是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推动。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商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将因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技术进步减少10%,到2040年服务贸易的占比有望提高到30%。中国已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上发力。近年来,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服务贸易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位。但对比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高附加值的行业结构,对比我国40年来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规模大、结构效益不高等问题,巨量的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发展理应具有的带动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曾连续多年召开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发表重要讲话,有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而作为服务贸易中最具潜力、发展空间也最大的数字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48%增长至2020年的63.6%。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部分伴生于货物贸易和非数字服务贸易,部分则纯粹是数字化服务或产品的跨境贸易,正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形态、未来贸易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在这方面有基础有优势,而且已经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中数字贸易的比重也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将与货物贸易一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
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建设从倡议到实施,短短不到1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其中,“中欧班列”的开行和运营,堪称“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在中欧班列的带动下,沿线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迈入新征程,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一些瓶颈和障碍,加快形成以中欧班列为依托、沿线主要枢纽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特别是要考虑通过运力布局的优化调整,为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比如,在不久的将来,西通道运力将趋于饱和。未来随着中欧贸易量的持续增长,即使西通道口岸和站场不再拥堵,但轨道本身的通行能力在物理上是有上限的,西通道运输能力总会面临天花板。初步估计,西通道的年开行运力如由现在的9000列提升到1.8万列后,就会接近这个天花板。而中通道和东通道的年开行能力目前加起来仅有6000列;如比照西通道的极限通行能力,理论上还有3万列的增长空间,潜力巨大。如果提升了北上两通道(东中两通道)的运输和通行能力,这将给东北地区开放带来新的契机。除了北上(东中两通道)、西出(西通道)两大战略方向外,还有南向大通道。其中一个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另一个是以中老、中越、中缅三大通道为依托、面向中南半岛的南向通道。这些通道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连在一起的同时,也将带动相关区域的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除此之外,各地还可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等特色合作,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
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战略
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由贸易港、各自贸试验区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主动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探索成果。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2025年封关运作,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我认为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重塑经济发展动力、区域分工格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如何发挥自贸港、自贸试验区开放优势,推动创新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动,进而吸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这既是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科技脱钩、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需要。从产业发展需要看,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和低碳经济对监管的标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和监管问题都可以在自贸港、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廣。二是如何通过自由贸易港和自贸试验区的探索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自由贸易协定服务?近年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正酝酿超越WTO的高标准经贸规则。同时,中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顺利签署,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完成谈判,已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总的来看,国际经贸规则演进的基本方向是三零,即“零关税”“零壁垒”和“零补贴”,由边境外措施向边境后开放转变,更加强调营商环境的趋同化。这就要求自贸港、自贸试验区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举措开展创新探索和压力测试,重点围绕高水平经贸规则所涉及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权利保护、竞争中性、数字贸易以及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开放八个方面形成突破,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
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稳慎推进”到“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正步入制度设计与行动的有序发展新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2.88%,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时上升1.8个百分点,在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自2022年8月起,IMF最新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正式生效,人民币在其中的权重由此前的10.92%上调至12.28%。此外,我国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金融管理当局建立了货币互换机制,特别是2022年7月,将香港金管局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改为常备协议形式,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接下来,要在进一步扩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互换和清算安排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与沿线的贸易和投资尽可能以人民币计价、以人民币收付、以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储备,在扩大使用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预计未来15年,随着中国跨境贸易、大宗物资进口、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预计人民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比重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35年中国人民币在支付结算中的比重将达到17%左右。
(黄奇帆为重庆市原市长。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