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3-04-12周琪
摘要: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面向全体人民,覆盖物质和精神各方面,体现渐进发展过程的富裕。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共同构成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要义的三个维度。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既是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回应,也进一步逼近了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使命的体现。“躺平”风气盛行,“搭便车”情况时有发生,精神贫困残存的局面威胁着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坚持消解“躺平”观念、提高第三次分配比例、重视精神富裕建设的实践路径,能有效消除发展阻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富裕;第三次分配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2-0001-07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3.02.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ISD):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红色影视传播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18CKS0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大会同意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入党章。这为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已到了至关重要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既要实现生产力高水平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出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又要兼顾完善分配、保障等制度来更加公平地“分蛋糕”,防止两极分化。面对这一新的阶段变化,共同富裕的目标被党中央提到重要位置,并且出台新的经济、民生等新政策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靠偏门致富、违法违规的现象,以及企图通过制造“所有制中性”论,为全盘私有化开道的恶劣舆论[ 1 ]。这易造成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阻碍共同富裕进程。深入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能使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共同富裕的目标,热情奋斗、积极投入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提出的本身就相当于确立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新时代共同富裕有新内涵。从“共同富裕”这一词语构成来看,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首先是对“共同”的理解,从覆盖范围和占有方式来看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涉及层次和涵盖内容来看是全面富裕。其次是对“富裕”的理解,这里的富裕指的是一种稳扎稳打的过程富裕,是一个不断进阶的状态。
(一)全民富裕
新时代“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它的首要内涵和关键之处[ 2 ]。从实践主体来看,人才是共同富裕的发展推动者和最终实现者,只有人投入社会实践中进行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只有更多的人进行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出足够实现共同富裕的财富资源。
从覆盖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少数人的富裕截然相反,共同富裕的对象并不是以少数人为行为主体,也不是以满足个人的个别利益为行为准则。我国全体人民都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追逐利益满足需要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也是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关注全体人民的利益,将人民利益与国家富裕相联系,能引导全体人民发挥出蕴藏的巨大力量。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展“蛋糕”已经做大并逐渐形成规模,接下来就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得到公平公正的分配结果。所以,财富的创造和享用决定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构成必须体现全民这一关键因素。
(二)全面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战略规划和落地实验,更深入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特色现代化本质,渐次推进和逐步深化了共同富裕战略,提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科学论断[ 3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指的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富裕。
物质上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这是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物质需求达成之后才有其他需求的产生,所以物质需求的满足、物质上达到富裕是人们的首要愿望。这方面可以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人类发展水平、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标准来衡量[ 4 ]。第一是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在教育方面、就业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越来越完善,制定的衡量标准更合理。第二是人类发展水平,主要指的是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等要向国际上高水平的国家靠拢。第三是最低工资标准,我国最低工资的水平要不断提高向发达国家水平努力。第四是生活保障要完善,最低生活标准要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目前我国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人们的衣食住行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进而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精神富裕是相对于精神贫困而言的。精神贫困指的是一定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某一时间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思想观念、日常行为等精神观念层面的程度低于当时的物质生产方式水平的一种现象[ 5 ]。相应地,精神富裕是指一定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某一特定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和限制下,在精神文化领域能自由选择并追求各种精神要素资源,而且获得正面积极的个人满足的现象[ 6 ]。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上,社会能通过公益或市场渠道为个体相对公平地提供精神文化的资源以及在精神文化领域自由发展的机会,在这一领域尽可能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进而保持整个群体的积极自信的发展状态。在个体层面上,个人能享有正当的文化权利,平等地享受到文化精神资源领域的获得、参与和发展,并且在拥有文化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获得物质精神财富再创造的能力。党带领人们成功脱贫、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百年的实践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既需要谦虚保持又应该继续奋斗,以人们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素养维持和推进物质财富的进一步增长才是正确道路,所以新时代提出物质精神全面富裕的概念内涵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渐进富裕
根据实践规律,共同富裕是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低层次的富逐渐向更多的人、更大地区的高层次的富发展。根据现实状况,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不可能实现同一个速度、同一个标准的富裕。所以,共同富裕是一个以摆脱贫困为基础从一定程度富裕到高层次富裕的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先富到共富的渐进过程。
先富与共富是辩证统一的[ 7 ]。首先,先富是措施,共富是目的。在社会中出现一些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率先富起来的人,国家不会强行把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救助贫困人群,而是将先富地区建设成为示范区,总结和归纳当地的成功经验,为那些追求生活富裕的贫困人群提供榜样案例,把创造出来的财富和资源按照各区域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化合理化的配置,为未富的人群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发挥正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终实现共富的目的。其次,先富注重效率的提升,共富注重公平的表达。通过政策倾斜支持某一些地区的发展,让部分地区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让市场主体解放活力,就有利于让市场的劳动、知识、技术各种要素活跃流动起来,提高财富创造速度和效率,增加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最后,先富是最终实现共富的必要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发展饱受创伤,萎靡不振,各项制度政策落后,国家制定科学规划,以国家的宏观指挥和调配为主,凸显平均化是这一时期分配方式的主要特点,目的是稳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供给、维持基本均衡状态。1978年后,农业上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市场化使生产力发展更加活跃,市场经济也逐渐步入正常发展阶段,进而使生产关系得到优化,推动分配制度逐渐转向了以效率优先的导向。那些效率更高、能力更强的人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收入差距的产生自然导致“先富”情况的出现。党和国家科学推进先富进程,鼓励群体或地区财富合理增长,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国家推出共建共享的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帮助那些贫困地区和乡村地区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各民族之间与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因此,共富的实现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只有经过漫长的“先富”阶段才能最终实现“共富”。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分析
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逻辑上说,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愿望。从理论逻辑上说,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会灭亡,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是必然结果。从实践逻辑上看,共同富裕是党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行动指南,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彰显。
(一)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夙愿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个人的本能行为。不管属于哪一种族都会本能地追求高于自己当下生活水平的更好的生活状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不同种族人类的共性。作为一种共生性的高级动物,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进程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过程。
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有孔子、管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大同理想,也有商鞅等政治家提出的解决贫富分化的政令政策。在封建社会时期,一些朝代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行占田制、均田制等改革,也有为实现“均平”而揭竿起义的农民和底层劳动者。在近代,康有为对世界大同做出美好憧憬和描绘,孙中山为实现天下为公坚持不懈地斗争。从“大道之行”到“均贫富”,从“均田免赋”到“大同主义”,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人们对富裕生活和共同富裕的追求以及不懈实践。所以,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并推动其最终实现,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回应,使现在的我们和后世受益无穷。
(二)进一步接近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构想中,共同富裕的逐步推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之一。马克思在揭露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现实的同时,构想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形态,提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理想状态,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对共产主义目标的进一步接近。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但是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微薄工资[ 8 ]。私有制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造成了严重的发展阻碍,加剧了经济危机、社会矛盾、贫富差距。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变革生产方式消灭私有制,才能解放劳动者,实现共同创造财富。此外,他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美好的构想,认为未来社会生产力会实现高速发展,创造出富足的社会财富,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由全面的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守正创新,新时代在建成小康并成功脱贫的基础上,以科学思想指导共同富裕的实践,这就是对最终实现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美好构想的接近。
(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关切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深厚的利益和福祉,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努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一向坚持服务于人民、谋利于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艰辛历程充分体现出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9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在救国过程中孕育共同富裕思想。革命前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党带领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开启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共富道路。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农村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表了很多关于农村、农业的见解和论述指导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党后续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兴国过程中探索共同富裕思想。建立的国家政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正确方向。党带领人民对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按劳分配不仅维护了人们参与经济活动时的公平正义,也激发了人们努力劳动创造财富,实现对共同富裕的进一步接近。
改革开放时期,党在富国建设过程中丰富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富裕道路,在坚持共同富裕为最高目标不变的基础上,对那些有能力、有资源的群体或地区提供条件和支持,使其努力创造财富、发挥价值。通过成功范例和适当的差距激励后富群体,在给予贫困地区有效的致富经验和实践指导的同时,提供一些资源上、物质上的帮扶,最终实现共富[ 10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强国建设中创新共同富裕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思想提出许多新的阐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共同富裕思想。首先,更加重视共同富裕在我国历史任务和战略规划中的地位,称其为“本质要求”,凸显了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次,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虽然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还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这一“阿喀琉斯之踵”,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民生、生态等短板问题,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11 ]。最后,指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只有坚持共享发展使群众有强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充足动力。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仍然不可轻视。小康社会和消除贫困圆满完成,在党的带领下推动共同富裕接续前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所在。消解“躺平”观念、提高第三次分配比例、重视精神富裕能有效推进共同富裕进程,鼓励和激励全体人民投身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建设活动中。
(一)消解“躺平”观念,鼓励人人参与奋斗
“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是指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方式进行生活和工作的低欲望状态。现代社会形势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越发显著。教师、外卖员、白领等许多行业的量化考核强化了人们的焦虑,现代生活出现都市化倾向,人们面对高昂的房价车价、频繁的堵车、巨大的育儿成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过大的压力激发出人性的弱点,一些人产生消极、疲劳、倦怠的生活态度,不自觉地放弃努力,选择“躺平”。因此,只有人与人相互鼓励、相互协作,消解“躺平”观念,才能将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凝聚起来助力共富。
第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收编和引导。第一步,正视以青年为主体的“躺平”人群的情绪、诉求和焦虑,承认其背后的社会现实问题,积极拓宽青年上升渠道。第二步,以社会主流文化消解“躺平”亚文化抵抗形式及其消极性质,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躺平”青年构建自我身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三步,以主流文化消除“躺平”现象的消极因素,握牢话语权,保证在与亚文化的交锋中处于优势地位,确保亚文化以积极健康的形态影响当代青年[ 12 ]。第四步,不断更新主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与时俱进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喜爱。
第二,要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发展,让创业者能享有更舒适的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环境。不断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畅通公共交通出行,缓解人们上班出行焦虑与压力。适当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缓解老百姓因子女教育和课外培训而带来的焦虑。发展高质量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减轻人们因医疗和养老带来的压力。提高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安全整体水平,提升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感。
第三,要缓解社会压力。工业化社会竞争激烈,都市化社会生活压力大,有必要缓解年轻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政府需想方设法改善社会环境,防范生活成本增长过快,扩展成长与成才的路径,依法监督一些行业过分的加班要求,依法监管一些单位极端的考核标准,促进社会与市场的合理竞争,预防社会无序内卷,持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稳定增长,减少各方面压力使其更加轻松地生活。
第四,要净化网络环境,发挥虚拟空间的教育作用。互联网作为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通过主流网络文化传播引导当代“躺平青年”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同时,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与引导,谨防个体言论以获取流量为目的随意发表言论误导当代青年,清除类似于“躺平”价值观等多元价值思潮的消极因素,改变虚拟空间悲观消极的不良氛围。消解“躺平文化”,引导社会成员中的每一分子的参与和奋斗,汇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合力。
(二)坚守道德底线,提高第三次分配比例
道德是人们在同一个家园共同生活的隐形标准和尺度。道德不仅在第三次分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实现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和均衡。
与第一、二次分配相比,第三次分配不是依靠强制力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内心的道德素养,自愿转让自己的一些收入,捐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 13 ]。这就要发挥道德的感召力,触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一方面,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中的“扶危济困”“博施济众”“雪中送炭”等优秀文化理念,加大对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水平,推动慈善公益性活动的发展,引导人们自愿自发地募集或资助,实现部分社会资源的微观均衡流动。另一方面,以公益广告、红色电影等形式对“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红色精神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用外在环境的影响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使人们树立起坚定的个人信念,逐渐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心,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全力以赴、共同奋斗,实现慈善公益活动的参与从部分成员到整个社会的转变,形成一种全社会成员的互助共济行为,推动社会财富在全社会范围的流动。
在集体的经济活动中,可能会出现某个人借机占便宜的投机行为,从而阻碍社会财富的正常流动,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除了制度和法规的硬性要求,道德还可以对个人这种“搭便车”行为进行一种“软约束”[ 14 ]。通过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道德教育示范等措施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和思想水平,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彰显社会公平,也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在微博、微视频、微信公众号上对那些投机取巧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引导网民发表正义言论,使个人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当和危害,进而改正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外,通过感动中国人物、民族英雄人物等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感染人们,增强人们的自觉意识,从根源上减少团体与个人利用规章制度漏洞借机占便宜的行为,可大大减少强制执行法律时的成本与实行其他制度时的成本,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推动生产力发展上,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重视精神富裕,增强个人主观能动性
精神富裕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题中应有之义[ 15 ]。目前我国已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物质富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人故步自封、裹足不前、丧失理想,出现精神贫困的现象,阻碍共同富裕的进程。所以,要重视人们精神层面的发展,增强个人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加强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第一,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实施者,政府应大力发挥主体作用[ 16 ],对贫困地区的学校情况进行深入的具体的考察,适当地进行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师层次、教材使用情况。对那些无法正常上学的家庭做到精准了解和精准帮扶,争取使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贫困地区教师岗位的补助和补贴,用一些补偿或激励政策将教师吸引到农村和山区学校中。第三,改善学校运行各个方面的条件,尽可能地完善和提高贫困山区学校的宿舍、餐厅、操场的建设质量,建设好学校的文体设施,满足学生上课、生活和锻炼的正常在校活动。第四,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形成积极的学习观念,一方面要让家长认识到知识的好处,主动让孩子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让孩子明白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使重视教育的理念代代相传。
其次,加强文化扶贫,树立文化自信。我国各区域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平衡性和城乡二元性的特点,要树立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内生动力[ 17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较少,国家应重视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供给,保护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使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各方面资源相对欠缺,人们的整体素养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应加大公共文化资金的投入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优化城乡文化资源结构配置[ 18 ]。
最后,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激发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提高人的主体地位,破除某些贫困群众存在的不思进取的观念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受益者和受助者,更是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进而获得自我与精神的富足。创新宏观调控的微观实施方式,激励和重视诚实劳动和积极劳动的行为,使人们在劳动中得到尊重和体面,主动参与社会劳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结语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内涵绝不是对以往共同富裕思想的简单继承和提法创新,而是对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新变化的理论回应和现实解答。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盼望,作为改善生活、稳定社会、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共同富裕始终是党坚持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持续密切关注新时代共同富裕进程中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和所遭受的新掣肘,及时提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径和新方案,真正将共同富裕目标落到实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到实现共富的奋斗中,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稳健前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晓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和实现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49-15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5.
[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4]李军鹏.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J].改革,2021(10):12-21.
[5]傅才武,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4.
[6]汪青松.内涵·价值·构建:精神富裕三维之解[J].学术论坛,2011(11):55-59.
[7]燕连福,王亚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9.
[8]任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自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3):52-59.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0]蒋永穆,豆小磊.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6-29.
[11]张旭,乔涵.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历程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2(4):32-43.
[12]许秋晨,戴钢书.青年“躺平”现象的多维解读、成因分析及价值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36-38.
[13]刘惠.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实现[J].广西社会科学,2022(5):108-113.
[14]海日汗,晏辉.共同富裕:伦理基础论证与道德基础奠基[J].道德与文明,2022(4):34-42.
[15]王建亭.实现精神富裕缘何重要[J].人民论坛,2018(36):62-63.
[16]濮扬.新时代实现精神富裕应走出拜物教的影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30-36,107.
[17]刘名军,章彩.后脱贫时期我国贫困治理的演变趋势与应对路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3):77-79,97.
[18]刘纯明,兰曾妮.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3.
Connotation,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ZHOU Qi
(College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is for all people, and it covers all aspects of material abundance and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gained by incremental advances. The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all-round prosperity and incremental pros? perity ar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Achieving common pros? perity 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the desire for people’s well-being, but also a step towards the future ideal society envisioned by Marx and Engels, and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CPC’s adherence to its original mission. The new era is witnessing the prevailing atmosphere of“lying down”(The’Why try hard when you can just skate by?’mentality) and time to time occurring“free riding”situations.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impoverishment threate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mon prosperity. Ad? hering to the practical path of eliminating the concept of“lying flat”, increasing the third distribution ratio, and attaching im? 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ethical prosperity can effectively surmoun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road ahead and firml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spiritual affluence; third distribution
(责任编辑: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