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洞”大开的唐朝志怪小说

2023-04-12潇湘水冷

读者·校园版 2023年2期

前段时间,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悬疑探案剧《唐朝诡事录》热播,神秘诡谲的志怪情节让人直呼过瘾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好奇:在唐朝,果真有这么多奇闻怪谈吗?

还真有。上到外星人修月亮,下到各类妖精鬼怪,唐朝人的“脑洞”可以无限大,想象力可以无限丰富。在这些奇谲、荒诞的志怪故事中,藏着繁华大唐的另一面。

《酉阳杂俎》:费鸡师、石桥图、人面花……

在《唐朝诡事录》中,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神医“费鸡师”。主角苏无名在鬼市上撞见他时,还以为他是一个偷鸡贼。但在之后的剧情中,他靠自己高超的医术,帮主角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其原型就来源于一本叫《酉阳杂俎》的唐朝笔记小说集。

在这本《酉阳杂俎》中,作者段成式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比如书中的“鸡师”,是四川的一位七十多岁、眼睛通红的老爷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位医生,但他帮人治病的方式十分奇特。一是在院中用一只鸡当祭品;二是找一块鸡蛋形状的江石,让病人握住;三是踏步作气。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这只可怜的被当成祭品的鸡会当场死亡,病人手中的石头也会突然碎裂,病人却痊愈了。

不只是人物,《酉阳杂俎》还记载过许多新奇事物。比如剧中“石桥图”一案中的《石桥图》,也来自《酉阳杂俎》。这幅由张萱所绘的《石桥图》,被唐玄宗赐给宦官高力士,而高力士将其珍藏在自己位于翊善坊的家中。不久后发生安史之乱,这幅《石桥图》再被发现时,已经“幅裂污坌,触而尘起”。好在发现它的李涿识货,将它买回家中,妥善修复,又经当时的书法大家柳公权鉴定,确定是张萱的《石桥图》。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李涿得画的消息传出去后,这幅画便被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强要了回去,至此下落不明。

剧中可以保养容颜又含有剧毒的“人面花”,灵感也来源于《酉阳杂俎》。在《酉阳杂俎》中,有一种生长在“大食国西南二千里”的奇树。这种树开的花宛如人面,但听不懂人说话。如果你同这种花说话,它就只会对你笑,然后很快凋零。

你以为这是唐朝人“脑洞”的极致?不不不,唐朝人的“脑洞”早已经冲出地球,进军宇宙了。唐文宗大和年间,有两个书生上嵩山游玩,一时迷路,在荒草疏木中遇见了一个枕着包袱熟睡的白衣人,他们只好将他叫醒问路。那白衣人却没什么好脾气,抬头看了他们一眼,又继续睡了(可见仙人不一定有好脾气)。书生们无法,只好再叫,终于让这白衣人起了身。他对他们说:“过来过来。”

两个书生便过去,问他是从哪儿来的。这白衣人便开始“语出惊人”了:“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嗯,是的,月亮其实就像一个圆球,但它是不平整的。太阳的光照在凸起的地方,就是明亮的……为了让它平整,有八万二千户人家在月亮上修整,我家就是其中之一。”

说完,他便打开方才枕着的包袱,给二人看自己随身带着的玉凿、玉斧等修整工具。白衣人临走时,还给二人分了两袋玉屑饭,又指明了下山的路,说完人就不见了。非但是问路的两位书生一脸蒙,恐怕千年后读这故事的我们也得有一阵恍惚。要说这是虚构吧,它准确地描述了月球的形状和光源;要说有点科学道理吧,又实在太超前。只能说倘若一切属实,这大概是“最早的外星人目击记录”了吧。

《独异志》:改头换面的一百种办法

唐人李亢撰写的《独异志》,也是一本记录历朝历代奇闻异事的小说集。《唐朝诡事录》中的“鼍神案”,灵感便来自这部小说集。不过在《独异志》中,“脑洞”可比剧里的大多了。

大唐开元年间,敦煌人李鹬到邵州担任刺史,路上经过洞庭湖,便和家人一起泛舟游玩了一番。可在上岸时,这位李大人不知是因为上火还是水土不服,流了鼻血。血迹落在岸上,被江里一只鼍(扬子鳄)舔了去,那江鼍立刻变成李鹬的样子。接着,江鼍将李鹬封在水底,自己顶替了李鹬的身份,施施然去邵州上任。直到一年天大旱,洞庭湖都见了底,真李鹬才被一个路过的道士发现。道士听了他的讲述,施法收服了江鼍,这出“江鼍刺史”的闹剧才落下帷幕。

《独异志》中不仅有鼍变成人这种“跨物种替身文学”,其中的“换脸”故事也一个比一个离奇。

唐元和年间有个叫赵云的天水人,是个爱管闲事的碎嘴皮子。一日,赵云到一个为官的朋友家赴宴,中途衙役押来一个罪犯,朋友听了罪名,觉得不是很严重,便打算放了这人继续吃酒,赵云却因为喝得有点上头,开始没事找事。

“这种人怎么能放过?简直是罪大恶极!必须严惩!”

朋友拗不过他,只好判那人杖责二十。判完继续去和赵云喝酒,二人都把这件事忘到脑后。

过了几个月,赵云接到一份工作,要出塞跑一趟长差。他独自上路,半路走到芦子关,遇到一个人请自己喝酒。爱蹭酒的赵云丝毫没有觉察出异样,正好天色已晚,便没有拒绝,跟那人回到了家里。等到了家中,只见那人粲然一笑:“官人可知小的是谁?”

赵云努力想了半天,实在想不起来,只好说:“我实在不知道,我们不是素昧平生吗?”

那人便道:“想不到吧,我就是几个月前因为你几句话遭了一顿杖刑的人。”

赵云这下可吓坏了,可惜为时已晚,还没等他求饶,便被拖进一个贮满酒的大坑,泡了一个月。这一个月中没有吃的,只能吃酒糟;渴了也没有水喝,只能喝酒。等泡足一个月被拉出来之后,又经过捏泥人一般的“塑形整容”,彻底成了另一个样子。完全改头换面的赵云被当成奴隶卖了出去,直到他身为御史的弟弟外出查案,他才有机会递状申冤,将罪犯绳之以法。据调查,这家人世代从事将人改头换面后当奴隶卖出的勾当。虽然说这家人确实罪大恶极,可赵云也为自己的刻薄、碎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唐朝志怪小说:瑰丽绚烂,泱泱大成

古人瑰丽而浪漫的想象力没有一刻停止。早在西晋,便有张华著的《博物志》,记述各地的异俗异产,还收录有许多神话传说。书中有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最早版本。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更是被誉为“鬼之董狐”。

到了唐朝,社会更加繁荣,文化也更加开明。尤其是科举制的施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唐朝科举制,士人多以博学多识为荣,哪怕曾经不受重视的志怪故事,也被他们珍而重之地保存;一些屡试不第的文人,开始选择游历四海,无形中积攒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各样记述民间神异故事的志怪杂事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终唐一世,不断有文人用手中的笔,记述着当时人对自然、对世事的大胆想象。我们如今可见的唐朝志怪集有五十余种,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酉阳杂俎》《独异志》,还有武则天至肃宗时期牛肃编撰的《纪闻》、肃宗至代宗时期戴孚编撰的《广异记》等。我们如今熟知的“野史故事”能够得以流传,就有赖于这些志怪杂事集的记录。

比如我们的高中必读课文《滕王阁序》,每每提及这篇王勃的成名之作,一定会说到王勃在赴会前窝在被子里打腹稿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初始版本,正是记载在《酉阳杂俎》中,说的也不单是《滕王阁序》,而是王勃的个人习惯:

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酉阳杂俎·卷十二》)

由这段记载可知,王勃不是为了在滕王阁上一举成名而特意上演一段“打腹稿”的戏码,单纯是作文时的习惯。而且无论写什么文章,他都是打好腹稿后一气呵成,同时做到辞藻华美、用典巧妙,确实不负“才子”之名。

与唐以前的志怪杂事集以“补史”为目的不同,唐人热衷于撰写异事笔记,更多出于单纯的博闻与猎奇。因此在唐人志怪小说中,既不拘于正史本身,更不拘于人物是否真实,即便出现一二确有其人者,也丝毫不加隐晦,随性直书。正是因为有这些杂事笔记的记述,大唐在端方严肃的正史之外,又平添一抹奇异的色彩。

绚烂的大唐滋养了千姿百态的想象,文人的笔又丰富着独特的大唐。时代与文人的交互碰撞,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田龙华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本刊节选,老老老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