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史箴图》:一群“戏精”的完美演出

2023-04-12田玉彬

读者·校园版 2023年12期

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极为重要的中国画,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大名——《女史箴图》。这幅画相传为东晋顾恺之依据《女史箴》绘制。

《女史箴图》原作早已不存,传世有两卷古摹本:一卷为唐代摹本(下称“唐本”),现藏大英博物馆;一卷为南宋摹本(下称“宋本”),现藏故宫博物院。明末清初,唐本、宋本都曾归书画鉴藏家梁清标所有;清乾隆年间,两卷双双被存放在清宫,同处近300年。1900年,唐本失落,自此两卷相别。1903年年初,一名英属印度陆军上尉将唐本卖给大英博物馆。

首先,我们要知道,《女史箴图》不是画家凭空创作的,而是依据文本的再创作。这个文本就是西晋名臣张华所作的《女史箴》。女史是古代宫廷的女官,掌管文书礼仪之类事务;箴是一种以劝诫为主的文体。张华作《女史箴》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讽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贾南风专权暴虐,是导致“八王之乱”的因素之一,而“八王之乱”又为“五胡乱华”制造了机会。在流传中,《女史箴》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讽谏对象,而是作为规训女子的道德范本。

唐本原为12段图,现在只剩下9段。下面我们选前两段看一看。

请看图一。这是唐本的第一段画面,名为“冯媛挡熊”。冯媛是汉元帝的妃子,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的一天,汉元帝到上林苑的虎圈看斗兽表演,突然,一只熊跑出圈外,攀着栏杆就要袭击汉元帝。汉元帝左右的妃嫔都吓跑了,只有冯媛挺身而出,阻挡熊前进。幸好侍卫及时上前将熊格杀,紧急情况才得以解除。后来汉元帝问冯媛:“见了熊惊惧是人之常情,你怎么还上前阻挡熊呢?”冯媛回答说:“猛兽只要抓到一个人就够了,所以妾以身阻挡,决不让熊到您的御座前。”图一大致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边是打斗场面,两个武士正拿着武器扎熊,旁边的小女子就是冯媛。细看两个武士与冯媛的表情,很有意思。

图一:《女史箴图》(局部)—冯媛挡熊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细节。白衣武士不光嘴巴大张,鼻孔也大开,他的眼睛和眉毛也夸张而传神,惊惧之态显露无遗。红衣武士镇静而专注,他的嘴角下撇,小臂粗壮,活脱脱发狠使力的样子。再看冯媛,看都不看熊一眼,虽然目视前方,却像什么都不看,真可谓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右半边座上之人自然是汉元帝,他的冠带飞过了头顶,可见震惊的程度之高。他身后的两个女子,据《汉书》记载,应是“左右贵人傅昭仪等”,冯媛当时是婕妤,位分比昭仪低,但她冲在前面,比昭仪的表现突出得多。

下面我们看图二,“班婕妤辞辇”。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被封为婕妤。据《汉书》记载,有一次汉成帝乘辇在后宫游玩,让班婕妤也上辇同游,却被她推辞了。她说:“妾观古画,圣君旁边总是跟着贤臣,而亡国之君身边才总有宠妾伴随。如果妾与圣上同辇,不就让您近似后者了吗?”后来,因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宫,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

图二:《女史箴图》(局部)—班婕妤辞辇

图上八个壮汉抬着步辇,辇上一男一女,男的自然就是汉成帝,女的或许是赵飞燕。此处画面与史书记载不尽一致,画家在汉成帝身边画了一个女子,让班婕妤辞辇就多了一个心理解读空间。现在请看图二那一竖行字:“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字的左右各有一个女子,请你猜猜哪个是班婕妤?答案是右边的是班婕妤,左边的是她的侍女。原来,班婕妤辞辇所说的话,不是班婕妤直接对汉成帝说的,而是通过侍女传话。史书中未记载这个细节,画家却根据常理加以补充,侍女的转达,让班婕妤的拒绝显得婉转、得体。再请细看,汉成帝身边的那个女子,长相尖刻,向前端坐。表面上她对身后的对话置若罔闻,实际上心里生怕班婕妤上辇来抢走她的爱人。再看汉成帝的表情,对班婕妤的拒绝既意外又无奈。最后看那些抬辇的大汉,本来汉成帝正在听班婕妤侍女的报告,他们应该保持安静,画家却把他们画得躁动不安,恨不得一声令下,马上就弹射出去,离开这尴尬之地。显然,我们不应把他们看作事实上的辇夫,而应将其理解为辇上之人心理的外化。

通过细看唐本两段画面,我们知道,《女史箴图》之所以传世至今,离不开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戏剧冲突。这幅作品软化了规训女性的主题,具备了超越时空的因素。

(秋水长天摘自《北京青年报》2023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