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显眼包”极简史

2023-04-12张希奥

读者·校园版 2023年12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显眼包”自然是秦武王。《史记》记载,秦武王力气大又爱比武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在他的手下做了大官。有一次,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一不小心弄断了自己的小腿骨,没过多久就死了。此后,“举鼎绝膑”便用来形容力气小,不胜重任。

西晋时期有两个“富哥”,一个叫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一个叫石崇,也是世家子弟。他们都爱炫富,没事就玩“比比我们谁更有钱”的小游戏。

有一次,晋武帝送给王恺一棵两尺来高的珊瑚树,品相极佳,世间罕有。如此珍贵的宝贝,王恺自然要拿去向宿敌炫耀一番。没想到,石崇见了以后,竟然用铁如意去敲打珊瑚树,把珊瑚树弄碎了。

王恺心里很难受,又很生气,心想石崇一定是忌妒自己!而石崇此时缓缓开口道:“别生气,马上就赔给你一棵新的。”他让手下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高三四尺、枝条独一无二的有六七棵,像王恺拿来炫耀的那种就更多了。王恺看了,只有“惘然自失”,从此不敢在石崇面前显摆。

东晋时期,有一趣事。蔡谟渡江时,见到蟛蜞,聪明的小脑瓜里立刻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书:“八足二螯,书上说这是蟹!”他便把自己坚信是蟹的生物抓来煮了吃了。没承想,吃了以后上吐下泻,蔡谟这才知道:这根本不是螃蟹!

后来谢仁祖听说了此事,点评说:“你《尔雅》读得不熟,差点儿被《劝学》害死!”蔡谟只学了《劝学》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没读到《尔雅》里写“彭(蟛)蜞,似蟹而小”。

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新科进士张莒得中进士后去大雁塔游玩。张莒一时兴起,在大雁塔上题名:“新科进士到此一游。”从此以后,唐朝的进士就爱上了这种恣意潇洒的耍酷方式。

最著名的效仿者是白居易。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和其他十六位同科进士跑到大雁塔,庆贺自己得中进士。白居易写的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此后,“雁塔题名”既是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难得做一次“显眼包”的机会,也成了科举高中的代名词。

明朝时,有一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着壳放进嘴里一起吃。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吃菱角是要去壳的呀!”此人嘴硬,装作和菱角很熟的样子,说:“我才不是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吃,连着壳吃是因为我想清热解毒。”这么一说,提醒他的人也不自信了,就问:“你们北方也有菱角啊?”此人回答:“可多了,山里到处都是。”但菱角是水生,并非土里生长的。在座的人只好尴尬一笑。

清初著作《夜航船》中有一个相似的“显眼包”卖弄学问被戳穿的故事。某日,一个僧人和一个士子一同在夜晚乘船。士子高谈阔论,显得很有文化。僧人有点儿“文化人恐惧症”,不敢打扰他,便缩着脚睡觉。士子讲着讲着,僧人发现不对劲:这好像是个假的文化人!

僧人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说:“当然是两个人啦!”(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学生,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七十二贤人之一。)僧人又问:“那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回:“自然是一个人。”僧人笑了。

做人要谨慎,稍有不慎便成了“显眼包”。

(林冬冬摘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看展览”,邱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