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体的“体育废柴”
2023-04-12铃铛

“你在哪里读书?”“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
“哇,没看出来呀!你练的哪个项目?在奥运会上能看到你吗?”“我读新闻专业——”
以上的对话在我本科4年出现过无数次,开始我会认真讲解北体不只有体育,现在只想打趣地说道:“我练铁人三项。”
总有学弟学妹问我,在北体不读体育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回顾在北体读书的4年,我想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高颜值、多体育、重实践。
帅哥美女云集,行走的“荷尔蒙”
步入北体,我被朋友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学校是不是帅哥特别多?”在搜索引擎输入“亚洲荷尔蒙大学”“中国帅哥最多的大学”,屏幕上大概率会出现“北京体育大学”。我用事实证明,网络的说法并没有错。
在食堂准备打饭,我被前面的阵势吓到了——清一色身高1.8米以上的男生,我好像在看一场T台走秀。我努力踮着脚,一边佯装琢磨窗口上的菜单,一边不时瞥向前方的男生。不得不说,在我们学校,遇见帅哥和吃饭一样平常。
走过学校里的“冠军之路”,我发现,那些为祖国争金夺银的运动健儿大多是我的学长,一个个冠军脚印记录着学校多年的辉煌与成就。这些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自然是真正的帅哥、美女。
2018年平昌冬奥会,当短道速滑比赛的判罚备受争议时,武大靖站了出来。他以39秒58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强势夺冠,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2020年东京奥运会,“北体战队”夺得18金、11银、7铜。我虽然无法站在赛场上,但以校友的身份隔着屏幕为他们加油时颇感自豪。
新闻离不开体育,体育甩不掉新闻
北体新闻系开设的课程颇具体育色彩,比如体育摄影摄像、体育新闻评论、体育赛事解说等。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感受到了体育学科满满的魅力。
摄像课上,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我和同学们会被分成小组拍摄一部时长为20分钟的纪录片。我们找到花样跳绳社的社长,跟拍队伍训练,记录队伍参加北京市的跳绳比赛幕后的故事。在我过去的观念里,跳绳非常简单,随便一个人都能跳几下。而在和花样跳绳社相处的两个月中,我的观念开始转变——小小跳绳宛如艺术体操,跳跃、腾空、翻转,队员配合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动作。作为女生,我扛着近5千克的摄像机到处跑,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体育人的生活,见证了他们举起冠军奖杯的时刻。
除此之外,我还在校运会上忙里忙外,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一会儿,我端起相机,在场外追逐着运动员奔跑的身影,记录下精彩的瞬间,就算把快门调到最高,还时常只拍出一道残影;一会儿,我采访院里获奖的运动员,用镜头、用笔记录下冠军背后的故事。当新闻和体育碰撞,确实可以激起“浪花”。
除了理论,实践同样重要
在不少学校,本科生基本都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上课。在北体,新闻系实践课的数量与理论课不相上下。理论课结束后,我们时常需要在校园里“挖”新闻、做采访,完成新闻写作。
学校正在进行舞蹈专业艺考的那段时间,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在校园指定位置“蹲点”,在考场附近“挖”新闻。我们先是采访了考场外焦灼等待的考生家长,他们无一例外地向我们倾诉孩子练习有多么不容易。然而,这并不是新闻。正在这时,一个女孩哭着从考场跑出来,我瞬间就来了精神,“新闻”来了!简单采访后我才知道,女孩因为身高不够标准,没法进入下一轮的考试,她抱怨自己十几年的梦想都被毁了。我被她打动了,可作为一个新闻人,多元信源尤为重要。考试结束后,我们又辗转联系到考官,考官讲解了规则的重要性,强调他们应该对所有人公平。就这样,我们将各方信息整合后撰写了一则消息。老师对这则消息给予了肯定,说我们做到了全方位采访,没有听信单方面的言论。通过这件事,我进一步理解,新闻报道首先应该强调真实,不能为了增强可读性而故意煽动情绪。
除了校内,北体还很重视校外实践。学校和诸多知名企业均有合作,支持学生去校外实习。我身边的不少同学都参与到体育项目的解说工作中,而我在校期间,也从一个“体育废柴”变得慢慢喜欢上了体育。
在北体,我拾起几年未碰、落灰的乒乓球拍,坚定地踏入体育馆,用运动的方式释放自己的青春能量。正手、反手、上旋、侧旋……这些年少时学过的动作技巧逐渐从记忆深处被唤醒。
经过数次的专业学习和两次的考核,学新闻的我竟在北体拿到了“乒乓球二级裁判证”。我用行动向自己,也向大家证明:“北体不止需要体育人!”
(本刊原创稿件,陆世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