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室座位也有“潜规则”
2023-04-12白给都不坐前排

对大一新生来说,开学的第一天,或许是大学生涯中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每一个新生在满怀期待地开启第一节课之前,都面临一个问题:坐哪儿?
看似平平无奇的座位,其实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某些位置一座难求,抢座难度堪比春运抢火车票。大学课堂选座,究竟有哪些“潜规则”?
上了大学的学生,拥有了课堂座位的自主选择权。不过这间教室的布局,相信每个人从小学开始就不陌生。国内中小学以及高校普遍采用秧田式座位分布,这样能够使老师处于课堂空间形态的“C位”,便于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纳入眼底。
在与老师的极限拉扯中,后排座位是有些学生上课时的不二之选,后排靠门的座位是“迟到早退区”,更是那些点完名就开溜的学生最钟爱的位置,抢座难度,可谓是“地狱模式”。
坐在这里的学生将拥有全教室最高的社交属性加持。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坐在后排的学生比前排的能说出更多同班同学的全名,他们对同学的兴趣,往往大于对老师和授课内容的兴趣。
另有学者在武汉科技大学,对同年级4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坐在后排的学生中,男生的平均占比高达78%。如果后排有30个人,其中大约有23个是男生。同班级或同宿舍的好兄弟们,更倾向于扎堆坐在后排。
不过,后排最大的特点当然还是它的地理“优势”——“天高皇帝远”。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为例,一间可容纳77名学生的教室,最后一排座位与讲台的最短直线距离为8米到9米。
即便老师的视力为5.0,那他大概只能看清5米及以内的人和物。坐在后排就不必再担心自己会成为老师眼中的“显眼包”,毕竟他想看清你的脸都困难。
就像没有了牧羊犬的羊群,后排的你更容易走神、分心,利用视线差,“摸鱼”、打游戏、和前后左右的同学闲聊,你都不会感到愧疚。
但如果遇到专业课或是你感兴趣的课,你因没有抢到前排而不得不坐在后排的话,长此以往,你的专注力和听课动力将大打折扣,你可能会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
对自控力本就不强的人来说,后排也是“舒适的沼泽”,他们将越陷越深,直到成为“咸鱼”,无法翻身。
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怎会甘心堕落?
坐在中前排的学生会获得更多和老师进行眼神交流的机会,“摸鱼”的频率降低不说,连看黑板和PPT课件的视野都更佳了。
我们在翻阅了20世纪初到2022年的许多篇关于大学座位与成绩相关性的文献后发现,大部分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成绩会比坐在后排的学生更好。
比如,2015年,山东大学在没有通知学生的情况下,记录了一个学期中每个人的座位和期末成绩,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出,座位越靠前的学生成绩越好。
2017年,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也显示,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不仅平均绩点比后排学生更高,就连课堂参与度、日常成绩、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都要略胜一筹。坐在中前排的学生,仿佛掌握了取得好成绩的“密钥”。
在中前排,自控力不太强的学生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压迫感,获得认真学习的被动技能。在这份调查中,被迫从后排换到前排的学生获得较差成绩的概率明显下降。
甘肃省某高校的研究还表明,本身就擅长某一门课的学霸更倾向于坐在前排。但就算不是学霸,当大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课,或是会对绩点有较大影响的专业课时,大多会抢着坐前排。
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分析,座位的选择还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对老师的认同感等方面有关。经常担任组织者和领导者角色的班干部、学生会成员,他们个性活跃、热衷表达,常会出现在中前排。
还有一群身影是冲着老师来的。中前排的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高于教室其他区域的学生,尤其是和后排的学生相比。
而另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坐得靠前的学生,认为自己和老师的感知相似程度更高。心理学上的感知相似性,是指你会更倾向于喜欢、理解、信任那些你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会觉得跟有些老师就是很“投缘”,但有些老师,仿佛是专程来“克”你的。
坐前排的确对成绩提升有好处,但也有学者发现,当观众离演讲者过近时,更容易分心。
坐在第一排的你,可能一节课有一半的时间,视线都在追随老师牙上的菜叶。
(紫陌红尘摘自微信公众号“答案如下”,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