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富五车”有多厉害

2023-04-12讲历史的王老师

读者·校园版 2023年1期

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一书,说的是政治家惠施的故事。很多朋友将这个成语理解为他读过五车书,的确很厉害!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们就来算算。

古代的书,和我们今天的书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是纸质书,是汉代之后才有的。那在“学富五车”的先秦时期,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答案是简牍。简和牍是两样东西,区别主要体现在宽度上,简细,牍则宽。在制作材料上,两者大体都用竹或木。一般简多用竹,牍多用木,所以又称“竹简”和“木牍”。

竹简在商代就出现了,后来在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直用到汉代。竹简的制作方法很复杂。首先得选用上等的青竹裁切成适合的大小和长度。竹简的宽度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长度则根据书写内容而定。如写诏书、律令的竹简长三尺(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竹简长二尺四寸(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竹简一般长一尺左右(约23厘米),字数少的书信用一块木牍就够了,也是一尺长,因此古代又称信件为“尺牍”。裁切后的竹片要拿到火上烤,一方面是为了减轻竹简的重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干燥后防霉、防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来,就像出汗一样,所以这道程序叫“汗青”,也称“杀青”。在今天,电影拍摄完成时也称“杀青”,这种叫法就源于竹简的制作工序。杀青后,就可以在竹片上写字了。写完了,再在竹片上面打孔穿绳,将若干竹片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一册竹简了。

牍大多用木片制成,汉代多以胡杨和红柳作为原材料。牍比简宽许多,能达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单片牍比单片简能承载更多的文字量,所以牍多单片使用,不用连接成册。牍呈长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牍也用来画地图,这就是后世将国家疆域称为“版图”的由来。

“学富五车”时代的书是竹简,其重量和今天的纸质书不可同日而语。《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博览群书,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一片竹简能写30多个字,3000片竹简能写10万字左右。

那五车竹简有多重呢?历史学者邢义田先生曾考证,东方朔上书用的竹简重量可达12千克以上。我们计算一下,3000片竹简能写10万字左右,重量能达到12千克以上,平均每千克竹简上有8000多字。古代马车的载重量一般可达200千克,五车竹简就是1000千克,算下来大概有800万字。

800万字是什么概念呢?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约有107.5万字,《三国演义》约有72.6万字,《水浒传》约有92.5万字,《西游记》约有83万字,加起来大约有355万字。“学富五车”的读书量,大概就是“四大名著”总字数的两倍多。这个阅读水平,今天的中学生基本就能达到。

但是,“学富五车”这一成语的本意不是“读”了五车书,而是有五车书的著作,是“写”了五车书的意思!以我目前日夜赶稿的速度,穿越回古代,我的学识也只能算是“学富五筐”!

(林冬冬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