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脸”到底为何高级
2023-04-12骆驼

有人说,“高级脸”=高颧骨+单眼皮+方下巴;有人说,“高级脸”=“厌世脸”;还有人说,“高级脸”=有特色。这么看来,“高级脸”似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的“高级脸”逐渐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表达神性走向了表达人性。
文艺复兴早期,“高级脸”=木雕脸。虽然已经比中世纪的“高级脸”写实许多,可是还是有点僵硬木讷,像木制雕塑。艺术家都用一根根线条、一个个细节去描摹人物,描摹得越认真,就越不像是活生生的人。
到了文艺复兴盛期,“高级脸”=优雅脸。当人人都在画木雕脸的时候,达·芬奇却不愿满足于现状。他摸索出了解决人物形象僵硬的有效办法:渐隐法。如果轮廓不那么清晰,形状模糊一点,就能避免枯燥生硬的形象,同时也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脸部的转折十分柔和,眼角和嘴角逐渐融入阴影之中,她那似笑非笑的神情更给她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这样皮肤白皙、两颊红润,眉目之间充满柔情的“高级脸”不断发展深化,并风靡了整个欧洲。
而在19世纪的欧洲,“高级脸”=模糊脸。
当人人都在画室里描绘精致的肖像时,印象派艺术家不满足了。他们发现,传统的绘画方式都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再现人或物体。阳光下的明暗对比是十分强烈的,一旦离开画室中的人为环境,物体看起来就没那么丰满,也没那么有立体感了。
莫奈笔下的打太阳伞的妇人,面目虽然模糊,但画家只用了了几笔就将她脸部的神态勾勒出来。看似粗糙,却充满神韵。
到了20世纪初期,“高级脸”=奇怪脸。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再现自然了,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自我表达。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形形色色的“高级脸”。
毕加索笔下的脸看上去确实不如过去那些“高级脸”赏心悦目,但是传达出来的情绪十分浓烈,夏加尔笔下的脸稚拙朴实,蒙克笔下的脸有点可爱。
如此看来,艺术史上的“高级脸”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更迭而变化的。它们的出现是一种对当时主流审美的挑战和反抗。它们不一定是美的,但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为什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热衷于追求“高级脸”呢?“高级脸”属于时尚的范畴,我们追求时尚,实际上就是追求“我和你不一样”。“高级脸”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标准。
今天的“高级脸”和各个阶段有关时尚的例子一样,追求“高级脸”的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
或许“高级脸”的真正内涵在于:坦然接受缺陷,做你自己。
(水仙摘自微信公众号“意外艺术”,Raven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