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开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2023-04-12云鲸航

中学美术课本中有一段对邬继德版画《桥之春》的描述:“宁静的江南水乡,一叶小舟无声地从石桥下划过。淡淡的绿色从石缝中、灰瓦间显露出来,春意已浓。作者通过黑、白、灰及单纯的色彩处理,突出了江南春色的主题。”
美术当中常说到颜色,但多数人只会用最基础的几种形容我们眼前的世界,例如《桥之春》解说中的“淡淡的绿色”“黑”“白”“灰”。这些颜色认知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进行的,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蓝天”“白云”“绿草”“红花”这类词仅是一种笼统的描述,无法确切地将我们所见的世界呈现出来,因为它们缺少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审视。用这一类词写作,非但不能引人共鸣,还会使文本变得稚嫩,缺乏真实感。
我们需要拓宽词汇量来丰富自身表达,例如将蓝色细分,便有钴蓝、青蓝、靛蓝、烟蓝、子夜蓝、普鲁士蓝等。形容大海,我们不能简单说“碧海”“蓝色的大海”。这类形容司空见惯,后果恰恰是让海失去真实的颜色。例如午后强光照射下的海水,有略微的蓝,但主要颜色也显灰白,这是烟蓝色;一艘船从港口开出,到了远远的海上,一路海水的颜色也是有变化的,起初在近海区可能是天青蓝,之后是青蓝色、天蓝色,而到了深海区,海水其实已呈靛蓝,或者是我们说的深蓝。当我们知道这些,写起天空海洋,单就颜色而言,便不会像过去那样简单,下笔草率而言辞干瘪,此时你会发现,颜色可以如此丰富地展现事物的变化状态。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许多人正在“竞跑”的状态下生活。当下的语言形式也随着这样的节奏往前,面临的一个困境便是在使用上越来越简单,换种说法,语言变得粗糙了。
而在文学创作上,很多作者都在赶时间,较少去斟酌字词。我们常会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许多重复使用的词语。汉语博大精深,作者可以多用近义字词去替换,以避免出现“词穷”的现象,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审美疲劳。
“四大名著”在古代是街头巷尾普通百姓争相捧阅的读物。可在当下,能认真读完它们的人凤毛麟角,除了人们已经习惯看影视改编,很大一个原因是,这些作品的语言对普通人而言太精致了,有距离感。其实,不妨把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入口,让自己漫步于古典语言的长廊,在欣赏中重新认识并获得它们,此时你或许便有了另一种心境,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中所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很多词语躺在书籍深处,我们在快马加鞭的生活步调下都忘了去使用,使它们陷于被抛弃的境地。
在《红楼梦》的第七回,有一个经典场景,是薛宝钗谈到自己身上的病根以及和尚送来的海上仙方“冷香丸”的配制。关于这药方,书里写道:“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这药制作方式奇特,令人觉得饶有趣味。我们从中能品出中华百花、四时节气,文化的血液也透过文本中的这些词语流进我们的脑海,成为美的库存。
文豪对各类词语的运用真的都是信手拈来,能细致描摹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整整一个夏天,我邻居家房子里每晚都飘出音乐。在他家那呈现蓝色调的园子里,男男女女飞蛾似的在香槟和繁星间嗡嗡飞舞。下午涨大潮的时候,我远远望着他的客人们从他的漂浮跳台上跳水,或者躺在他家热辣辣的沙滩上晒太阳,而他的两艘汽艇在海湾飞驶,拖着滑水板冲过翻腾的浪花……”仅是截取片段就足以看到作家的功力,这些词语行云流水般洋洋洒洒地铺陈,让虚构的小说如此逼真,充满了烟火气,是靠近生活的书写。
或许有人看到上述示例,便学着在今后的创作中加入大量词语,来提升文本的厚实感。但这些词语必须是写作者在自身生活场景当中感到熟悉的、能被自身深切感知的,不能为了“排面”去乱加,应该从真实出发,对陌生、不确定的事物,不要轻易落笔。读者是敏感的,一个作者是自然流露,还是刻意堆砌,他们都是能够感受到的。
当然,日常使用的词语同样可以进行丰富的表达,来突显“高级感”,达到于文本中见生活的效果。
萧红在散文《祖父的园子》中就写有这样的文字:“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片段中关于昆虫、颜色的词语都很常见,但萧红用得精准,点出事物的突出特点,让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视角:她带着天真,带着爱,在祖父的菜园子里经历着这个世界美好的部分。
当我们面对“花园”“屋子”这样的书写对象时,很多人会把视线对准它们的空间大小、一些肉眼明显能够看到的东西,写一会儿就发现,词语很快用完了。这时我们不妨学着展开,从大的词语里再去找出小的词语,就像从萧红这段描写里所得到的启发,写“大花园”里小的部分,比如这些虫子,再细细展开,写起“蜂子、蝴蝶、蜻蜓、蚂蚱”的种类、颜色、外形、声音等。这使得花园更加立体、真实。
词语是文章的砖瓦,它们有自身的形状、色泽、材质,是文章最直观的部分。初学者学习写作,扩充词汇量是日常需要做的基础活儿。文本将被建造为一间茅草屋或是一座宫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语的装饰。所以我们练习写作的第一步,要加强各类词语的认知与积累,不管是通过博览群书,还是从各种媒介上获得,都要有意识地吸收。
文章是一个时代的语言橱窗。平时不阅读或不从事文学工作的人,使用的词语是非常有限的。词汇量不足,是难以表达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所经历的种种感受的。我们所收获的每一个词语都应该有一种带我们走入时代内部的力量,在内心空旷的湖泊上漾起灵感的涟漪。这种力量不可小觑。
(本刊原创稿件,阿砂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