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
2023-04-12王烨洁

一首诗里写道,“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如此想来,“相遇”一词就显得更加珍贵与厚重。
我和《读者》(校园版)的相遇是在图书馆里,那是高中的伊始,尚且伴着九月的蝉鸣阵阵。初入九月的天仍旧有些聒噪,且常是烈日炎炎,总有沉闷的热浪滚滚而来,像低吼的野兽,不留情面地撞上胸口。好在天气多是晴朗的,至少有澄澈的天空,能消解碎碎的蝉声带来的愁闷。
在一个让人烦闷的午后,我试图寻找避暑的清凉去所,最终投入了校园图书馆的怀抱。午后的半小时是小憩时间,所以图书馆一般是没有人的。而我睡不着,便利用这被人遗忘的半小时,去做我自己的事情。
学校的图书馆实在很小,杂志也没有几种。或许这也算一种命定的相遇,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安静、不被打扰、正在寻求着什么的情形下,我第一次遇见了《读者》(校园版)。
图书馆的沙发很软,我缩在一角,听着老旧空调时不时发出的声响。整个校园都很安静,似在睡梦里,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呼吸声了。窗外天高云淡,我翻看着薄薄的书页,拈着一页纸,仿佛抓住了一小片云朵。半小时的午休时间不长也不短,刚好能翻完那本杂志。一切都刚好,刚好该回到自己的高中世界了,从图书馆走到教室门口,上课铃就该响了。
我也并不经常逃午休。我和《读者》(校园版)之间似乎不是总见面的关系,却有几乎一期不落的缘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并不刻意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但是在写作文想素材的时候,在睡不着的、百无聊赖的午后,或者某个不想赶作业的课间,我常会发现她的影子,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高中生活在当时的我看来,其实不甚美好。那时有写不完的卷子、看不完的教辅、改不完的错题,尤其是高三的那段时光。那时,我在日记里写道:“高三把一切都搞得很糟糕。我很累,频繁地头疼,像有乌鸦落在我的头上。”
不过,人总需要仰仗一些慰藉才能在并不快乐的日子里得到安慰。那时候,翻完一本杂志的半小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短暂逃离的象征。所以,《读者》(校园版)带给我的,或许不只是一篇篇作文里的素材,更像某种见证,见证我在牢不可破的枯燥的高中生活里,为自己垒起了一座城堡。很难讲她对于我的意义,她只是让挣扎在题海中的我,有了片刻的喘息。
上了大学,日子似乎也并没有曾经想象中的那么明朗。而让我有些意外的是,曾经觉得苦不堪言的高三,似乎被加上了滤镜,像被打磨好的、开始焕发光芒的珍珠。
终于,在大学假期某个闲来无事的午后,我翻出高中写的随笔,第一次尝试投稿。我并没有做太多的功课,只是觉得,确实应该投给她,这本陪伴了我高中时光的杂志。
在收到用稿通知的时候,我有一种回到高中的感觉。我似乎站在了那间教室的外面,正透过玻璃窗看着奋笔疾书的自己。
行文至此,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回望我的高中——鸟声不绝的午后,蝉鸣阵阵的傍晚,让我无数次驻足的晚霞,以及那些我不知道逃了多少次的午休,多少个我独自一人的半小时,多少本《读者》(校园版)的陪伴。这些细小的碎片让我沉沦,让我不舍,又催我不断前进。
短暂的逃离是为了更好、更勇敢、更有力量地走下去,这是我高中时明白的道理,是《读者》(校园版)为我搭建的秘密基地,往后也一定是我的人生财富。
我坚信。
(本刊原创稿件,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