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看一只鸟,这比什么都重要
2023-04-12蒋思静



《窗外飞过一只鸟》的作者、英国自然作家西蒙·巴恩斯提到,相信每个人都曾做过飞行之梦,梦里的自己自由潇洒,神奇无比。飞翔的鸟类唤醒了人类深藏心底的欢欣愉悦。他笃定地推测,当原始社会的人类刚刚能够把目光投向苍穹,就开始观察鸟类了。
“它们(鸟类)就是活跃在我们身边的生物,但又和我们如此不同。飞翔是人类凭借肉身永远无法具备的能力,就这点来说,一只最普通的麻雀,都够我们艳羡一阵子了,更别提那些可以飞越数万公里的迁徙鸟类。就算只是瞥它一眼,也能将我们从琐碎无聊的日常生活,带入一种从高空俯视平原山脉的壮阔想象。”
按照多数人的想象,观鸟就是举着望远镜或拿起相机对着一只鸟猛拍。不错,在旁人看来,观鸟者的形象的确如此。但令人好奇的是,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真正意义上的观鸟,不仅要观鸟儿本身,看它的形态、羽毛、爪子、喙,还要学会辨别它的种类。它从哪里来?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现在要到哪里去?它吃什么?有同伴吗?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出现?
所有这些疑问,都指向一个更大的探索空间——生态。鸟儿为什么会在某个地方出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气候、水源、植被、温度、土壤等因素联系起来。其中可追寻、可深究的东西太多了。
观察鸟,就是观察自然环境。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小鸟可比“自然环境”这几个字有趣多了。我们身边一只不起眼的小鸟,可能刚刚从非洲大陆跨越千山万水飞过来。它所见过的世界,可能比我们所见过的广阔得多。这难道不令人激动吗?
有人认为,观察鸟类,能让鸟和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这种远距离的观察、欣赏,和猎杀鸟类获取羽毛,有本质上的不同。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细致地观察一只鸟,带来的是同理心的产生。“鸟儿”不是一个模糊的指代,它是我今天才认识的,一只有着褐色羽翼的,从几千公里外飞来的,有同伴、有规划、有目标的,不辞辛劳的小鸟。
同时,观鸟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我们所生存的空间,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自己的祖国。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地大物博。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见不到的珍稀鸟类。
其实观鸟,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工作之余把目光投向窗外蹦跳着的麻雀,从而获得愉悦的放松,算是一种观鸟;像电影所展现的,不顾一切地追逐珍稀鸟类也是一种观鸟;架设“长枪短炮”在树林中苦苦等待,期待拍到一张照片,也算是观鸟。
在博物学者杨雪妮看来,作为博物学活动的一种形式,观鸟完全可以是美好而无用的。获得科学认知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能用是否为科学做出贡献来衡量观鸟这件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路径,抬头欣赏一只鸟并热爱这件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一言摘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儿童团”,本刊节选,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