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青纱帐”

2023-04-12张崇琛

读者·校园版 2023年5期

看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其中往往会提到青纱帐。如说武工队袭击完敌人后,一头钻进青纱帐,敌人便奈何他们不得。但剧中出现的青纱帐的画面,有些却并不是青纱帐,而是玉米地。

当时的玉米地是不能成为青纱帐的。一是因为玉米的株距只有二三十厘米,人根本无法在其中穿行;二是玉米株的高度偏低,仅能遮住小孩子,而不能盖过成人的头部。更何况抗战时期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农家所种,一般还是高粱居多。高粱可以长到一人多高,而且其株距都在一米左右。所以从外边看起来很绵密,但进去后却是很宽敞的,人能自由穿行其间,而游击健儿便也可以在帐内“逞英豪”了。

高粱春天播种,出苗很快。几场雨后,它的身躯迅速拔高,到了初夏,便长成青绿的一片。小片的有数里,大片的则可绵延十余里,远远望去,无边无际,宛如绿色的海洋。

庄稼人为何都喜欢种高粱呢?一是因为它高产。到了秋天,一看到高粱那沉甸甸的穗子,还有那饱满的籽实样子,就知道这是一种高产的作物。其中有一种叫尚高粱的品种,亩产可达千斤。而且高粱基本上没有病虫害,管理起来也很简单。二是高粱碾成米、磨成粉后,既可烀饼子、做窝头,也可熬糊糊。而在我们老家,更多的是用来摊煎饼,这种煎饼可存放十来天不坏。当然,高粱也是酿酒的原料,故每当秋后,酒坊也会到乡下来收购高粱。三是高粱秸秆很高,是建屋的好材料。旧时农家盖屋,在布好梁檩之后,往往先要在上面铺一层高粱秸,然后再覆以麦草。因此,凡有盖新屋或翻修旧屋的人家,年初都是要种上几亩高粱的。还有各家围绕场圃的“障子”,也是用高粱秸做的。“障子”不同于篱笆,篱笆是用竹片或树枝编成,有花格,可以看见园内的景致,而“障子”则是由高粱秸编织而成,有点儿类似养蚕用的苇箔。其下端埋于土中,隔几十步还要打一根木桩固定,从外面很难看到园内的景况。旧时秋后,农家多于园内挖地窖,藏一冬的主食和蔬菜。而用于覆盖地窖的也是高粱秸,只不过要在高粱秸上再覆一层土而已。

此外,在高粱收割之前十来天,为了让其籽粒饱满,还要将高粱秸上的叶子全部褪掉;而这些叶子晾干之后,又是极好的牲畜饲料。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将高粱叶与爬豆、绿豆的秧子一起铡碎,拌匀后放进一个很大的草囤,作为牲畜们越冬的草料。至于高粱的穗子,在籽粒被碾出之后,常被做成刷锅洗碗用的炊帚。还有一种被称为“黄龙伞”的高粱品种,穗极大,且呈披散状,在被脱粒后,更成为制作扫帚的绝好材料。总之,高粱一身是宝,它的各个部分都能被高效利用,故农民喜种是很自然的。而一年一度的青纱帐之所以能如期而至,亦与此是分不开的。

高粱的收割方式,也与别的作物的有所不同。一般先是将高粱一株株地砍倒,并有次序地摆放在田里;然后将高粱的穗子切下,捆成若干“秫秫头”;最后将“秫秫头”挑走,而高粱秸仍留在地里。大约再经过十来天的光景,将半干的秫秸分别捆成若干“个子”,并攒起来,这便形成了高粱地的又一种特殊景观——“秫秸攒”。每到秋后,田野上一个又一个的“秫秸攒”就像遍布的堡垒一样,煞是壮观。这种“秫秸攒”可以避雨,也可以藏躲,所以武工队员们有时也就利用“秫秸攒”来做掩护。秋末冬初,气温下降,有一种鸟也常在“秫秸攒”里寄身,那就是寒号鸟。我还记得小时候的清晨,在上学的路上,经常会听到从“秫秸攒”里传来的寒号鸟的凄凉的叫声。我们把这种鸟叫“穷孩子”,把它的叫声解读成:“哇——哇——冷死个我,等到天亮搭个窝。”这时候,一些采集中药的人也往往会来到“秫秸攒”下,将鸟儿的粪便收集起来。这粪叫“五灵脂”,是一种止痛效果极好的中药。待秫秸完全晾干之后,大约是农历的十月初,人们才把它搬运回各自的园中。

青纱帐在抗战时期曾被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掩护屏障,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乐园。由于孩子们常要到田里面割草,所以他们对高粱的生长状况是极熟悉的。他们见证了高粱从出苗、拔节、抽穗到成熟的全过程。待到青纱帐形成之后,他们便常在帐内嬉戏、休息。以致有时敌人也会把小孩子误认作武工队员,而孩子们便也将计就计,牵着敌人在帐内游走,直到把敌人迷得晕头转向为止。

我没有生在抗战时期。但在我小时候,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那几年,青纱帐依然存在,孩子们也照旧喜欢到青纱帐中游玩。记得我们常在青纱帐里做的一种游戏叫“寻人”,即大家都躲藏起来,只留一人,让他按照躲藏者所留的记号去寻人。记号是用镰刀刻在高粱秸上的,而躲藏者一旦被发现,便会与寻人者进行一次角色的互换。

有时我们也会在帐中享用几种美食。一是“乌霉”,即高粱中的霉穗,外表包一层白膜,内里则是黑的。这种“乌霉”嫩时吃起来很可口,有点儿鲜甜的感觉;而一旦老了,就变成一团黑粉,食之无味了。新生的“乌霉”常被叶子包裹,较难发现。不过凭着我们的经验,一眼也能看出来。二是“甜杆”,即高粱秸中类似甘蔗的那种。这种“甜杆”是不长穗儿的,很容易被发现,我们只需抓住秸秆轻轻一扽,它便会从根上断掉。在燥热的夏天,这是一种解渴的好食品。三是野瓜,即高粱地里自生自长的瓜。有人说那是上年食瓜者随意将瓜子扔进田里所生,也有人说是由食瓜者排泄出的种子长成的。它们几乎是在高粱出苗的同时长出来的,但高粱地的主人在除草时并不伤害它们,任其自然生长。而孩子们更是对其爱护有加,盼其开花结瓜。这些瓜多半是梢瓜或香瓜,它们在夏天成熟后,往往不等主人光顾,孩子们便先品尝了。

大约在1954年后,随着玉米的推广,高粱的种植面积才大量减少,而青纱帐也就不复存在了。除了为拍电视剧专门种植,高粱已在很多人的视野中消失。

(本刊原创稿件,勾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