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悟空的求学精神

2023-04-12六神磊磊

读者·校园版 2023年5期

一说孙悟空,大家都很喜欢。他的优点很多,比如本事强、有个性、朋友多、门路广。电视剧里的猴子还很帅气,毕竟是美猴王嘛。

然而,孙悟空身上还有一种最特别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品质,一种极度宝贵和了不起的精神——学习精神,或者说求学精神。

说白了,就是求学压倒一切、真理压倒一切,为此可以吃苦,可以丢面子。

可是许多人都认为孙悟空学艺是件很容易的事:找个老神仙,走个后门,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分分钟就学会了。

那么让我们一起回到原著,来看看真相。

事实上,孙悟空的求学之路非常艰辛。整个求学过程,时间之漫长,跋涉的路程之远,对意志的考验之艰巨,一点儿不亚于后来的西天取经。

他的求学时间至少有二十年,远远超过后来西天取经的十四年。

《西游记》原著里说,孙悟空先是渡海到达南赡部洲,他串长城、游小县,不觉过去了八九年。八九年时间,寻遍天下,一无所获,那么他放弃了吗?没有。

又过了几年,从南赡部洲重新漂洋过海,到了西牛贺洲,才找到斜月三星洞,等于是考进了正规学校。孙悟空自己说:“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那么猴子学艺走了多远呢?原著有述:“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已经超过了西天取经的十万八千里。这个距离,远到连菩提祖师起初都不相信,连呼:“打出去!这猴子胡扯!怎么可能走这么远。”

然而这个猴子,没有保镖,没有菩萨护佑,就靠一腔孤勇来了。

电视剧为了节省篇幅,仿佛悟空一拜师,祖师就传给了他一身本领。实际上拜师入学后,一切才刚刚开始。原著里说了,拜师入校后,悟空什么都没学到,又苦等了整整七年,才学了长生法门。而后又熬了三年,祖师才传授完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此时已经过去多少年了呢?至少是二十年。

二十年时间,放在今天,都够一个人把研究生读完了,这么一算,你还觉得悟空学艺是件容易的事吗?猴子学习的课程也很多,根本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南赡部洲的“幼儿园”的八年里,悟空具体学什么呢?学说话,学礼仪,学吃饭,学穿衣……此时的悟空就像个刚来到人类世界的婴儿,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

大家记得1986版《西游记》吗?悟空在一个小饭馆里学人吃面,他不会使用筷子,被周围的人笑话。我们看着觉得很好玩,但其中的甘苦只有猴子自己知道。

而到了祖师的培训学校里,悟空也不是只学习长生不老、七十二变就可以了,他还要学习语言、礼仪、道学、写字、诵经,等等。

平时悟空也不能闲着,他还有很多体力活要干,包括扫地、锄草、养花、种树、劈柴、烧火、挑水等。

一个猴子,放着好好的山大王不当,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和伙伴,只为了拜师学艺,一边要学十几门功课,一边还要做数不清的体力活。真是把自己往死里“卷”。

倘若再往下说,猴子身上还有几种精神,可能大家都没察觉。

第一,猴子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大家还记得猴子是怎么萌发了要求仙问道的想法吗?是有一天孙悟空感叹“猴生”无常,终究会死去,再快乐的日子也会有尽头。

第二,猴子有强大的执行力。书上说,猴群中跳出一只通背猿猴告诉孙悟空:“世上有佛、仙、神圣三者可以躲过轮回,与天地齐寿。您可以去古洞仙山之内寻找。”石猴说干就干,立刻扎木筏出海,寻找老神仙去了,自此“猴生”迎来了伟大转折。

对比那通背猿猴,明明知道学习的门路,却不肯去求学,不肯去寻找,依然过他的普通“猴生”。石猴却抬腿就去求学了。

就像当初那么多猴子都好奇水帘后面到底有什么时,只有孙猴子说跳就跳。又好比今天,知识明明到处都是,书店里什么书都有,一点儿不难寻找,可为什么仍然有人没有多少知识?因为很多人都是通背猿猴,没几个能像孙悟空一样说干就干。

最后还有一点,孙悟空为了学习,特别“不要脸”。孙悟空给人的印象是爱面子,后来谁要揭他短骂一句“弼马温”,他保准翻脸,可独独在学习这件事上,他特别“不要脸”。

也就是说,孙悟空对知识的渴求,对进步的渴望,对提升自己的决心,完全压倒了那一点点所谓的尊严和脸面。

比如菩提祖师问他想学什么本领,他死皮赖脸地说要学真功夫。同学骂他泼猴无礼,上上下下都埋怨他,原著里说得更狠:“此时俱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可猴子呢,只是笑着赔不是,心里却不以为意,半夜又找老师求学,不肯睡觉,早早去“跪候”。

看见没,一旦可以学到真本领,他比谁都豁得出去,坚信学到本事才是正事。于是乎,天下无数猴子,无数的蠃、鳞、毛、羽、昆,偏偏就他成了孙悟空。

这猴子学成本领之后,假装不努力了,好像平时都只会玩,从来不勤奋;好像自己一直那么爱面子,不肯上进;好像自己一直都很懒散,那些超凡入圣的本事都是捡来的。

你要是信了,你就中计了。

现在你明白了吧,齐天大圣根本不是表面上那样懒散、贪玩、死要面子。除了调皮、搞怪、爱折腾,他骨子里更是一个好学、勤奋、坚毅的“学霸猴”。

在那次举世闻名的西天取经之前,猴子其实已取过一次经了。他早在暗中许了弘誓大愿,凭着一腔勇毅,为自己的“猴生”取来了真经。

(苏格兰没有底摘自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