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自我评估
2023-04-12彭爱红
彭爱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是()
A. 虎门销烟 B. 金田起义 C. 收复新疆 D. 黄海海战
2.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A. 关天培战死炮台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邓世昌殉国黄海 D. 义和团围攻使馆区
3. “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两句民谣分别流传于19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末的中国。这些民谣表达了民众()
A. 强烈渴望有田同耕 B. 勇于反抗封建压迫
C. 敢于抗击外来侵略 D. 盲目排斥西方文明
4. 从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到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再到张自忠的“吾一日不死,必尽吾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这些铮铮誓言和壮举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A.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 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C.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D. 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5. 右图是法国某画报上的石印画,其可用于佐证()
A. 三元里人民的抗争
B. 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C. 维新派的公车上书
D. 同盟会的反清斗争
6. 如图反映的史实引发了()
A. 五四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抗日战争
D. 九一八事变
7. 五四运动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这些现象反映出五四运动()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想
C. 是一场全民族的爱国运动 D. 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8. 松骨峰、长津湖、清川江、上甘岭……寄托着遥远而清晰的英雄记忆,蕴含着激励新中国打赢那场战争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赓续、历久弥坚。这一精神主要表现为()
A.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B. 艰苦创业、公而忘私
C.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D. 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9.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street,即“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摘编自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今日幸颐园,明日幸南海,何时再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四万里封圻日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摘自林白水《警钟日报》1904年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材料中“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4分)
(2)材料二中“六十割台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4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哪项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4分)
(4)以上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对此,你有什么认识?(2分)
10.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日本直接军费达92.33亿日元,占到国家总收入的73.8%,钢铁、原料、燃料等战略物资严重不足。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损害和威胁着西方大国的在华利益,加深了同英、美等国的矛盾。日军虽取得了武汉会战的胜利,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此次会战后,日军已无力发动新的战略攻势,被迫转换到长期战争。
——摘编自胡德坤《日本战争经济没有经受住武汉会战考验注定其失败命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日本对华作战策略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对美国入侵朝鮮的态度,并概括中 国 人 民 支 持 抗 美 援 朝 的 表 现。(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2分)
(参考答案见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