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交往
2023-04-12武研凤
武研凤
[知识梳理]
一、中國古代的对外交往
1. 汉朝
(1)张骞通西域:前138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丝绸之路
①陆上丝绸之路
a.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b. 交流
c. 影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辟)
a. 向东: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b. 向南: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3)其他: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2. 唐朝
(1)玄奘西行: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遣唐使、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宋元
(1)两宋: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阿拉伯人将指南针传入欧洲。
(2)元朝: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马可·波罗来华;火药、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后又传入欧洲。
4. 明朝
(1)引进高产作物: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中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先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4)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5.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并于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6. 特点:交往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海陆并举再到以海路为主;经历了由主动开放到闭关自守的过程;以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
1. 概况
(1)清朝后期:1840—1901年,列强四次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时期: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1922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同意苏联提出的以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借旅顺港等作为条件换取苏联对日作战。
2. 原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不独立;落后的社会制度;弱国无外交;等等。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 20世纪50年代: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 20世纪70年代: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4. 改革开放后: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
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巨大提高。
2.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