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陕西守正创新弘扬非遗时代精神

2023-04-12张瑞芬

陕西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陕西文化遗产文化

本刊记者/张瑞芬

2 月20 日,为期4 天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落下帷幕。年会在系统梳理我国非遗保护年度工作、创新展示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成果、高位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学术平台、新时代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对我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历史文化深厚,非遗文化格外璀璨夺目。三秦大地上,城墙根下吼得荡气回肠的秦腔,黄土高原上敲得震天撼地的陕北腰鼓,灯影间皮影人物的腾挪跳跃,剪纸艺人手中栩栩如生的形象,老字号香气四溢、地道美味的美食……非遗,是陕西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面。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陕北剪纸吸引众多游客 黄延 摄

作为非遗文化大省,陕西如何让数量众多的古老非遗焕发活力,走入现代生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夯实根基、打造品牌、活化利用、融入生活的发展之路。目前,陕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 项、省级766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 人、省级581 人,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系统性保护传承非遗

为更好构建非遗保护体系,全面增强非遗保护活力,我省先后出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制度,积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一批珍贵、濒危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管理体系得到健全完善。

运行已久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凭借“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秦腔,同时有效促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眉户两个剧种的活态传承与传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华县皮影戏制作上色工艺汪海燕供图

为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陕西打造全国首个以秦腔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建成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建设51 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52 个省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全面扩大陕西非遗影响力。2022 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陕西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让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韩城社火张绮云 摄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我省的新明泥塑非遗工坊、千阳县太阳鸟工艺品非遗工坊、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作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典型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我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而这只是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众多亮点中的一个。

守正创新助力非遗品牌

为促进非遗活化利用、有效发挥非遗时代价值,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为全省近5 万名群众搭建起就业增收的非遗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宝鸡凤翔泥塑这个曾经的“泥耍货”现已成为当地人的“聚宝盆”,泥塑产业成为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来源,小村庄变成了旅游民俗村;宝鸡千阳传统刺绣艺术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核心技艺,形成生产、销售、培训一条龙的就业机构,绣娘们用一双双巧手绣出了乡村的幸福生活;商洛洛南草编把玉米皮和小麦秆“变废为宝”,成为一项带动一方百姓发家致富的产业,凭借精湛的手工编织技艺化身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带动一方百姓发家致富……

▷西安高新区非遗民俗体验活动中,汉楠古琴传承人谢双戌手把手教授小朋友斫琴技艺李红燕 摄

▷泥塑艺术家胡新明制作凤翔泥塑周凤娇 摄

▷一对母女兴致勃勃地在体验宝鸡凤翔木版年画活动王怡璇供图

△安康汉滨烟花烧火龙刘强 摄

▽子长县大唢呐表演马宁 摄

截至目前,我省已设立省级非遗工坊52 家,12 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形成了配套齐全、产业聚集、协作推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随着非遗工坊的设立,我省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政府积极搭建多样化产品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陕西走出了以“政府引导为主、企业形式为主、非遗传承人品牌为主”的非遗工坊建设之路。

△宁强羌族民俗村羌族婚俗黎德华 摄

在安康紫阳,当地多个部门联合成立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60 期,让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真本事。在汉中宁强,羌族刺绣传承人王小琴,以“公司+学校+ 合作社+ 基地+ 绣娘”的模式带动1000 余名农村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

如今,全省86 家省级非遗工坊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12 家非遗工坊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项目入选全国15 个“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石泉县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实现旅游减贫”更是被选入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为更好发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我省将非遗工坊发展纳入文旅产业发展中统筹谋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销活动,搭建多样化产品销售平台。陕西多项非遗项目、网店入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销售平台。非遗保护利用成效进一步融入全省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非遗产品也走进了千家万户。2022 年,陕西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360 场线上线下活动,带动销售额近2000 万元。

又“活”又“潮”弘扬非遗精神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公布了2023 年春节期间全国非遗传承活动相关数据,陕西位居“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抖音、快手平台视频投稿量位居全国第七,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官方抖音号和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快手号视频播放量进入各自平台全国前五,以米脂打铁花为代表的陕西非遗项目多次登上网络热搜榜单。

抖音直播间里,拥有逾百万网络观看量的唐代宫廷燕乐《鼓》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也看到了“千年活化石”西安鼓乐的“重生”。多年来,东仓鼓乐社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为西安鼓乐的保护传承努力探索,为非遗保护作出了创新性贡献,也让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西安鼓乐何鹏 摄

“这些应该就是了解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密码”“我现在就想去这个神奇的国家看看”……当《陕西非遗之美》主题摄影作品展通过海外新媒体平台在法国上线,将在三秦大地上流传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艺术展示在法国观众眼前时,评论区满是赞叹。

陕西不断加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西安鼓乐、秦腔艺术、华阴老腔等一大批陕西非遗传统项目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众多具有鲜明陕西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活跃在各大国际节庆展会中。

同时,越来越多的陕西非遗通过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风秦韵”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让海内外友人在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一次次精彩的展示中了解陕西、了解中国。

△陕北说书表演 王学锋 摄

△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里飞檐翘角的古戏台上,秦腔演员唱腔激昂李瑜 摄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可看、可听、可品、可感的非遗盛宴上,陕西非遗的名声愈加响亮。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3 年,陕西非遗保护中心新建成的非遗展览体验馆将正式对外开放,配合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举办丝路沿线国家非遗展。6 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将举办陕西非遗绝活才艺展示活动,继续非遗巧娘才艺展示等非遗品牌活动,开展针对传承人和工作者的非遗相关培训。陕西将进一步加强非遗交流合作,计划举办“百潮秦韵”非遗系列活动、“黄河记忆非遗展”金字品牌活动、非遗大师“五进”活动、陕西非遗“走出去”等六大活动,同时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等平台,扩大陕西非遗宣传力度,讲好陕西非遗故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将继续激发非遗创新发展的活力,在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培育特色线路、巩固提升和转化利用等方面不遗余力,持续夯实非遗保护根基,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同时,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精心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加大非遗文化国际传播力度,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陕西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