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祥科技:一根胶管闯天下
2023-04-12刘成
刘成
如今,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汽车,而汽车制动系统离不开一根小小的胶管——汽车制动软管(俗称“刹车管”),它是车辆制动力传递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有一家专注于研发和生产车用胶管及其总成产品的企业,其龙头产品——液压制动软管销量全国第一,为通用、福特、比亚迪等知名主机厂配套产品。这家企业就是青岛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三祥科技”)。
靠创新赢得市场
走进三祥科技生产车间,扣压、卡检、100%气密性检测等工位一派忙碌景象,一箱箱新鲜出炉的总成产品码放整齐。“在国际市场,我们的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在北美汽车售后用液压制动软管市场占主导地位。”公司副总经理李锴自豪地说。
迈向国际市场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2003年,公司董事长魏增祥回乡创办三祥科技,主攻车用胶管这一领域。那时的产品技术受限,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虽然达到了美国交通部规定的安全标准(DOT标准),但也只能用于售后市场。
“汽车的质量管理标准仅次于航空,尤其是液压制动软管属于3C认证产品,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像通用、福特这种大牌主机厂,他们自身的标准要远高于DOT标准,只有达到他们的标准才能为其供货。”李锴坦言。
如何撬开国际市场大门,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第一关。2005年,魏增祥组建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过三年多的研发,液压制动软管在一定温度、湿度、循环压力条件下,动态寿命突破100万次,通过了综合耐久试验,于2008年达到通用汽车标准,陆续开始供应通用车型。2015年,三祥科技并购美国Harco公司,成为通用制动管总成的全球供应商。2018年又达到福特汽车标准。
达到标准不等于一劳永逸,每款新车型的诞生都会对制动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经过一代代的创新升级,三祥科技开发了液压制动软管、汽车空调管、动力转向软管、变速箱油冷器软管及其总成等多项具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其中,液压制动软管经行业协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突破“卡脖子”技术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共识。
都说隔行如隔山,在李锴看来,同行同样也隔山。由于新能源车比燃油车提速快、体重大,对制动的要求更灵敏,导致原有产品无法直接使用。想要进军这一全新市场,亟须破解两大难题:一是降低橡胶软管的膨胀量,确保更精确地传递制动压力;二是在新能源车“轻量化”趋势下,把本就很轻的产品做到更轻。
“这就需要推翻原有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相当于从头开始,难度可想而知。”李锴认为,这种探索不仅仅是为了一件新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抓住机遇,就是抓住未来。早在2018年,三祥科技就携手比亚迪启动“超低膨胀量+轻量化结构”的研究项目,主攻新能源汽车液压制动软管的技术开发。
“这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纱线的选择、与纱线特性相匹配的胶料配方开发以及纱线编织工艺的确定。”李锴介绍,研发团队先后选择了数十种纱线,设计了近百种胶料配方,经过一年的试验调整,才锁定了纱线、配方以及生产工艺参数,最终新产品膨胀量下降20%、重量下降26%。
目前,新能源车用液压制动软管已投入量产,向比亚迪、蔚来等主机厂批量供货,一举打破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需要能源的清洁环保,对车体材料的环保利用同样有着严格要求。
“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探索环保新材料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李锴介绍,技术团队已开始研发可再生的TPV(热塑性硫化橡胶)材质,用于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管和空调用管。
面对新形势,三祥科技决定推翻原有生产方案,与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深度合作,經过实验室的反复测试,新材料样品完成试产,待各项性能指标合格后即可进入量产阶段。“环保可再生材料的研发目前都处于摸索阶段,我们有信心做出一款引领性产品,让中国在车用胶管领域从跟跑变成领跑。”李锴说。
在雄厚的研发能力支撑下,三祥科技投资建设了汽车管路系统制造项目,新项目将融合自动化与信息化,推动三祥科技向可视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厂发展。
“主体厂房已经完工,并搭建好了一条生产线,把过去分段式生产改造成连续式生产,可使生产效率提升数倍。未来,这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车用胶管智能化生产基地。”站在庞大的新厂房前,李锴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