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林:与玻璃相伴的“剔透”人生
2023-04-12秦改梅
秦改梅
张春林自幼在南运河边长大,南运河留下了他太多的童年记忆。接受记者采访的前几日,他刚搬迁了玻璃画工作室,新址就位于南运河畔。
工作室面积不大,但张春林只要踏入其中,端坐在一方小小的工作台前,伴随磨轮的隆隆声,任室外车水马龙,尘世的浮华就此隔绝。
张春林喜欢一个人在工作室安静地进行创作。他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孤独显得尤为可贵,他享受玻璃画艺术所馈赠予他的这份孤独。
自幼受家庭熏陶熟练掌握染、蚀、磨技法
张春林自幼受家庭熏陶,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玻璃画绘制。1979年,张春林初中毕业后进入天津市工艺美术公司制镜二厂,已掌握玻璃油画和玻璃蚀刻技艺的他,跟随车间里的老师傅学习玻璃磨刻,三年后出师,成为了同时掌握染、蚀、磨三种技法的人,并且能熟练地实现三种技法的融合。
“染”是指绘画,“蚀”是指蚀刻,“磨”是指磨刻,三种技法各有各的难度,想要同时掌握并不容易。“玻璃油画首先要克服的是玻璃的颜色,以前受玻璃制作水平的限制,玻璃呈现出绿色,不像现在透明的好创作。其次,玻璃是亮面的,颜色如何能附着在玻璃上并长时间保持是需要技巧的。玻璃画最早用的是矿物质颜料,里面需要掺入胶,比例要精准调配。后来用油性颜料和水彩,使用特制的笔,油彩和水彩交替着画。”张春林说。
父亲早年间留下来的颜料以及一些制作工具张春林至今仍保存着。“1937年父亲当学徒时,师傅给了他一把戒尺,后来传给了我,我想着以后把它展示在博物馆里,旁边标注:‘近百年戒尺。”张春林认为,天津玻璃画同天津其他优秀的民间艺术一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建立玻璃画非遗文化博物馆,为传统技艺保留传承的火种,是张春林一直以来的梦想。
“天津玻璃画发展到后来融入磨刻工艺,不同的磨轮磨出的细节不一样,磨得越深,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就体现得越强。我最厚用过8毫米的玻璃,可以用砂轮磨到5毫米深。”张春林随手指着工作室墙上一幅名为《东方》的作品对记者说,这幅画他磨坏了三幅,到第四幅才成功。“磨轮作笔,玻璃作纸,腹中有稿,一气呵成。”采访中,张春林再次提到老师傅们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1984年,天津举行了青壮年职工技术培训练兵比武活动。我创作的玻璃磨刻作品《松鹤延年》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张春林欣喜地告诉记者,当年报道这一获奖消息的报纸他还留着。那一年张春林只有21岁,已在天津玻璃画领域崭露头角,但富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他并不满足于此。
编剧、演员、播音员、主持人、工艺美术师等,在此后的人生路上,张春林涉足过多个行业,现在依然身兼数职,但始终没有间断过玻璃画的创作。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入选为天津市非遗后,国家的重视让张春林对这项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大的信心。
“以前对非遗的认识不够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看到父亲90多岁高龄时还保持着对玻璃画的热情,觉得这项技艺丢了可惜。”作为天津玻璃画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春林深感自己有责任把玻璃畫技艺发扬光大。
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审美让玻璃画技艺活态传承下去
“什么是技艺的传承?传承是创新发展还是死守传统?”张春林说,父亲在世时,曾与他深刻地探讨过这个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玻璃画创作的人越来越少。父亲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玻璃画,对玻璃画痴迷了一辈子,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玻璃画如何能更好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父亲85岁那年跟我讲,玻璃是易碎品,玻璃画不易保存,留下的作品太少,技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呢?”
张春林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对父亲说:“你能不能将玻璃画的绘画技法移植到纸上?玻璃易碎不好保存,但纸张却可以。”于是父亲用了10年的时间,成功地将玻璃画技法用到了宣纸上,创作出“纸上的玻璃画”。
“但是有一天父亲突然问我:‘玻璃画移植到宣纸上还叫玻璃画吗?一语惊醒梦中人,父亲的质问瞬间点醒了我。这样的创新把玻璃画的灵魂丢掉了,令人唏嘘。技艺要传承,不创新也不行,究竟该如何创新?”张春林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创新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市场,设计出时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目前在玻璃画市场,玻璃油画发展势头不强,玻璃蚀刻已基本被国家禁止,而玻璃磨刻市场广阔。我现在主要尝试将磨刻技法扩大到玻璃器皿上,设计一些新的文创产品,比如水杯、高脚杯、茶具、首饰等,让它们走入寻常百姓家。”张春林一边讲述,一边向记者展示着这些文创作品。
绽放的花朵、轻盈的羽毛、饱满的茶树叶……张春林将这些富有禅意的图案磨刻在各类玻璃器皿上,丰富了传统玻璃器皿磨刻的内容题材,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器皿生出几分灵气,富有艺术气息。
张春林进一步解释道:“磨刻原本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不是中国特有的。直线磨刻是磨刻技法的一种,在国外比较常见,而羽毛的磨刻是我结合磨轮特点所创新的一个技法。这也是我们天津玻璃画第四代传承人独创的侧锋磨刻的典型代表。”
“年纪大了,总想做一些触及灵魂的东西。”接下来,张春林想以工作室为平台,展示他多年来收藏的各类珍贵玻璃画作品,观众不仅可以现场观摩制作过程,还可以上手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天津玻璃画技艺活态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正所谓年少轻狂,张春林坦言,少年时期的他特别叛逆,留着长发,背着画夹,弹着六弦琴,四处去写生,妥妥的艺术青年一枚。从事玻璃画的过程中也有过比较浮躁的阶段,而如今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60岁的他依旧“潮味十足”,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他信心满满,与时俱进,精进技艺,在玻璃画技艺的传承之路上不断前行。
传承人档案
张春林,生于1963年,天津人。2012年,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2017年,张春林被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评为“天津市技能大师”。2019年,张春林被评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